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内蒙古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 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 A.实现了思想统一 B.推动了文化认同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 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清末,经历过“养士求贤”“军功贯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 3.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5.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6.明武宗时,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 其出纳者”,同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这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完善 B.权力制衡的形成 C.皇权专制的加强 D.明朝政治的腐败 7.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8.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 ) 时间 1840—1895年 1895—1911年 1911—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5—1949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9.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10.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以此为契机,德军远东舰 队强行整陆胶州湾。而在此前两个月德国就已通知俄国,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 过冬。在不久德国占领胶州博时,俄国外交大臣即刻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 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德、俄如此对华的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矛盾很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D.列强在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11.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12.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3.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 时间 设置机构/颁行法规 1897年 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 1898年 设立农工商总局: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等 1904年 设立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等 1906年 商部改名为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颁布《破产律》《商船公会章程》等 以上措施( ) A.确立政府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B.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建构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D.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14.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 年,罗马皇帝安东 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 A.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15.有学者认为:“ 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 ) A.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B.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C.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 D.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 16.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 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17.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8.“中央政府在管理州际和对外贸易、造币、移民归化、维持陆军部队或者海军部队等事务上,拥有非其莫属的权力。中央政府还具有解决两州或多州争端、解决不同州公民之间争端的司法权。”上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体现出( )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B.协调平衡中央到地方多个集团利益 C.以立法的形式强化中央政府的职能 D.后来美国的发展埋下的弊端和隐患 19.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20.《申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31年9月到1932年8月激烈 批评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时期;二是1932年8月到1936 年底缓和对政府的态度,却在 《自由谈》栏目以左翼作家的杂文激烈批评当局;三是1937年初开始主张在国民政府 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抗日。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 A.国民党左派影响着《申报》 B.当时国内局势的发展演变 C.《申报》具有较强的商业性 D.《申报》可以引是社会舆论 21.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在解释新政协会议未将社会主义前途写人《共同纲领》时说:“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 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 ) A.体现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 B.对国家道路的判断尚不明朗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22.“顾全大局的克制,谋求团结的诚意,求同存异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地揭露和反击,这一切为会议排除障碍获得成功打开了道路,也使周恩来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 A.打破了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意图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实事求是D.与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高度一致 23.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24.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下列项中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B.②的回归实现于1999年 C.③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D.③问题的解决为②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二、非选择题 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 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8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条件。(6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 (2)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观点的依据。(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CB 6-10CCDAC 11-15DACCC 16-20ABCBB 21-24ACBC 二、非选择题 25.(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2分)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分)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2分)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2分)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2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2分)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 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4分,任意两点) 26.(18分) (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6分,任意三点)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分)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缩短)。(4分)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6分) 27.(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2分)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2分) (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4分)依据: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的挑战。(4分) (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