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5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易错点 1 不能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 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错解】B 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从实质上理解材料出现的现象。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吕氏春秋》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博采众长,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秦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究其原因在于战国后期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 C 项正确;A 项未反映出思想的交流融合,排除;B 项反映了材料信息,但未说明实质,排除;D 项未反映 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选 C。 易错点击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掌握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降低错误率,以不变应万 变。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1.背景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 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大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 地。 (5)现实需要: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2.影响 (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时巩固 关于诸子百家形成的源头,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这样写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 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据此分析,春 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是 A.卿士阶层的瓦解 B.官僚政治的初步形成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周王室的衰微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 流派均来源于商周时期的各种官职,可见诸子百家的出现是西周之后学术下移的结果,其兴起因素在于周 王室的衰微,故选 D。A、C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春秋战国后期官僚政治才得以兴起,故 B 项 错误。 【答案】D 易错点 2 混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错解】B 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君民关系。 【正解】A 【解题思路】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可知孟子强调统治者要爱民,故 A 项正确。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且材料阐释的是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 B、D 两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 C 项错误。 易错点击 1.儒、道、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特点 儒家 孔子 春秋 儒学创始人 核心:“仁” ;政治: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教育:有教无类;伦 理观:性相近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 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 战国 被尊为“亚圣”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 矛盾、改造社会愿望荀子 战国 集大成者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本 恶;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学派创始 人 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思想 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庄子 战国 战国时期道家 代表 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消极主义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集大成者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 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家学派创始 人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 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2.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 脱”。 即时巩固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 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由材料中的“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可知,此学派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由“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 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该学派倡导重农抑商。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派是法家学派,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易错点 3 不能准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围绕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如下论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的这一论述 A.强调君权受命于天 B.强调民贵君轻 C.肯定人定胜天 D.强调天人合一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地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而非天人合一思 想。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观点是天为民立王,视“王”的德行表现而决定其予 夺,即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故选 A 项。 易错点击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1.重要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大一统确 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需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扼杀一切不同学 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这一点有利于专制统 治的长治久安,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从维护统治秩序出发,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 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三纲”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 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时巩固 董仲舒提出“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必待“王 教化之”。董仲舒这一思想 A.关于人性的观点和孟子一致 B.赋予君主以圣人的教化特权 C.继承孟子王道霸道兼施观点 D.政治理念服务于思想大一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化。从材料看,人性有善,但是普通人并未保持善,和 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不相同,A 错;由材料“王教化之”可知,君主有教化权力,B 对;王道霸道兼施是荀 子观点,C 错;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道德教化权力,与思想大一统没有必然联系,D 错。 【答案】B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宋明理学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 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 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错解】B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而误 选 B 或 C。 【正解】A 【解题思路】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他反复强调其“理学原 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这说明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A 项符合题意。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在北宋时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北宋,程颢、程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天理在现实社会表现为“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发展 ①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③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 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积极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即时巩固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 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B.与古希腊思想家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开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的灵明”的重要性,实际上体现了人的自主性,这与古希腊先哲的主张“人是 万物的尺度”是一致的,故 B 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 A;C 与史实不符;王阳明的思想 并没有起到启蒙作用,排除 D。 【答案】B 易错点 5 不能正确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 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错解】 【错因分析】 【正解】D 【解题思路】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 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 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实行众治。故 D 符合题意。A、B、C 均与材料不符。 易错点击 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历史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 (2)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思想文化:理学束缚人们思想和“西学东渐”。 2.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思想家 主张 李贽 ①反对神化孔子。②批判道学家伪善。③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黄宗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②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 顾炎武 ①主张“经世致用”。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评价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 先驱。 (2)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3)经世致用的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即时巩固 顾炎武认为今之君子“是以终日言性与天道,而不自知其堕于禅学也”,倡导“以复古作维新”。这反映 了顾炎武 A.具有“经世致用”思想 B.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 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主张复兴传统的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材料表明,顾炎武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主张在传统儒学的遗产中寻 找出路,说明其在抨击宋明理学时,受到时代的局限,无法找到更科学、更新颖的理论思维方式,B 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够体现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材 料未涉及;顾炎武主张在传统儒学的遗产中寻找出路,而非复兴传统的儒学。故 A、C、D 错误,均排除。 【答案】B 【记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项目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精神 相 同 点 道德观 ①都认为“中庸”是至高的美德标准。②都主张适度,反对极端。③都将道德看作是 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道德上的沦丧,所以提出“仁” “礼”与“为政以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 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 同 点 产生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各国需 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奴隶制民主政治进 一步发展,个人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表现形式 互相诘难、批驳 修辞学,公开演说 发展历程 儒学成为百家之首,后来成为封建 统治的精神工具 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 开始复兴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 统治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挥 结果 经过演变,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 比较项 苏格拉底 孔子 思想主张 “美德即知识”,重视人的价值,也主张道德和法 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仁”,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以“礼” 来约束,而不使“仁”失于无序 教育 哲学家和教师帮助人们发现内心的知识、真理, 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 “有教无类”使人们注重“仁”“礼”, 成为君子 3.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 人物 治国理念 阶级性 现实意义 老庄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 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 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孔子 (儒家) 提出“仁”和“礼”,推崇“ 德治”,主张“克己复礼” 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 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孟子、 荀子 (儒家)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 张“仁义”和“王道”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 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 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 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 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 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 韩非子 (法家) 主张变革,提倡“法治”、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 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 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 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 【记忆点二】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儒学体系。学-科网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4.评价: 主张 评价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 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派 的做法不可取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五常”中有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 5.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 秦儒学。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 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 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 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 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6.汉代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②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 实用性。 ③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影响 ①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 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③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 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记忆点三】全面认识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出现的原因 (1)两宋时期,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更理性化、 思辨化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 (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 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 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 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 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 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 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 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 法等观念。 (2)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记忆点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及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 1.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波澜。 2.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 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2)反封建专制。 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 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 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评价 (1)积极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君主专 制造成强烈冲击,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深刻。 (2)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 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 健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 学说体系。 (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记忆点五】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周 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他认为 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 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守仁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 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使其走到了极端。 (6)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使我国传统 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儒学发展的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2)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 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 (3)从儒学的历史延续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会的特点,在每次融会中,儒学思想都 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1)现实意义 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⑤新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⑥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 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 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 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1.下图为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的设立促进了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学术交流。“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B.推动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到来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 “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3.某学者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这样一位思想家,其在哲学思想上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的境界,主张取消天地万物和“我”的对立关系,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的境界。这一思 想家的主要思想是 A.德治 B.兼爱、非攻 C.天行有常 D.齐物论 4.“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 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材料描述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5.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以道自任,而且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 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这说明先秦士子 A.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B.极力倡导道德修养自觉 C.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 D.积极宣扬社会变革主张 6.董仲舒指出“(大贾)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此种情形“伤化败俗, 大乱之道也”。这说明董仲舒认为 A.节俭是政治大一统的基石 B.商业发展危害了等级秩序 C.应禁绝地方上的商业经济 D.商业滋生了政治投机心理 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 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甚至“天”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此理论目的在于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 B.正君心,警示君主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儒家的政治地位 8.北宋士人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并大胆地从佛、道学说中汲 取思想精华。这一做法 A.使儒学进入思辨化、哲理化的新阶段 B.巩固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提高了官员素质 9.某儒学家曾说:“毕竟物无善恶”, “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 据此判断该儒学家最有可能 A.肯定朱熹的“格物致知” B.否定王守仁的“致良知” C.肯定陆九渊的“心即理也” D.否定“理学最高范畴是天理” 10.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虽有善鸣者,不得闻 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