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湛江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必修三)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荀子认为:钝的金器,必定要通过石头的磨砺,然后才能够锐利。而人本性恶劣,必定要得到礼义的渐染,然后才能归于善良。该观点 A.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B. 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趋势 C. 继承了孟子性善的言论 D.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荀子主张通过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祛恶从善的目的。D正确;A项此时地主阶级还未确立统治地位,排除;B项儒家思想并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排除。故选D。‎ ‎2.“士”原本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这种变化反映出 A. 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B.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C. 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D. 宗法制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士这一阶层的下移,实际上反映出教育文化下移趋势。B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思想解放的变化,排除;D项宗法制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史学家费正清说:“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由此可知,汉代儒家思想 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B. 不再继承孔孟正宗 C. 体现儒学独尊、思想专制的特点 D. 促使君主权力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A正确;B项汉代儒家思想是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汉代儒学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非权力膨胀,排除。故选A。‎ ‎4.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A. 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 B.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 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D. 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佛教经典中出现了儒家思想,而且地位比较突出,表明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的趋势加强。A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故选A。‎ ‎5.《童蒙须知》是朱熹《小学》之外的另一部重要的蒙学著作。具体从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入小学前的孩子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这有利于 A. 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B. 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 形成儒学的教育系统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朱熹将理学所主张的伦理规范化生活化,从幼儿时期树立民众伦理纲常意识,有利于推动儒学普及化。B正确;A项材料与治学态度无关,排除;C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材料不能说明儒学宗教化,排除。故选B。‎ ‎6.清初颜元等学者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这反映当时 A. 推崇分封制成为思想主流 B. 朝代更替导致地方割据严重 C. 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权需要 D. 出现反思君主专制的新动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颜元等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表现。D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其思想是主流思想,排除;B项清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7. 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 西晋傅咸作《纸赋》肯定纸的意义 B.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 C. 蔡伦因造纸有功被汉和帝册封为侯 D.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B项是第一手资料;ACD却是间接资料。所以答案选B。‎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第一手史料 ‎8.如图为清中期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一块瘦石,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表达了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B. 是对自然风光的客观真实反映 C. 运用了工笔重彩的创作手法 D. 体现了理学对文人意趣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画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比较注重意境,这是由于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导致的。D正确;A项突出市民阶层需求的是风俗画,排除;B项该画注重写意,不是写实,排除;C项工笔重彩不符合该画特点,排除。故选D。‎ ‎9.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用图画说明故事情节,出现了大量“绣像小说”。这反映了当时的文学 A. 渗透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适应下层读者的阅读水平 C. 情节复杂妨碍正常理解 D. 成为士人讽刺现实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白话小说通俗易懂,而且附有插图,反映出受众知识水平有限,表明当时的小说创作面向广大下层市民。B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10.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 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 “中体西用”思想成效显著 C. 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D. 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冯桂芬认为,可以给予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功名,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变化。D正确。A项此时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中仍是学习西方器物,体现不出制度变革,排除。故选D。‎ ‎11.学者指出:“启超避地日本,既作《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复作《新民丛报》,痛诋专制,导扬革命。邹容《革命军》等先后出书,海内风动,人人有革命思想矣!而其机则自启超导之也。”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A. 新思想互相影响不断推陈出新 B. 不同政治派别思想斗争激烈 C. 革命思想获得广泛的群众支持 D. 思想解放进程深受西方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学者认为邹容等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得益于梁启超的倡导。这表明新思想互相影响不断推陈出新。A正确;B项材料说的是不同思想的传播,而不是不同政治派别思想斗争,排除;C项近代中国革命派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受西方影响,排除。故选A。‎ ‎12.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意识到 A. 民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B. 传统儒学仁爱思想的欺骗性 C. 君主立宪制度的落后性 D. 提高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中国民众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的身上,是思想的保守。所以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必须要解放民众的思想。A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陈独秀并反对的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提高人们思想的重要性,排除;故选A。‎ ‎13.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可以用来说明 A. 劳资矛盾的激化已经不可避免 B.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逐渐具备 C. 扶助农工成为新型政党的共识 D.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媒体对下层劳工阶级生活状况关注,有助于推动劳工阶级起来进行斗争,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发生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排除。故选B。‎ ‎14.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 联合中共,借鉴社会主义理念 B. 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 C. 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 民族革命,实现国家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不均衡,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的要求来缓解阶级矛盾。B正确;A项1903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孙中山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主张,排除;D项民族革命指的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不均衡无关,排除。故选B。‎ ‎15.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这种“割据”理论的形成、实践 A. 适应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性质 B. 是由中共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C. 符合国际工人运动的普遍规律 D. 忽视了苏区经济和政权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割据理论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正确道路,适合近代特殊的国家性质要求。A正确;B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强调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与国际工人运动的普遍规律不同,排除;D项工农根据地形成后,中共对根据地进行了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排除。故选A。‎ ‎1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说明 A. 马列主义对革命的指导意义 B.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必要性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 D. 中俄两国建设道路的不同之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允许资本主义作为经济部分而存在,说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必要性。B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抗日战争尚未结束,还未确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 A. 阐述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 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问题 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选项B正确;材料解释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问题,而非方向问题,排除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选项D在材料中并未提出,排除。‎ ‎18.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C.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D.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人的领域”可知,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并非美国的单极世界,并且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没有打破世界格局的影响,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人的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重要意义分析解答。‎ ‎19.