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在《尚同》中认为:“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由此可知 A. 三公九卿制是分封制设立的前提 B. 地域因素影响了制度的设立 C. 诸侯国君承担统一民俗民风重任 D. 分封制消弭了诸侯国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可知,分封制设立原因在于疆域广阔,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九卿,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2.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 B. 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 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 D. 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答案】D ‎【解析】‎ 从示意图来看,隋唐六部职能在南北朝的政府机构中就已有雏形,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选项D正确;南朝的吏部职能与北齐、隋唐不完全相同,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内容与示意图不符,排除;吏部演变最终是集中而非分散,排除C。‎ ‎3.有学者认为:八股文作为功令文字对于广大读书人而言,就是对其思想的一种无形的控制,影响是全面的。从实际效果而言,以此跃龙门进入举人、进士行列者,大部分并非庸才。对这一选官制度理解有误的是 A. 便于控制读书人思想 B. 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C. 能够选拔出才智之士 D. 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答案】D ‎【解析】‎ 八股取士制度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主旨认为八股文可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可以选拔出才智之士,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选项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审清设问,同时明确八股文控制读书人思想,不利于创新。‎ ‎4.明朝陈子龙《明经世文篇》记载了唐枢论述“倭患”根源一段言论:“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本朝立法,许其贡而禁其市,夫贡必持货,与市兼行。盖非所以绝之。”此论述可以佐证当时 A. 中外贸易空前繁荣 B. 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 海禁政策全面瓦解 D. 禁止外商来华进行贸易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可知,原有贸易关系的存在使得政府立法难以禁止民间贸易,侧面说明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暗指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而非海禁政策全面瓦解,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5.江南制造总局总办赵滨彦对企业的官僚习气大加挞伐:“相沿成法,牢不可破,一议更章,群起争执,不曰向来如是,即曰新法不可行。”其意在批评经营者 A. 结党营私,裙带风行 B. 纪律涣散,不堪重任 C. 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D. 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一议更章,群起争执,不曰向来如是,即曰新法不可行”可知,赵滨彦批评是经营者保守固执,不思进取的思想,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结党营私,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纪律问题,排除B;材料未提及贪污腐败,排除D。‎ ‎6.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A. 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B. 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 C. 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 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可知,革命的基础得以扩展,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可以吸纳更多的人,但并未抛弃原有的革命群体,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说明 A. 中共的导向作用是抗战胜利之源 B. 国共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主体力量 C. 国民政府的抗战起着决定性作用 D. 国际社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选项B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肯定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避免片面解读材料。‎ ‎8.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棉纱、棉布进口量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890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棉纱(千担)‎ ‎1081‎ ‎1488‎ ‎2282‎ 棉布(千匹)‎ ‎16561‎ ‎15964‎ ‎17013‎ A. 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外国棉纺织品物美价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进口棉纱的增速明显高于棉布,而且棉布在1900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规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口棉纱,制成棉布,因此会出现表格中的现象,选项A正确;选项B是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排除C;棉布进口在1900年下降,而且增速低于棉纱,说明中国市场对半成品的需求量高于成品,因此选项D排除。‎ ‎9.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A. 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 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知,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与材料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符”,排除;选项D是十五大提出的,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解读。‎ ‎10.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 B.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 C. 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D. 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比例图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方面投资比例远远高出其它领域,而“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说明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选项C正确;各行业投资比例不均衡,因此不能协调发展,选项A排除;选项B与比例图内容不符,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比例图和题干中“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提炼出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11.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0-2019.9)》中记载: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这说明 A. “一国两制”成共识 B.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 “九二共识”已达成 D. 两岸“三通”已实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台湾同胞可以来大陆探亲,说明两岸隔绝关系被打破,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两岸关系史实,排除;选项C是1992年达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是2008年实现的,排除。‎ ‎12.乔治·威尔斯在《极简世界史》中写道:“这位有着高深思想和充沛精力的统治者,立志要把雅典,这个被波斯人践踏的城市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如今,那些让雅典人深感骄傲自豪的废墟,就是那时伟大工程遗留的痕迹。”这里的“统治者”‎ A. 实行改革以抵御波斯侵略 B.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 发放津贴以保证公民参政 D. 颁布陶片放逐法防止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波战争时期雅典的执政官是伯里克利,其发放津贴保证公民参政,选项C正确;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低于波斯入侵,选项A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家建立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选项B排除;选项D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这个被波斯人践踏的城市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判断这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13.1500年以来世界文明交流进程加快,从如图中获取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白银的流向 B. 物种的交换 ‎ C. 美洲的开发 D. 欧洲的扩张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而且其不断向外扩张,选项D正确;选项A、B、C都是图片内容的一个侧面,不符合题干限定“最准确”,排除。‎ ‎14.“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市场的扩大会导致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里省略的内容是 A. 民主政治 B. 商业革命 ‎ C. 价格革命 D. 世界工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逻辑关系可知,亚当·斯密的言论是对题干前半部分的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商业革命使得市场得以扩大,因此省略的内容是商业革命,选项B正确;民主政治时政治领域,与题干逻辑关系不符,排除A;价格革命不会与市场扩大无关,排除C;世界工厂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前提,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题干的逻辑关系,即亚当·斯密的言论是对题干前半部分的解释。‎ ‎15.漫画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评议的艺术。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信息,它意在说明 A. 邦联制下美国政治窘境 B. 联邦宪法导致弊端丛生 C. 分权制衡影响政府决策 D. 三权分立破坏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 漫画反映了三权分立影响了政府决策,选项C正确;三权分立体制对应的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三权分立是维护民主制的手段,选项D排除。‎ ‎【点睛】将漫画中的文字“决策”“三权分立”和漫画人物表现联系起来。‎ ‎16.