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2)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考情分析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6·课标全国Ⅰ,25)汉代田庄经济 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 3.(2015·课标全国Ⅰ,24)小农经济的形成 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5.(2015·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6.(2013·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 1.从考查方式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仅在2013年课标全国Ⅰ卷以第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出现了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形式,史料多为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考查频率相对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宋、明清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1.(2016·课标全国Ⅲ,27)明代江南经济的发展 2.(2015·课标全国Ⅱ,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3.(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4.(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5.(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 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纲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标提示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一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考点二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刀耕火种 ②青铜农具 ③犁壁 ④铁犁牛耕 ⑤曲辕犁 ⑥垄作法 ⑦代田法 ⑧一年一熟 ⑨都江堰 ⑩筒车 考点二 ①铁农具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交纳赋税 ④自给自足 ⑤基本模式 ⑥精耕细作 [巧学妙用] 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 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图示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 易错易混——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考法1 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影响 【考题1】 (2016·福建高三质检)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答案 D 『』 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首先,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其次,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题干反映了民户出钱雇人应役,保证了农业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服役主体仍是农户没变,也没有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更不可能改变民穷的现状,故可排除A、B、C三项。 『』 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自身缺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考法2 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考题2】 (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 B 『』 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是正确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条件。精耕细作即精心细致地耕作,指对庄稼的耕种经营十分认真细致。题干材料讲述了对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考法3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问题 史料一 史料二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身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 (1)史料一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 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2)史料二认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环境,而且更受制于外环境的影响。史料二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史料二的观点? 提示 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我国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 “图表型”试题是以历史图片、图表等作为载体来“图说历史” 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解答图表类型主观题需要从以下因素入手:标题:看清标题的内容;时间:搞清楚图表涉及的年代;数据:重视数量关系的对比;图示:明确图表中各种符号的具体涵义;注释:往往包涵解题的关键信息源。据此可全面认知图中信息回答“变化趋势”,“原因”可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加以分析概括。根据史料二“(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可知内环境;据“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外环境;“认识”可根据材料最后两句进行归纳概括。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法4 农业的发展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后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 阅读史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 回答说明类试题,首先需要研究史料图和表,选取说明角度,再结合史实进行说明。如根据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获知三个有效信息: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明显。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原因”。 『』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①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南方经济不发达。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 ④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 (2)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②对人口分布: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答案 D 2.(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答案 A 3.(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 答案 C 4.(2013·课标全国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 答案 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