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项三题型二技巧3 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项三题型二技巧3 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学案

模板一 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 ‎——观点、论证、论从史出 ‎[题型特点]‎ ‎(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设问方式]‎ ‎(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 ‎(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高考示例] ‎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命题立意] 本题选取古代到21世纪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解题思路] 开放探究型试题最大的特点在于答案具有多样性,应注意围绕“钟表的演变”审题、论题、阐述。‎ 第一:审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论题 通过时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论题为“‎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参考答案] 示例一 ‎(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2)阐述 ‎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②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 ‎③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二 ‎(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 ‎(2)阐述 ‎①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飞速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运用演练]‎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情况。‎ 阶段 目的地 总人数 学习的主要领域 ‎1950—1965年 苏联和东欧国家 ‎1.6万 以理科为重点 ‎1972—1978年 美、日等49个国家 ‎13万 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2000年 ‎80多个国家 ‎34万 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2011年 ‎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 ‎190万 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情况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发展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和总人数的变化,据此归纳出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原因。任意选择一种趋势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1 从留学人员数量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原因: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深造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社会发展对留学人员的需要。‎ 示例2 从留学国家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的目的地不断增多,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走向多元化。原因: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同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变化。‎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在报刊上被广泛运用的正式开端,则是1933年7月《申报月刊》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我们整个的民族,‎ 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现在我们特地提出这近几十年来,尚无切实有效方法去应付的问题,作一回公开的讨论。”‎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如果你参与该次大讨论,你会提出何种“现代化”方案,试运用近代以来有关史实阐释你的方案。(要求:方案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2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右派已经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权;国民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割据和政治经济建设;世界经济大危机正肆虐全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选择方案:欧美式现代化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等;最后在选定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方案一 欧美式现代化方案:实现民族独立,以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引进西方资金、设备、技术等,大力推动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注意保持国营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和谐发展,以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与传播,防止西方侵略等。(应特别注意实现民族独立与避免经济危机这两个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方案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进行民主革命,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推动工业化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坚决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模板二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 ‎——立论、评论、史论结合 ‎[题型特点]‎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 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问形式]‎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答题模板]‎ 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第二,多角度逻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高考示例]‎ ‎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命题立意] 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近代化演变的关系。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的交融发展。‎ ‎[解题思路] 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分析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个角度回答。‎ 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 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 ‎(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影响。‎ ‎(2)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参考答案] 示例:(1)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阐述:①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 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运用演练]‎ ‎13.(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能力。本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14~17世纪中西方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对比蕴含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题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可以提炼多种信息,如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社会制度发展趋向等,只要言之有理,体现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即可,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略。‎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而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材料中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其主要原因。(提示:最少提炼两个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等有关内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中的观点较多,适宜选取有利于进一步剖析原因、内容比较明确的语句进行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观点1: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五代中最贫弱的一代。主要原因:从国家统一的程度看,宋代只是一个局部统一的朝代;宋代与周边各族的战争较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致使地方困弱;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用人原则造成了宋代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局面。‎ 观点2: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主要原因:宋初采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朝学术中衰,缺乏人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