《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充分体现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 B.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C. 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D. 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 ‎【答案】A ‎【解析】‎ 材料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又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历史的贡献,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选项A正确;选项B、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提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因此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因此选项D排除。‎ ‎17.失业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失业率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如图是美国失业率变化图,它可以用来研究当时 A. 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B. 垄断资本发展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C.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 经济状况走向好转,政府权力扩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和柱状图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发生时,失业率上升,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失业率逐步下降,选项D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选项B 中,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国家政权在柱状图中未体现,排除;失业率下降说明生产得到发展,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和柱状图变化趋势,判断这是罗斯福新政内容。‎ ‎18.“广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政权难以相结合,从而不可能形成经济民主;而经济民主又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就不可能发挥广大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A. 英国“混合经济”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C. 美国“知识经济” D. 苏联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旨是这一经济模式下,没有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专断,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C不属于社会主义,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选项B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这一经济模式不能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社会主义事业”。‎ ‎19.克林顿总统在阐释美国的外交目标时说:“在新的危险与机会交替的时代里,我们最大的目标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冷战期间,我们寻求遏制威胁,以保存自由体制。现在,我们寻求扩大生存在自由体制下的国家圈。”这一外交目标的本质意图是 A. 寻求国际合作 B. 促进经济全球化 C. 谋求主导地位 D. 推动政治多极化 ‎【答案】C ‎【解析】‎ 克林顿执政时期冷战结束,根据材料“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 我们寻求扩大生存在自由体制下的国家圈”可知,克林顿政府的本质意图是谋求主导地位,选项C正确;选项A、B是表象,而非美国的本质意图,排除;选项D不符合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利益,排除。‎ ‎20.某班同学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展开研究性学习,设计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市场体制 B. 分配机制 ‎ C. 产业结构 D. 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逐步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政府在国家资源配给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六七十年代发展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之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受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规模缩小,选项B正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与示意图不符,排除C;经济模式各国并不一致,应当是个案分析,而题干中的示意图显然是对整个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描述,因此选项D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 ‎21.唐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首都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达,正是北宋金融事业发达的标志。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很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表现:繁荣的商业街突破空间限制;金融事业较发达;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涌现瓦子等娱乐场所;城市功能多样化。‎ ‎(2)特点:逐步形成镇级聚落;主要依托经济功能;处于交通要冲;得益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行政功能增强;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 ‎(3)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城郊一体化进程 ‎【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北宋首都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可知,繁荣的商业街突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达,正是北宋金融事业发达的标志”可知,金融事业较发达;根据材料“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很大的交易市场”可知,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根据材料“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可知,涌现瓦子等娱乐场所;从城市功能看,城市功能多样化。‎ ‎(2)特点:根据材料“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可知,逐步形成镇级聚落;根据材料“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可知,商业市镇主要依托经济功能;根据材料“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可知,这些市镇处于交通要冲,得益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可知,城市行政功能增强;根据材料“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可知,这些市镇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 ‎(3)因素:从市镇的形成来看,交通地理位置是重要因素;市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宋代重农抑商政策较为宽松,有助于城市发展,可见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市镇多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可见城郊一体化进程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22.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军纪松驰,军队腐败;指挥系统存在问题;战况信息传递失效;前线将领无能;清廷决策错误。‎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国加快对中国侵略步伐;中国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3)说明:甲午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封贡体系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可知,清军军纪松驰,军队腐败,指挥系统存在问题;根据材料“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可知,战况信息传递失效,前线将领无能;根据材料“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可知,清廷决策错误。‎ ‎(2)危害:根据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材料“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可知,甲午战争后,各国加快对中国侵略步伐,中国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3)说明:根据材料“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可知,甲午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从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探索来看,甲午战争促使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变革;从甲午战争的对东亚的政治秩序影响来看,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传统的封贡体系瓦解;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3.不停顿的社会变动和巨大的社会进步,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显著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包干”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既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征购和集体提留任务的完成,又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郁昭《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大包干”联产承包制产生与发展的问题》‎ 材料二 政府给经济输入活力的方法是放松国家对大中型企业的控制。公有制不一定等于国家的直接控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中国领导人感到,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供应、销售、资本利用、聘用和解雇、薪水、工资、资金,以及制成品价格等方面自己做决定。