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博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博野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朴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络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 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 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 ‎2.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 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 ‎3.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4.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5.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7.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8.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9.1932年12月,中苏代表在日内瓦交换中苏复交照会,宣布中苏复交。1934年10月,蒋介石曾派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访苏,秘密探讨建立中苏同盟的可能性。国民政府这些举措 A.接受了中共缔结统一战线的建议 B.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想 C.包含了共同防范日本的战略意图 D.设计了重返世界大国的蓝图 ‎10.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B.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C.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1.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12.迈克尔·帕伦蒂【美】在《少数人的民主》中说“我们的宪法是一个立场保守的法律文件,它为了抵制各州政治运动的潮流,精心构筑了一道保护少数人利益的堤坝。”以下1787年宪法内容能够体现“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有 ‎①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②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③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产生方式和终身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一定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14.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15.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 ‎16.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7.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18.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19.《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 D.1954年宪法 ‎20.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21.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 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2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这种做法旨在 A.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 B.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 C.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 D.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 ‎23.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24.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第3题12分,共52分)‎ ‎25.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说明明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 ‎26.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 ——以上材料均摘自《早期罗马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 ‎(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历史答案及解析 ‎ ‎1-5 BDDBC 6-10 CACCB 11-15 DCBCC 16-20 CBCAD 21-24 CDBA ‎25.(20分)‎ ‎(1)废丞相,权分六部。(2分)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衰落。(3分)‎ ‎(2)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2分)形成责任内阁,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3分)‎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 ‎(4)联邦政府拥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6分)‎ ‎【分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体现出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丞相,权分六部。这样就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意味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可以看出国王受到《权利法案》和议会的约束;18世纪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于是国王被架空了。‎ ‎(3)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可见,其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4)根据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的形成;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联邦体制 ‎26.(20分)(1)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4分)‎ 相同点: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4分)‎ ‎(2)指导原则:自然法。(2分) 表现: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4分)‎ ‎(3)不合理。(2分)原因: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很可能会出现诉讼过程的前后矛盾,不利于客观公正;不用法律术语就会败诉,就会使一部分人,即使是受害者也因表述原因而败诉;另外,向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关闭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大门。(4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可知,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根据材料“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可知,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相同点,根据材料“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相同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 ‎(2)指导原则,根据材料“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可知,立法的指导原则是自然法;表现,根据材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可知,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根据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其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3)根据材料“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等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的诉讼特点是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容易出现对重要证据和线索的丢失及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不利于客观公正;太过强调法律语言和动作的结果,出现形式化的问题,同样不利于客观公正和对人的正当权利的维护;过于强调法律术语和动作,不利于维护不识字的人的正当权力。因此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不合理的。‎ ‎27.(12分)看法:正确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确定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2分)‎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重视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革命的积极性,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8分)‎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党的主要任务,从而获得胜利。(2分)‎ ‎【详解】本题以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实热点立意,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设置试题情景。如从整体概况可提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亦可就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谈自己的看法,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调动各种力量团结抗日”等等,总之史论正确,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