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诗歌方面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扫盲教育的实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出现文学创作繁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是文学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扫盲教育针对的是工农大众和文学创作繁荣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0.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A. 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B. 结束了教育界“左”的错误 C.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高考的恢复有利于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D正确;A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排除;B项指的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故选D。‎ ‎21.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 推崇思想自由 B. 提倡有教无类 C. 崇尚“知识即美德”‎ D. 主张“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 从苏格拉底的言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不能用金钱衡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材料体现的不是苏格拉底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没有涉及到“美德”和“认识自己”的内容。‎ ‎22.学者指出:“中古的精神是人们总想着彼岸,想着天国,想着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来掌握的。‘文艺复兴’以后……眼睛是看到此岸,看着现世的。”这说明文艺复兴后 A. 理性从神性逐渐回归到人性中 B. 人们热衷追求来世的幸福 C. 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D. 社会普遍反对信仰基督教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文艺复兴从强调神性转变为强调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即将理性从神性逐渐回归到人性中。A正确;B项文艺复兴主张追求现世幸福,排除;C项根本变革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故选A。‎ ‎23.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24.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法国大革命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C.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来看,17-18世纪,欧洲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而且出版新书和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D正确;A项启蒙运动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排除;C项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是经济的发展,排除。故选D。‎ ‎25.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奖得来十分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己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获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当时一些科学家反对给相对论授奖,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相对论 A. 违背日常的生活经验 B.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C. 缺乏足够的实验支持 D. 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相对论缺乏足够的实验支持,不能被人们所理解。故C正确;A项相对论并未违背日常生活经验,排除;B项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排除;D项相对论不否定经典力学,排除。故选C。‎ ‎26.《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学说 A.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突显人类在万物中的特殊地位 C. 促进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D. 使生物学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生物进化论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C正确;A项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指的是细胞的发现,排除。故选C。‎ ‎27.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设备,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 A. 社会发展推动动力形式多样化 B. 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 C. 技术进步使社会分工日益严密 D. 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在原有的工业生产基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A项材料主要体现科技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变化,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28.某作家的小说可当得起“诡异”二字,一个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他像害怕孤独、恐惧、平庸一样地逃离所谓客观的描写,情节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他是以幻想和离奇的手法反映现实中人的异化。他的作品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代主义文学追求个性表达,反传统反理性,符合题意。D正确;A项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没有体现出诡异的特点,排除;B项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对理性王国表达不满,追求精神的寄托,排除;C项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客观反映现实矛盾,排除。故选D。‎ ‎29.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跳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描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A.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B. 米勒的《拾穗者》‎ C. 梵高的《向日葵》 D.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这些画家属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是印象画代表作之一。C正确;A项是浪漫主义绘画,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D项是立体主义代表作,排除。故选C。‎ ‎30.爱迪生发明了每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并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但不愿多缴交费用以将专利权扩展到欧洲。卢米埃尔兄弟等人改进了此技术,可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电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这说明 A. 欧洲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B. 美国的专利制度尚未完善 C. 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技术发展 D. 专利保护促进了技术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爱迪生因为对“活动视镜”前景不乐观而不愿多交专利费,结果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电影发明权,这实质上说明爱迪生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了电影技术发展,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点睛:说明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爱迪生对“活动视镜”不愿多交专利费——卢米埃尔兄弟改进技术发明电影,这反映的实质是爱迪生对电影前景的判断导致电影发明权旁落。‎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有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二 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荚语。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蒙芳、郑成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 新中国教育发展大事年表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人才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建立体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 影响:有利于儒学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加强思想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 ‎(2)概况: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人才。‎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认识: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来看,太学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依据材料“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来看,太学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太学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儒学的地位,进而加强思想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 ‎(2)概况:依据材料“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仪表使用和荚语”来看,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依据材料“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占有10舰管带之职”来看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人才;指导思想:依据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局属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 ‎(3)依据材料“高考制度被废止,恢复高考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32.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相比于文艺复兴在提高“欧洲人民的觉悟”方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1)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表现: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 ‎(3)观点:人民主权(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社会契约论。‎ 发展: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的阶段;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满足自由平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浪漫主义。‎ ‎【解析】‎ ‎【详解】(1)核心:依据材料“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文精神的内涵是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社会根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古代希腊工商业的逐渐兴盛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逐渐强调人的作用。‎ ‎(2)依据材料“文艺复兴影响侧重于知识 分子”来看,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依据材料“宗教改革……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来看,宗教改革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 ‎(3)观点:依据材料“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来看,卢梭主张人民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依据材料“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来看,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的阶段,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提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而且启蒙运动要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