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一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泸县四中高2018级高二上学期末统一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 1.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提到“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农村完全实行村民自治 B. 地方割据与中央相抗衡 C. 农村管理受宗法制影响 D. 农村管理受分封制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皇权不下县”和“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说明了宗法血缘关系在农村的强大影响力,故C正确;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古代中国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等地方制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农村并未实行村民自治,但不可能完全由村民自治,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排除B;材料中的皇权与县制在封建社会才有,已经废除分封制了,D错误。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B.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也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是由统治政策决定的,故D错误。 3.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核心元素是 A. 考试选拔 B. 公平竞争 C. 注重文化 D. 传播儒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是其通过考试所展示的公平竞争理念,B项正确;考试选拔只是手段,不是其蕴含的核心价值,A项错误;注重文化是通过考试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不是永久的生命力,C项错误;传播儒学只是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不是人类共同而永久的追求,D项错误。 4.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黄宗羲、方以智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时代,侯外庐、岛田虔次生活在近现代,故本题选择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对李贽的评价不同,并没有涉及到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历史解释的目的无关,排除B项;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无法揭示历史本质,排除D项。 5.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这反映出 A. 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 西方已经进入民主社会时期 C. 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 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故A错误;16、17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故C错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伽利略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D正确。故选D。 6.日本《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载:“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根据上述观点下列人物排列正确的组是 A. 李鸿章——陈独秀——孙中山 B. 陈独秀——孙中山——李鸿章 C. 李鸿章——洪秀全——陈独秀 D. 洪秀全——陈独秀——李鸿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学习西方进程。依据材料可知,按照题中日本刊物提到的学习欧洲文明的顺序应该是:先变革人心即学习西方思想, 再改变政府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达到有形的物即学习西方的科技。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按题意他应是第一位,孙中山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按题意他是应第二位,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按题意他应是第三位。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 有学者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体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变化表明革命派 A. 对三权分立的追求 B. 对主权在民的重视 C. 对民主共和的维护 D. 对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无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体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任总统后权力过大,遂以法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限制其权力,这说明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维护,故C正确。三权分立,也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故A排除。材料主旨在于限制总统权力,不在于重视主权在民,故B排除。对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无奈,并不妨碍对民主共和的维护,故D排除。 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A 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 9.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 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C. 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D. 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交流还没有展开,故AC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普罗泰戈拉和孔子思想存在相近性,即两人均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人世间,体现人文精神,故B正确;两人思想在当时均非主流思想,故D错误。 10.光荣革命的英国议会上院为贵族院,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为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22位中的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这反映出 A. 议会制度亟需改革 B. 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C. 光荣革命毫无建树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22位中的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可知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而此时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无法获得政治权利,说明当时议员选举出现问题,议会制度亟需改革,故答案为A;材料不能说明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错误;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为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排除。 11.下图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76年创作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他说:“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 A. 民主、自由、平等理想的实现 B. 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 C. 人们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 D. 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工业革命带来了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民主、自由、平等理想并没有实现,A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D选项排除。 12.如果写一篇反映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下列关键词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A. 美苏争锋 欧洲共同体 不结盟运动 多极化趋势 B. 马克思主义诞生 柏林墙事件 美苏争霸 多极化趋势 C. 美国独立 北约建立 不结盟运动 欧洲联盟 D 日内瓦会议 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可知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争锋、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多极化趋势均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答案为A;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属于19世纪;美国独立于1776年,属于18世纪;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前,属于19世纪。不属于20世纪,故排除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材料二 汉武帝为了推行他的大一统,选择了有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另外,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如其中的君权神授等,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思想,所以被大力推崇,成为我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的正统思想。 材料三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材料四 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均摘编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民族复兴梦”牢靠起来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理论原因。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 背景:经济方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方面:社会动乱,诸侯争霸,奴隶制开始瓦解;文化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关系方面: 奴隶主阶级衰落,士阶层的崛起。 (2)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推行;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推行。 (3)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走俄国的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到成熟,中国革命从此不断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4)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解析】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是指百家争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其变革主要从其经济、政治、文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上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汉武帝为了推行他的大一统,选择了有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根据材料“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如其中的君权神授等,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思想”可知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另外根据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推行;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推行都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3)首先应该注意设问的时间段“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的成立”,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课沿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建立新中国这一历程进行思考回答。 (4)根据材料“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是指新中国成立的1979年以后至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相关理论和成就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西方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中国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总之,19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促使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示例二 论题: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或西方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阐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领域的近代化的进程;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和维新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三 论题: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 阐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推动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总之,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可以任选其中的任何一段,关键在于结合史实自圆其说。 15.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深化认识自身,同时又拓展认识世界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 ——摘编自[法]蒙田《论经验》 材料二 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西欧和中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答案】(1)观点:肯定生命价值;热爱世俗生活。背景:基督教会及其神学的统治;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2)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3)不同:西欧是自发的主动探索过程(内生型),近代中国是在外来压力下被动走向世界的过程(外源型); 西方是以人文思想、自然科学发展来推动政治变革认识世界,中国认识世界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 西方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更重视理论总结,中国则侧重于实用性。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可以得出观点为肯定声明价值,热爱世俗生活。背景:此问可以从欧洲几次思想解放潮流分析归纳,如神权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2)此问解答需要结合“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3)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需要结合中国与西欧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归纳,指出其不同点。近代中国是被动的在外来侵略下走向世界,中国认识世界是与救亡图存相伴随的。中国的科技侧重于实用性。而西方是主动的探索过程,主要是以是以人文思想、自然科学发展来推动政治变革,且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更重视理论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