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6/88732715faa039956b53abe7052583bd/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6/88732715faa039956b53abe7052583bd/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6/88732715faa039956b53abe7052583bd/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学案)
高考研究课(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选B 材料大意为行省官员的设置,无关选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官员多而不专,从而达到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故B项正确;元朝除中央由中书省管辖外,其余均设行省,因而元代设置行省并非仅边疆地区,且“众建其官”并不能钳制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行省“众建其官”增加了财政开支,故D项错误。 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C.严重摧残了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选A 表格信息说明两宋和明清时期,官吏出身大多贫寒,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官员的出身虽然是平民,但成为官员后就成为了统治阶级,故没有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平民出身的人能做官主要凭借科举考试、个人的才能,不能体现出摧残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平民做官的比重很大,没有体现出官员素质提高,故D项错误。 3.(2018届高三·达州摸底)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 )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并非正式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达成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 4.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 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 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 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解析:选B 这些王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故C项错误;题干内容并不能减少清政府财政开支,反而增加了,主要是为了减少政治上的风险,故D项错误。 1.把握一对关系:元朝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1)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2)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3)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4)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5)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设置监察机构对其进行监督。 (6)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2.警惕一个易错:丞相与内阁首辅的比较 丞相 内阁首辅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以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任免 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 1.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和私营手工业的兴起,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说明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与小农经济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D项正确;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 2.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是以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解析:选A 材料中“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府限制民间贸易,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未遭到削弱,D项错误。 3.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明穆宗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 ) A.朝贡贸易体系的瓦解 B.世界市场中心地位牢固 C.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解析:选C 题干中并未提到朝贡贸易的废止,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可知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产品更受欢迎,说明古代传统手工业的优势,故C项正确;明代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废除,故D项错误。 4.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期,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反映了明代( ) A.轻商观念发生改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政府吏治日益腐败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解析:选A 据材料“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可知明代轻商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信息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体现的是明朝官员轻商观念的转变,没有涉及政府吏治问题和人身依附关系,故C、D两项错误。 1.理清一个线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 2.深化一个认知:明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工商业发展,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社会阶层 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城市里面的手工业者和官僚),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观念增强 风俗文化 市民的生活变化,通俗文化兴起,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传统义利观的变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三)文化上——文化的专制和“承古萌新” 1.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 )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用番心、要寻人、仁义、和气、认真”等词得出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据表达方式无法判断出时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肯定了读书、种田、买卖等行业,故C项错误;传统中国“四民”是士、农、工、商,材料并没有打破这一划分,故D项错误。 2.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之有鼎革也”得出王夫之主张改革,但没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3.(2017·汉中质检)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解析:选C 君主专制的强化会强化四民秩序,故A项错误;针对阳明心学主张空谈之风,顾炎武等人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原先的四民秩序构成了冲击,所以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才提出了要重构四民秩序,故C项正确;针对佛教和道教的冲击而出现的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4.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说明我国的传统科技在当时仍处于世界前列,故A项正确;材料中“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说明我国古代科技与西方水平相当,不能说落后,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强调实用技术,实验科技水平不及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西科技的密切交流,故D项错误。 1.警惕一个易错:明末清初批判思想非近代民主思想 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不能说批判思想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其对未来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把握一个核心:明清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上 中国封建社会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思想上 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政策上 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考查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2017·全国甲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答案] B 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特征。 2.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影响 (1)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具体体现在: 政治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经济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查点(二)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 3.(2017·全国乙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答案] B 4. (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新经济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1)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考查点(三) 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5.(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A、B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解析] 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综合认识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 1.“承古” (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而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2)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3.原因 (1)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表现为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 (3)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4)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 考查点(四) 近代前夜东西方对比 7.(2017·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从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的相关历史信息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提炼出论题,如中西方经济比较、中西文化的交流等,只要言之有理,体现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即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略。 近代前夜中西方对比 中国 西方 政治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少数国家建立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英美等国相继完成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国际贸易日益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思想 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文化 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对外 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突破思维定式] 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 关注点(一) 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新材料]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新视角] 目前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新思维] 1.材料中黄仁宇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理由: (1)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 (2)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 (3)商业缺乏法律保障。 (4)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 2.学者周广庆认为所谓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伪命题,其与黄仁宇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从社会基本结构方面分四个角度来进行论证: (1)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诸子共同分割家产的“分家制度”,导致农村人口可以在工商业和农业之间进行角色转换,自始至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商人口。 (2)中国古代城市是旧社会顽固的堡垒,城市工商业在大一统的权杖之下,没有一息自由的空气和一点独立的空间。 (3)中国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工商资本用于买房置地,分家析产,建祠建庙,捐买官位,送子孙读书仕进,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 (4)中国工商业者只有一个最底层的行会组织,而且成为旧王权的走卒。中国工商业者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体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其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1.(2018届高三·孝感四校联考)清朝乾隆年间,官员刘方霭在奏折中提到了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先进生产力的推广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可知里面谈到了劳动力的剩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和生产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可知,当时出现了出卖劳力的情况,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范畴,故D项正确。 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解析:选C 题干中“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并未体现出其生活的奢侈,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中“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富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可知“提倡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展示的信息,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弱化 [新材料] 由于任何制度、机构、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都是复杂多样的,在任何情况下,历史演变的真实效果与当事者的主观动机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发展,因此,对军机处这样一个存在了近两百年之久的政治机构,治史者不应仅仅依据时人对其创设初期运行情况的初步印象(特别是赵翼、王昶等人的部分记录),而简单地得出全局性的历史结论。事实上,对军机处强化皇权的作用,我们不但不宜过分强调,而且应充分重视其负面影响。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 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 [新视角] 现行教材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材料则认为军机处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弱化作用。 [新思维] 军机处改变了顺康以来的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一些新的异己因素: (1)用人方面:在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是非制度化的,选人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一切但凭皇帝之好恶。军机处作为一个正规的决策和协理机构出现,它就必然逐渐形成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2)权力分配体制方面:军机处设立以后,清廷固有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微妙变化,其最明显的表现是入值军机处的官员对朝廷决策影响力有所扩大,这就有可能给专制皇权制造出新的异己力量。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专制皇帝如果失于懈怠,或用人不当,就极有可能出现臣权侵犯皇权的情况。事实上,在军机处创设以后,“宰辅”植党揽权现象从未断绝。对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的危害,一些皇帝已有察觉,力图对军机处的权力作出限制。 (3)政治规范执行情况:高度的机密性是军机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对皇帝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独裁权力极为重要。到乾隆中期以后,这一制度开始遭到破坏。军机处保密性下降,出现机密泄漏情况,从而严重侵犯了皇帝对政务的独裁权。 1.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信息,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会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这实质反映了嘉庆帝认识到了军机处可能会给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