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2讲 热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课件(3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2讲 热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课件(31张)

热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 第二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第 2 讲 聚焦热点 关注四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 70 周年华诞。 70 年风云际会,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备受世人瞩目。 新的历史坐标,中国将怎么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又传递出怎样的中国声音,备受世界关注。 链接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1 . 崛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五四运动 100 周年 (1) 新的领导阶级 —— 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 新的思想潮流 —— 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 新的精神面貌 ——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 新的觉醒 ——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2 .中共诞生: 五 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共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1 年 7 月 21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共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3 . 国民革命 : 中 共诞生后,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共第一次合作出师北伐,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4 .国共十年对峙: 国 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5 . 抗日战争: 全 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 . 解放战争: 抗 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经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链接 2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1 . 从中国国情中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1) 中共 “ 一大 ”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2) 中共 “ 二大 ”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 .从工人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2)1923 年 “ 二七惨案 ”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3)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 .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实际认识不到位,没有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 (2) 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以八一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 4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理论,探索出了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 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 .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 6 .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链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历程 1 . 准备阶段 (1949 至 1956 年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 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2)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 “ 一五 ” 计划;三大改造;制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3)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发展生产力 ) 和改造 ( 变革生产关系 ) 并举。 (5) 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 .曲折发展阶段 (1956 至 1978 年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 两个方面:成功探索 —— 中共八大召开,实行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挫折失误 —— “ 三面红旗 ”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 文化大革命 ” 。 (3) 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3 .新时期 (1978 年至今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2) 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两个领域:对内改革 (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 和对外开放。 (4) 五个转变: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到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曾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 “ 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膺,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 …… 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 材料反映的是 (    ) 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阀响应 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 .日本侵华战争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解析: 根据材料 “ 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 ”“ 军人卫国 …… 愿效前驱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佩孚反对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愿为国征战,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共和与北伐,故 A 、 C 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背景是巴黎和会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非日本的侵华战争,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1925 年,李大钊在 《 土地与农民 》 一文中指出: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    ) A .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 B .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C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索已经趋于成熟 D .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解析: 根据材料 “ 不动员工人、农民 …… 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 农民群体一旦 …… 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 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再根据 “ 1925 年 ” 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 城市中心论 ” 占主导,而李大钊认识到了庞大农民群体的重要性,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体现出土地问题,故 B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此时还未提出,故 C 项错误; 1922 年的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 . 1942 年,中共中央规定: ( 在根据地 ) 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这一规定旨在 (    ) A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C .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缓和农民与地主间的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 “ 1942 年 ”“ 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 ”“ 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抗战时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当时并未进行土地革命,故 C 项错误;题干不涉及农民与地主间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 在所有制问题上 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 在计划经济的 组织方式上 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 在工厂的经营 管理方式上 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    ) A .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 B .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 .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具有独特性 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中苏建设模式的不同点, A 项错误;材料 “ 没有建立 …… 所有制结构 ”“ 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 …… 分权性 ”“ 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 …… 民主管理 ” 强调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较之苏联模式的独特性,故 D 项正确; B 项说法错误; C 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谈不上科学完善,故排除。 答案: D 5 . 1978 年,广东清远为改变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 “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 ,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 1981 年底, “ 清远经验 ” 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表明 (    ) A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已经具备 B .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C .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 .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解析: 由材料 “ 1978 年 ”“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 立即取得显著成效 ”“‘ 清远经验 ’ 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 ” 可知,清远的做法有利于冲破旧体制、旧框架的桎梏,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表明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故 D 项正确;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 “ 已经具备 ” 说法错误,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路线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 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首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 “ 卖国贼 ” 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 年 6 月,陈独秀在题为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 “ 爱国 ” 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 《“ 五四”运动的真问题: 启蒙才是最好的爱国 》 等 1919 年 6 月,陈独秀在题为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 “ 爱国 ” 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 《“ 五四”运动的真问题: 启蒙才是最好的爱国 》 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论述。 ( 要求:可以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考生可根据材料 “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首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 ”“ 陈独秀 ……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 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所用史实要正确。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 观 点: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 论述: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爱国主义往往又会表现出不理性的一面,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 “ 汉奸 ” ,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 总结: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应该客观看待,合理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