企业应具有法人地位,自负盈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专著《别误读中国经济》向外国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用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 ‎——何自力《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对<别误读中国经济>的评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企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例,以“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相同:坚持公有制性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2)‎ 论点 ‎1978年以来,多种因素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论据 农村改革,农民首创精神;城市改革,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市场化的改革,体制转型;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的推动;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中国人民的实干精神;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等。‎ 论证 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 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解析】(1)相同:根据材料一“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和材料二“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可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企改革都坚持公有制性质;根据材料一“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材料二“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中国领导人感到,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可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根据材料一“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的国企改革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从国家和农民、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改革都体现了政府放权让利;从经济体制变动来看,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都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2)论证:根据三则材料的主旨,材料一农村改革、材料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材料三盛赞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联系论证主题“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可知,论证围绕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原因展开,因此得出论点:1978年以来,多种因素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论证过程可以结合第一则、第二则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团结奋进以及世界经济趋势角度论证。最后对论证过程总结、升华,完成论证。‎ ‎24.近代晚期以来,英国议会下院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博弈不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和议会至上原则的相对性失落……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取决于明显的主观因素。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这比任何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 ‎——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材料二 2019年下半年以来,英国下议院与内阁之间围绕“脱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燃了英国宪政危机。‎ ‎7月23日 鲍里斯·约翰逊当选新任保守党领导人,成为英国新任内阁首相 ‎8月28日 约翰逊提请女王同意议会自9月10日—10月14日休会。本次超长的休会时间使英国政坛和舆论界普遍认为:首相在试图剥夺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独裁倾向,是在向议会民主发起挑战。‎ ‎9月4日 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在10月15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议会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 ‎9月10日 约翰逊再次提议解散议会,议会再次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 ‎9月24日 英国最高法院裁定,首相约翰逊要求议会休会5周以“阻止议会履行职责”的做法违法。‎ ‎9月25日 当地时间11:30,议会复会。‎ ‎——据新华网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18世纪推动英国“议会至上原则”逐步确立的重大事件。据材料一,分析近代晚期“内阁权力扩张”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此次危机的表现,指出议会下院与内阁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认识。‎ ‎【答案】(1)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原因: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内阁与议会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表现: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 变化: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影响:推动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存在权力运行危机。‎ ‎(3)认识: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调整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析】‎ ‎(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谓“议会至上原则”逐步确立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完善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过程是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原因:根据材料“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可知,内阁权力的扩大原因在于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根据材料“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这比任何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可知,英国政府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可知,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内阁与议会关系的调整与发展);从目的来看,内阁权力的扩张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表现:根据材料“首相在试图剥夺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独裁倾向,是在向议会民主发起挑战”和“ 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在10月15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议会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可知,宪政危机的表现是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 变化:根据材料“约翰逊再次提议解散议会,议会再次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和“当地时间11:30,议会复会”可知,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宪政危机有助于推动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此次宪政危机的表现来看,英国的宪政体制存在权力运行危机。‎ ‎(3)认识:开放性试题,从内阁与议会关系调整对代议制的促进角度和制度的完善需要过程角度回答。‎ ‎25.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对民族国家产生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时,就不得不接受其苛刻的条件。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 材料二 全球经济一体化把世界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必然使跨越国界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全球性问题不是某一国家所能单独应付、处置和解决的,而必须要依靠全球性的努力。各主权国家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协调政策立场,采取共同对策,才能取得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了保障经济的良性运行和有效地调解国际经济冲突,各国的经济活动必须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行动,于是各国在自愿基础上自主地让渡和限制部分主权成为必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问题及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主要观点及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民族国家的启示。‎ ‎【答案】(1)问题: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甚至受损。‎ 表现:国际组织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冲击。‎ ‎(2)观点:应对全球性问题,要依靠全球性的努力。‎ 举措:各主权国家相互合作;各国应遵循国际约定;适度让渡和限制部分主权。‎ ‎(3)启示: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民族国家树立新型主权观;致力建设新型全球化。‎ ‎【解析】‎ ‎(1)问题:根据材料“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可知,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甚至受损。‎ 表现:根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可知,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材料“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可知,跨国公司会影响国家主权;根据材料“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可知,信息技术被主要工业化国家垄断,会冲击国家主权安全。‎ ‎(2)观点:根据材料“全球性问题不是某一国家所能单独应付、处置和解决的,而必须要依靠全球性的努力”可知,应对全球性问题,要依靠全球性的努力。‎ 举措:根据材料“各主权国家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协调政策立场,采取共同对策,才能取得共同繁荣和发展”可知,各主权国家相互合作;根据材料“各国的经济活动必须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行动”可知,各国应遵循国际约定;根据材料“各国在自愿基础上自主地让渡和限制部分主权成为必要”可知,主权国家应当适度让渡和限制部分主权。‎ ‎(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新型主权观、构建新型全全球化、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等角度回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