-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二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
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西方发动的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3)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4)抗日战争的胜利。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两次鸦片战争及主要战役的情况。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从“史料实证”角度,运用历史文物、文献史料,解读印证1840年至1894年间列强侵华的表现、特点、影响。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考点一 近代中国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开始:① 1840 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以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2)结果: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②《 南京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③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④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法、美等国趁火打劫,在中国取得了⑤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等特权。 (4)影响: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开始:1856年,⑥ 英法 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果: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结束。 (3)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制定“大陆政策”;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 (2)开始:⑦ 1894 年,日本为了实现其侵占朝鲜、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3)结果: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⑧《 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⑨ 台湾全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民族意识觉醒。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开始: 1900年,英、德等八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1901年,英、德等八国强迫清政府签订⑩《 辛丑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教材补遗 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属于国际法领域的一种变态行为。因为承受领事裁判权的国家,不仅主权受到破坏,司法权受到限制,而且在本国人民与外国人发生争端中处于受侮辱和被歧视的地位,从而影响各国人民之间的正常交往。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款,规定了英人与华民交涉诉讼的处理办法,开了侵略者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恶例。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后来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也规定有与中美《望厦条约》类似的领事裁判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进一步对领事裁判权的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各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普通外国人享有治外法权),主要由领事和在北京的外交官来行使,美、英在有领事的地方设有领事法 庭,1865年,英国还在华设立了最高法院。其他如法国、意大利虽然没有设立法庭,但也专设若干法官以协助他们的领事在中国审理案件。1864年,上海道台同意在租界内设立一个法院以审判租界内的中国犯人、无领事代表的外国人等的有关案件,这就是会审公廨。 二、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在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英军侵略。 2.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黄海海战:1894年,以 邓世昌 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军,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各族人民在 邱逢甲 、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 刘永福 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5.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反洋教斗争突出。 (2)概况: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3)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知识拓展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及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维启迪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了什么特权,并指出其侵略的本质意图。 提示 特权:协定关税。 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教材补遗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但该协议使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探究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1 史料2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史料3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 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史料解释 史料1 图片史料。图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经济形势的对比。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史料2 文字史料。关键信息为“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史料3 文献史料。史料中信息“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体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史料2中的“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什么时间取得的?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据史料3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其评价的视角是什么? 提示 改变:鸦片战争促进中国文明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视角:近代化史观。 ◆史论归纳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 1.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考点二 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不断扩大侵华:① 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② 1937 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2.屠杀中国人民:如③ 南京 大屠杀等。 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如日本七三一部队用活人进行试验。 4.实行殖民统治:经济上掠夺资源,以战养战;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思想上实行奴化教育。 二、1931—1937年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中共领导的④ 抗日联军 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2.国民党爱国将领自发抵抗,如国民党爱国将领⑤ 冯玉祥 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3.爱国民众以各种形式抗日救国。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北平学生发起⑥ 一二·九 运动。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教材补遗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935年,中共⑦ 瓦窑堡 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后,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⑧ 国共合作 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概念辨析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各自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四、国共两党的抗战 1.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徐州会战中⑨ 李宗仁 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3)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2.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 全面抗战 路线。 (2)配合国民党的太原会战,取得 平型关 大捷。 (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 百团大战 ,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4)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 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教材补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英国随即也表示同意放弃在华特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署《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签订《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 1945 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2.意义 (1)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解历史 全民族的抗战 思维启迪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八百壮士》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哪一场重大会战?如何认识这场会战? 提示:淞沪会战。 认识:(1)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2)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一个缩影,重创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教材补遗 “14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年来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探究点一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1 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毛泽东《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扩军方法的指示》 (1937年11月13日) 史料2 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编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史料3 中国军民在14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史料解释 1.史料1中“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要通过人民战争来击败日本侵略者。 2.史料2中“持久消耗战略”说明国民政府准备通过持久战实现战场形势的改变,这必将对敌后战场、日本的侵略计划以及国际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3.史料3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抗战主张。 提示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结合史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提示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同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根据史料3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示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有效地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的作战;中国远征军两次出击,配合了东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抗战从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证。 ◆史论归纳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中国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抗日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的抗日战场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探究点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实证 史料1 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史料2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史料3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摘编自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料解释 史料1 文字史料。史料中信息“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自觉史的开端”体现了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争,这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史料2 文献史料。关键信息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表明国共合作抗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史料3 文献史料。史料中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参战是决定性因素”可知美国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是打败日本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认为红军参战是打败日本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几种观点均是不正确的,抗战的胜利是苏联、美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族自觉”的突出表现。 提示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为核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3中观点的不足之处。 提示 史料3中的观点忽视了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重大作用。中国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支援是外部条件,对抗战的胜利起了促进作用。 ◆史论归纳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区 别 领导 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 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略 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 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为主 战略 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这一阶段抗战的主战场 全面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全面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本讲小结 记知识纲要 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了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4.