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卷

汉川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 考试时间:2019.5.16 命卷人:魏开方 ‎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5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 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2.下表中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格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C 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都反映了 ‎ A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C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D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4.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5.“‎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民权政府 ‎6.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A 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 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7.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 D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9.“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 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0.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11..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雅典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B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C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D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12.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 广大妇女不能参政 C 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D 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3.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1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15.关于租调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与均田制相适应 B 减轻农民的负担 ‎ C 按户为单位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D 一定程度上整顿了赋税秩序 ‎16.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出 A 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 B 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固 C 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 D 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 ‎17.魏晋至唐中期前,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以抑制兼并为主,其主要原因是防止地主豪强形成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唐中期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实行,唐朝逐渐走向衰弱。宋朝建立后,政治制度的改革推动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唐中期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趋势。下列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原因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唐朝中期以来土地兼并加剧,大量集中到地主富豪手中  ‎ B 宋朝统治者适应唐末五代以来的社会历史现实 C 宋初统治者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 D “不抑兼并”可以保障社会稳定 ‎18.“‎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 ‎ 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C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19.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 ‎ ‎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 ‎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 ‎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21.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23.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 A 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 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 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24.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5.关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D 成功的改革通常有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 ‎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 ‎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8分)‎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分)‎ ‎(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6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稅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 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6 分) ‎ 汉川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ADCBD 6—10 BBDCA 11—15 DDCBC ‎16—20 ACCAD 21—25 BADCC ‎26(20分)答案:‎ (1) 问题:政治上的宗主督护制和经济上“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4分)‎ 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4分)‎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 ‎ ‎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2分)‎ 理由: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观点2分,理由4分)‎ ‎27.(16分)答案:‎ ‎(1)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6分)‎ 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2分)‎ 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2分)‎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2分)‎ ‎ 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 ‎28答案:‎ ‎ (1)不足:廷议前,参议人员对廷议内容不甚了解,廷议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廷议效果。(2分)‎ 对策:规定廷议的有效时限;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6分)‎ ‎(2)意义:提高了廷议的效率;充分发挥了集体议政的作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推动了我国古代廷议制度的发展。(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