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3/18/c3a48c021c4dcc39fc648977ba7c1f0d/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3/18/c3a48c021c4dcc39fc648977ba7c1f0d/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3/18/c3a48c021c4dcc39fc648977ba7c1f0d/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3周周测(5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3周周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前期,“王臣”主要为周王所有,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王臣内涵的扩大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 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冲击 D.周天子的权力得到强化 2.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 ) A.士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B.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C.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3.某学者曾高度评价美国创造的民主模式,认为其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构建起来的有效而有限的政府,为民主的回归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充分的发展空间,“民主的刽子手同时充当了民主理想的奠基人”。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 ) A.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 B.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 C.推动了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的热情 D.转移了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 4.下图是l857年至l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德国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B.国家统一是德国卡特尔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 C.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大企业时代到来 D.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德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 5.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太后紧急召开御前会议研讨对策。载漪等人认为人心不可失,应该利用义和团的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光绪皇帝强调“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衰,兵又不足恃,用乱民以求一逞,宁有幸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危机面前清廷分歧严重 B.开明官员认为民气可用 C.光绪软弱求和错判形势 D.民众反帝热情扭转时局 6.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 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 B.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 C.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 7.汉墓书简《先令券书》记述西汉末年某寡居老妪一次家产分配:她六位子女中的幼子公文,15岁时离家改姓,未尝持一钱来归。此时因伤人为刑徒,贫无产业。公文同母异父的姐姐仙君和与公文、仙君都同母异父的小妹弱君得知情况后,将原母亲分别授予她们的田产又归还母亲,由母亲转让给公文,县乡三老等参与立此券书。表明当时( ) A.宗法观念得以维系 B.礼教深入影响民间 C.小农经济开始占优势 D.妇女有权继承家产 8.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藩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称英、法、美、”等德、日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B.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全面 D.崇洋媚外成为了国人的共同追求 9.《竹书纪年》是春秋“晋”、战国“魏”史官在史乘编年记事的基础上,追溯西周、商、夏乃至远古,然后按时代顺序排纂的编年体通史,内容有意择取了与儒学相悖的古史传说。据此可知,当时晋、魏( ) A.统治者削弱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社会改革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变化 C.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 D.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核心价值地位 10.1939年,《新中华报》刊文写到:在党校学员参加秋收突击的修整间隙,小队长从口袋里拿出教务主任为秋收突击而出的几道题,其中就有“你们在收割中可想到一条自然规律?”、“在你们秋收过程中可想到一条社会规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B.学术界重点关注农业生产 C.民众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唯物史观影响力逐渐扩大 11.如图是1984年成立的北京市天桥股份公司照片,该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的国营商业企业。其产生的背景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建立 12.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 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 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论。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 ——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西方的殖民扩张历程 16世纪初期 葡萄牙在亚洲侵占军事据点,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 16世纪中期 西班牙占领中南美洲地区,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的传染病导致大量土著居民死亡。 17世纪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建立殖民航运霸权。 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的贩卖奴隶的国家,导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 18世纪中期 英法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初期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 19世纪中期 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 大量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日本生丝、棉花等大量出口。 19世纪晚期 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战前夕增加到10亿英镑。 甲午战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20世纪初期 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4.5亿英镑,铁路线增至4万多公里。 一战前夕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19世纪 欧洲: 欧洲: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中国: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崇祯年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固门传染。始发之际,医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或遇医家以急病用缓药,然迁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吴又可“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平日所用历验方法”,提出导致疫病发生的是一种邪气,“从口鼻入”到达人体内“半表半里”的“膜原”。他发明了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岑、甘草配置的“达原饮”新药,并记录了病人服用后的疗效。 ――摘编自(明)吴又可《瘟疫论》 材料二 1910年底,东北哈尔滨等地突发瘟疫,每日都有数百人死于疫情。伍连德被清政府委任为瘟疫调查员,到达哈尔滨后立即秘密解剖尸体,发现这是通过人的呼吸系统传播的新型鼠疫。伍连德动员政府出动军队检查流动人群,对可疑病人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他在征得地方士绅支持后,上奏朝廷,指挥大规模集体火葬,火化了数千具原露天存放准备按旧俗土葬的尸体。伍连德发明了大批特殊加厚的口罩,以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连老百姓也纷纷佩戴,后被称为“伍氏口罩”。这场导致6万人死亡的东北大瘟疫6个月后终于被扑灭。1911年4月,在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连德被公推为大会主席,誉为“鼠疫斗士”。 ——摘编自李艳《鼠疫斗志―一伍连德》等 材料三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报道:余江县人民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发挥集体力量苦战两个冬春,兴建了1200多处水利工程,纵横500公里,结合水利建设灭螺治虫,当年终于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读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摘编自良石主编《毛泽东诗词赏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瘟疫流行的原因和吴又可医疗方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在东北领导防治瘟疫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新中国防治传染病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西周”王臣“观念的扩大化。 A.由史实可知,从西周前期到西周晚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故A错误; B.天下共主范围的扩大,反映的是天下共主的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反映的是天下共主概念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大,所以说是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故B正确; 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贵族的世袭、特权等优势并没有因承认天下共主概念人数的扩大而受到侵害,通俗地讲,原有的平民不能因为承认了天下共主的理念就成为了贵族,所以说贵族的地位没有受到冲击,故C错误; D.由史实可知,从西周初年到西周末年,周天子的权力是逐步缩小的,故D错误。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治体制。材料“有效而有限的政府”“民主的刽子手同时充当了民主理想的奠基人”可以用来说明,美国民主模式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B项正确;A项表述是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述从材料本身体现不出,排除;美国总统拥有行政实际权力,并没有发生转移,D项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A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德国生产与资本的集中与题干l857年至l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不符合; B德国是1871年才完成统一的; C根据题干l857年至l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可知C项符合题意; D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故选C.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对外交往。材料中国人称呼中国以外国家词汇的变化表明,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清朝政府外交政策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不是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C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9.答案:B 解析:儒家主流思想地位形成是在西汉武帝后,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史官择取了与儒学不同的历史信息,这反映出当时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变化,故B正确; 材料并没有叙述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C; 佛教,道教都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排除D。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相关知识。 A.1939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故A错误; B.材料反映的不是学术界的关注,故B错误; C.”普遍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 D.据题干"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可知这都与唯物史观有关,在秋收突击期间考查这几道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故D正确。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论述: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的联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有利于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有利于世界文明间的互动。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治理体系,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与探讨问題的能力。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切入,引导考生组织和运用材料中全球治理观念的相关信息,对全球治理进行解释,对接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中“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等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再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论述即可。还可以根据材料拟定其他论题,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 14.答案:示例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国家以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奴隶等方式,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这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机器大工业时期(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输出等方式向东亚、南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为经济附庸。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这与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关。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等殖民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全球等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有关。 15.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16.答案:(1)瘟疫自身传染性强;传播地区人口密集;季节环境有利于该疾病传播;医生缺乏有效地防治手段;明末社会动荡,政府疏于治理。特点:在传统文化和自身治疗经验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2)措施:通过尸体解剖诊断病因;动员官方采取严格隔离检疫措施;应用集体火化尸体,推广使用口罩等现代卫生防护手段。意义:在不长时间内扑灭瘟疫,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促进了中国在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利于科学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普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为世界医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并采取积极科学的治理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人民的防治干劲,使防治工作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根本性成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