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素养引领·情境命题 考点一 近代中国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1.答案 A 由材料“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通过条约维护自身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清政府通过缔结条约维护自身利益,而非条约的危害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故D项错误。 2.(2019四川宜宾二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只由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这表明( ) A.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B.国家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C.清政府内政与外交界限不明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答案 A 涉外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移,注意“藩”和“国”的区别,“藩”体现的是传统的朝贡外交,“国”意味着近代世界平等的民族国家,这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信息仅体现外交事务管理机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列强对中国权益的进一步破坏,排除B项;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取代礼部和理藩院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正是其内政与外交分开的表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而材料介绍的是清政府中央内部不同机构的职责分配问题,排除D项。 3.(2020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末)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 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C.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 D.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 3.答案 D 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从材料看,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并且美国《纽约先驱报》也提出相关论点,即“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这表明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故答案为D。 考点二 抗日战争 4.(2019北京文综)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4.答案 D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的具体表现,故D项正确。八路军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故A项错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建立的,壮大了八路军的力量,而非新四军,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位于陕甘宁边区,故C项错误。 5.(2019江苏单科)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5.答案 B 漫画中的时间信息“1940”表明是抗日战争时期,“不许戎衣有泪痕”体现了抗战流血不流泪的民族气节,B项正确,C项错误。漫画不能反映“夫唱妇随”和“解甲归田喜而泣”,A、D两项错误。 6.(2018课标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 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6.答案 A 由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因为获得了政治权利而成为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说明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并未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提高,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 1.(2020四川资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B.对外政策灵活变通 C.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D.受西学东渐影响大 1.答案 C 材料“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南京条约》后英国核定关税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原有关税十分低,中国人忽视了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另一方面没有因关税自主权丧失表现一点点迟疑,体现了国家主权观念的淡薄,故选C项;材料中主要说明的是中国人对关税设置的看法,未提及对外交政策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中国人爽快接受主要因为“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的利益追求,而非因为对外政策的灵活,排除B项;材料中清朝统治者的观念落后、眼光短浅,与西学东渐思想不符,排除D项。 2.(2019甘青宁高三5月模拟)甲午战争后短短的几年间,洋务派不但把战前已有的洋务厂矿、铁路轮船运输等企事业与新式学堂,几乎全都扩充和增新;而且全然新建了为数可观的各类企事业、新式学堂和新军等,“从未有如此之速”、如此之广泛,为时人所称道。这些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后( ) A.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D.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 2.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洋务派对战前厂矿企业和新式学堂进行扩充,同时新建各类企事业、学堂、新军。洋务派此举极大推动中国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危机,B项排除;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C项排除;从洋务派所进行的事业来看依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阶段,未发生质变,D项排除。 3.(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6月模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B.国共结束对抗并走向合作 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处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农村地区打土豪、分田地等工农武装斗争,因而当时颁布的《宪法大纲》体现了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而随着日寇侵华的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当时国共两党仍处于敌对状态,无法得出B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4.(2020湖北大冶实验高中高三10月月考)1940年,《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见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 A.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 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C.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 D.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4.答案 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漫画表明,在抗战前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与中国犹如蚕与桑叶,中国人民没有觉醒,任凭日本侵略,如今中日关系犹如鸡与毛虫关系,表明如今由于民族觉醒,抗战必胜。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抗战是持久战、日本侵华蓄谋已久、中国能速胜的信息内容,故排除A、B、C三项。 5.(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5.答案 A 国籍法是主权国家对公民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进行管理的法律条例。清政府从拒不承认海外华侨的侨民身份,到颁布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法律依据,反映出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A项正确。“安土重迁”观念突出的是乡土观念,侨民 的外迁本身不符合“安土重迁”观念,B项错误;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丧失经历了长期过程,根据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华夷观念”完全丧失,C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重塑清政府的权威,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D项错误。 6.(2019四川德阳一模)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6.答案 D 从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与海防并重”,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反映出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材料侧重点为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排除A项;清末近代外交观冲击传统的夷夏观,排除B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且题干未提及近代化,排除C项。 7.(2019辽宁大连调研)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 7.答案 C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捐税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的待遇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即最惠国)的优惠待遇,与材料所表述的内容无关,故A项错 误;司法豁免权指一国派出的外交代表或有特殊身份的外交人员和组织,免受驻在国司法管辖的一种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可以得出列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外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与关税自主权无关,故D项错误。 8.19世纪后期,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8.答案 D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体现了美国通过协定关税来获得免税的特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无法使美国获得如此权益。 9.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9.答案 C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兴起,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爆发了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 A.主要出现在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10.答案 C 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版界和知识界出现民族复兴意识,但不能断定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主要出现在出版界和知识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分歧,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不同领域探讨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从而使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成为社会思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复兴实践”,故D项错误。 11.(2019天津文综)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1.答案 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宣言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主张把抗日和反蒋相结合,号召大家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携手抗日,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故选C项。根据材料“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可知,此时日本尚未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故A、B两项错误;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D项错误。 12.“淞沪大会战……可谓规模空前……它改变了中日决战事前的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事前的安排”主要表现在( ) A.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 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 12.答案 B 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并未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当时日本并未改变侵略中国的策略,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后,中国仍是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抗日的主战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等级考试模拟)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 今咪唎国夷人囒哂吐嗲喇哪啡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囒哂吐嗲喇哪啡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争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6分)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4分) 13.答案 (1)有天朝上国心态;(2分)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2分) (2)不同: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2分) 理由: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2分) 14.(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口号 1840—1849 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189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1909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1939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1949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14.答案 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国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阐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国共产党 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所以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