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线索】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1)商代贵族以________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________和王权紧密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________进行决策。 二、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 (1)对象:封周王子弟、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 (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________统治权。 (3)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________和力役。 (4)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3.影响 (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____________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1)周天子以________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________,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其地位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__________的关系。 3.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______—______—卿大夫—士”的等级。 4.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5.影响 (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________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答案:家天下 血缘关系 神权 占卜 世袭 军赋 强国兼并弱国 嫡长子 诸侯 大宗与小宗 周天子 诸侯 社会结构 早期政治制度 注意:史料中凡是涉及“家法、宗制、族规”“血缘亲情”“嫡庶之别”“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解读: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礼乐制度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在思想领域,这种社会的大变革则导致了“百家争鸣”。 [重点理解] 1.“封建”的含义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结构,指的是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时期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2.礼乐制度 (1)含义:“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乐”指音乐、舞蹈等。周礼就是代表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影响: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这说明宗法制已深入到周朝社会的各个层面。 3.运用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提示: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2016·江苏卷] 提示:由“长兄如父”及“长孙”的地位超过小儿子可知,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这反映了古代宗法观念。 (3)“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提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分封制,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是宗法制在家族中的体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王位或皇位的继承制度,其实质是王位或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宗法制有关。 (4)《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提示: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于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提示: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转变。 (6)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提示:鲁晋两国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秦国为非姬姓封国,故秦晋可以通婚。 [跟进题组] 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 2.山东素有“齐鲁”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的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3.《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春秋鼎盛 B.问鼎中原 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 答案:B 解析:题干中“鼎”意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春秋鼎盛”中“鼎”意为“正当,正在”,故A项错误;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拥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故B项正确;“钟鸣鼎食”中“鼎”意为煮东西的器物,是其本意,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分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主题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地图探史——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意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探究 该示意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从分封的对象、布局、目的等方面分析) 答案:该图反映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2.史料探史——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史料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探究 据史料归纳,周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3.历史遗存——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主题二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图片证史——血缘关系是宗法制的纽带 2.图示解史——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3.归纳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历史遗存——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