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三历史 考试说明:‎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3.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4.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II专题一至专题四。‎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是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故排除A项;争霸战争对农业的推动和耕作技术的突破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C、D项。‎ ‎【点睛】本题的关键内容在于官府“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由此体现了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2.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A. 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 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C.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 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画像砖展现了农民挑水、耕犁、播种等土地耕作的繁忙景象,反映了小农土地生产劳作的状态,故B项正确。A项,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故排除。C项,图片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D项,土地耕作的繁忙景象不能直接得出汉代经济水平,故排除。‎ ‎3.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时期(年份)‎ 工程数量分布 前期(618—714年)‎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中期(715—820年)‎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后期(821—907年)‎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朝水利南方的分布逐渐多于北方,这一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反映,故D项正确;重农政策是古代的基本国策,不可能松动,故A 项错误;唐代中期北方出现了“安史之乱”,北方农业发展不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 ‎4.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盐业官营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费用,招募盐户,民制官收,而铁业则由政府直接控制,这一举措 A. 延续了工商食官的传统 B.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可知,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垄断了有利可图的行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故C正确;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的商业现象,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盐铁官营不能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手工业的结合的信息,故D不正确。‎ ‎5.具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典籍中是常见的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 棉花种植得到普遍认同 B. 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 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 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棉花在中国很多地区广泛种植,明朝时期棉布成为百姓普遍的衣料,所以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C项正确;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是由于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而不是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故A不正确;材料未体现丝织业的地位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排除D。‎ ‎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 ‎7.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 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 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 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某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A. 着力推行朝贡贸易 B. 极端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C. 过分专注商业利润 D. 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可知明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海禁要求官方主持对外贸易,禁止民间私自贸易,故选A项;材料涉及对外贸易的政策,不能得出极端重视农业的结论,排除B项;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不能得出过分专注商业利润的信息,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明清时期,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这表明 A. 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B. 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 C. 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可知,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B项正确;“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只能说明抑商政策松动,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排除CD两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农业是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商末”“末业”来加以抑制。‎ ‎10.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家庭棉织业日益衰败 B. 近代棉织业发展迅速 C. 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 D. 西方加剧了棉纱倾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可知,江苏通州海门一带出现“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表明自然经济走逐渐向了解体,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并非家庭棉织业日益衰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棉织业,并非及其生产的近代棉织业,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是否加剧了棉纱倾销,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联系所学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表现分析解答。‎ ‎11.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 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 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 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可知,19世纪80年代洋务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困难,根据材料中“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可知,洋务企业的办理权限回到了政府手里,反映了洋务企业发展艰难,洋务企业封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洋务企业不等同于中国近代企业,且政策不是决定近代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的为清政府,排除;C项,官员督办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2.‎ 甲午中日战争前,受商人主导生产的传统影响,人们习惯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的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人们在强调实际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 洋务企业的弊端已经被纠正 B. 资木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遭到了抵制 C. 发展民族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人主导生产”“强调实际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改善有关,故D正确;洋务企业的弊端已经被纠正,资本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遭到抵制,发展民族工业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BC。‎ ‎13.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裴卿 A. 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 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32年……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反映了东亚公司塑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迎合了百姓的心理需求,故C正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材料并未涉及,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东亚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说明“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32年中国民族危机与“实业救国”思潮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4.下表为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 产业结构不合理 B.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信息的变化可以得出,官僚资本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民营资本的比重不断上升,体现了民营经济不断发展,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信息,故A、C均不正确;B与材料信息所述相反,排除。‎ ‎15.“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A. 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实际 B. 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 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反映了“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的选址即企业的分布情况,加工型的企业大多考虑资源、原料就近,国防类企业主要在后方地区,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落后地区,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1950-1952年,“一五”期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表述的是企业分布问题,不涉及企业投资问题,排除。‎ ‎16.‎ 下列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单位:亿元),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A. 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B. 纠正“左”倾错误取得的成效 C.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0年冬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农轻重比例逐步趋于协调,说明纠正“左”倾错误取得一定成效,故B正确;A项中的“显著增加”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表格数据来看,重工业比重下降,排除C项;农轻重比例逐步趋于协调,说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除,排除D项。‎ ‎17.‎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瓶装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 A. 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 C.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食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签订协议,这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答案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A错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实施应该是1978年底,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D错误。‎ ‎1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从事“雇工、长途贩运、个人购置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私人开办工商业、外出打工”等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B. 农村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C. 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D. 农业走向集约化生产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依然是公有制,故A不正确;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故B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分散经营的形式,不是集约化生产,故D不正确。‎ ‎19.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这说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 C. 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D. 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85年工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故D项正确。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B项,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故完全说法有误,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按劳分配得到全面贯彻,排除。‎ ‎20.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 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私营企业依靠市场获得正常利润并不是“投机”,故A不符合题意;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C项不符合题意。‎ ‎21.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A. 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 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故B项正确。A项,增强国企活力为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明显不符合图表信息,故排除。‎ ‎22.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最多”。对此解释合理 A. 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 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 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D. 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可知体现的是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与社会阶层融合无关,A选项排除。女性地位提高主要和经济发展及政治制度变革有关,B选项排除。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23.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 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D. 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 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 B选项排除;男女平等的实现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不正确;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选项排除。‎ ‎24.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 A. 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 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 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牛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D项。‎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哥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个体经济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期,农业的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济代替,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商品性农业大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押租制和永佃制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小农经济的变化,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答案】(1‎ ‎)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脆弱。‎ ‎(2)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意义:促进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解体;导致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牛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济代替,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提供了条件”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商品性农业大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回答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已,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 ‎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答案】(1)相同属性:都具有封建行会属性。‎ 历史影响:有利于维护同籍或同行业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背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商业者力量的壮大;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想发展等。‎ 进步之处:不分籍贯和行业,有利于整个商业的发展;办事机构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组织体制严密,拥有联动机制;推动立宪运动和社会进步等 ‎【解析】‎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一“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防止竞争,排除异已……维护同业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封建行会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再从同行业利益、阻碍经济发展等方面概括其历史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力量、政府新政、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再据材料二“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发展、机构细密、组织严密、联动机制、社会进步等方面概括其进步之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建国后,尤其在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进一步研究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1953年由李维汉率调查组,经过一番调查后,向中央提出报告,提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建议。6月,中共中央肯定这个报告,从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六字方针。‎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以来姓“社”姓“资”的争论,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此时私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1991年比较,1992年至1998年的7年中,共计增加私营企业109.3135万户,增加了从业人员1526万人,增加注册资本7075亿元。‎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与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显;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民族资本,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措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私合营,采用赎买的政策 ‎(2)不同:建国初的私人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榨。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是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就业。‎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据材料“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建国后,尤其在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出来”并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公私合营的赎买的政策。‎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二者的区别。第二小问,据材料“此时私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从业人员1526万人,增加注册资本7075亿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加以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进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与改革,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专门颁布了改革社会习俗的法令,推动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发展变化。洋务企业的出现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与进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期间,为宣传维新和革命思想,革命派和维新派纷纷创办了一些列报刊,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进步等。‎ 近代中国的政治运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通过材料信息提炼出主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活变迁的信息,也可以从材料所给的三个方面分别提炼主题,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主要从变迁的原因及影响的基本史实方面加以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如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革命或改革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以及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