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课件)(2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课件)(24张)

专题 5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考情统计 知识点 考题角度 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016· 全国 Ⅲ 卷 ,30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015· 全国 Ⅰ 卷 ,30  卢沟桥事变前国民政府对抗战的准备 卢沟桥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17· 全国 Ⅰ 卷 ,30  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 2017· 海南卷 ,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三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6· 海南卷 ,20  中国共产党的减租减息政策 2015· 全国 Ⅱ 卷 ,30  日本对华的经济掠夺 2014· 全国 Ⅱ 卷 ,30  全面抗战以后 , 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 2013· 海南卷 ,17  美国促进国共合作抗日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中国的抗战 2017· 全国 Ⅱ 卷 ,30  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2016· 全国 Ⅰ 卷 ,30  抗战后期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政策 2016· 海南卷 ,20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013· 全国 Ⅱ 卷 ,30  国民政府对地方政府土地改革的态度 主干串讲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931 ~ 1937 年 ) 1. 背景 (1) 日本方面 ①明治维新后 , 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 , 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 , 日本政局动荡 , 国内矛盾尖锐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 中国方面 : 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 国际方面 : 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 ; 苏联自保。 2. 侵华事实 (1)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吞并了中国东北 ,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 一 · 二八事变 :1932 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 , 制造了一 · 二八事变。 (3) 华北事变 :1935 年 , 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 , 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 中国共产党 :1935 年 , 面对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 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 ,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同时 , 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2) 中国国民党 : 一方面 , 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对日妥协 , 对内积极“围剿”红军 ; 另一方面 , 国民政府也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 中国人民 ①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官兵开始自发地组织抗日斗争 ,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 迫使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 , 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 并对抗日活动捐款捐物。 ③爱国学生组织了一二 · 九运动 , 要求抗日 , 反对内战。 二、卢沟桥事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前的全民族抗战 (1937 ~ 1941 年 ) 1. 卢沟桥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 ,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 日本的侵华罪行 (1) 军事侵略与占领 : 卢沟桥事变后 , 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 , 企图速战速决 , 灭亡中国。 (2) 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 屠杀中国人民 , 蹂躏中国妇女 ,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 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 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4) 对沦陷区进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 , 以华制华 ; 经济上 , 以战养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6 年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1937 年 , 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3) 两个战场的形成 : 抗战开始后 , 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 成为国共合作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 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4. 向西南的大转移 (1) 国民政府首都的转移 : 南京沦陷以后 , 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武汉 , 武汉会战后 , 国民政府又将首都迁往重庆。 (2) 民族工业的大转移 :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 , 民族工业将企业大量迁往西南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文化教育的大转移 :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 ,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纷纷迁往西南地区 , 促进了西南尤其是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中国的抗战 (1942 ~ 1945 年 ) 1.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941 年 12 月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太平洋战争爆发 , 美国对日宣战 ,1942 年 1 月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华盛顿成立 , 中国的抗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国民党的消极抗战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 , 国民政府一方面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 另一方面 , 开辟缅甸战场 , 配合盟军作战。 3.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日军将主力放在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 加上国民政府的封锁和孤立 , 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 (2) 在军事上 ,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了艰难的反扫荡斗争 ; 在经济上 , 开展大生产运动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 在思想上 , 开展了整风运动 ,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4.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抗日战争胜利 ,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 ①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东南沿海省份的工业损失最为严重 , 许多城市被摧毁 , 经济损失难以计算。 ② 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正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 才强化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地位 , 增加了中国推行民主的困难。 (2) 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①唤醒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 : 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 , 中华民族焕发出的强大的民族精神 , 支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②促进了内地工业化的发展 : 内迁的工业虽然远没有战前发展迅速 , 但改变了原来各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 形成重庆、昆明等 11 个工业区。 ③为国内统一奠定了基础 : 抗日战争使中国出现了政治力量大一统的形势 , 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 ④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 :1943 年初 , 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抗战胜利后 , 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⑤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 在抗日战争中 ,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现代化的领导者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空前壮大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史料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材料   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 “ 此时与日本开战 , 我方必败 , 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 , 东北万劫不复 , 宜力避冲突 , 以公理相周旋。 ” 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 : “ 浑浑噩噩 , 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 , 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 , 贪婪腐败 ; 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 , 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 ; 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 , 不负责任 …… 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 , 无能为力。 ” —— 戴旭 《 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 【 问题 】 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 ;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 【 解读 】 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后 , 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 精神状态 ” 的归纳要注意是蒋介石的看法 , 虽然不尽正确 , 不能将自己的看法作为答案 ; “ 评述 ” 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 首先要明确张学良、蒋介石的对日政策 , 然后 , 指出这一政策的实质 , 最后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不良影响。 答案 : 看法 : 精神上浑浑噩噩 , 毫无生气 , 行动上好歹不识 , 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 , 青年颓废堕落 , 人民斗志涣散 ; 行动上不辨是非 , 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 评述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 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 , 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 , 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 ; 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蒋介石、张学良袭用“以夷制夷”的故伎 , 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企求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 , 幻想依赖国际联盟 ( 简称国联 ) 压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 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 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二、抗战时期 , 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 材料   在这一时期 ( 抗日战争时期 ), 国民政府为了实现有效的统制经济政策 , 加强了经济立法 , 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 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 , 并于 1942 年公布了 《 国家总动员法 》, 以动员全国一切力量满足战争的需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正是通过统制经济控制了全国金融 , 通过发行权的统一集中了货币 , 保证了军费开支和各方面供应。并且在扶助工农业生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后面失控的统制政策却给国民政府带来致命的后果。由于统制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 而日渐恶劣环境 , 却又导致多年积累的国家资本被部分官僚所控 , 甚至直接转变为官僚资本。 —— 方学英 《 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 【 问题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这一统制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 【 解读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此类问题的答案一般是辩证的 , 既要指出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 又要指出这一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分为二地分析。 答案 : 积极 : 有利于推动经济立法 ; 有利于集中一切人力物力 , 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消极 : 政治腐败加剧 ; 官僚资本膨胀 ;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  毛泽东曾经说过 ,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教育了中国人民 , 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 ” 。大势所趋 , 人心所向 , 内斗必须停止 , 应当内外有别 ; 为挽救民族危难 , 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 , 一致对外 , 共同御敌。大敌当前 , 危急时刻 , 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 , 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 王远启 《 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 案例 —— 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 【 问题 】 根据材料 , 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 解读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对民族觉醒的作用。 “ 影响 ” 的答案限制在了 “ 中国民族意识 ” 的角度 , 这就大大缩小了答案的范围。 “ 原因 ” 要注意从内部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 、外部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两个角度归纳。 答案 : 影响 : 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 民族大团结空前实现。 原因 :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高考链接 角度一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 2016 · 全国 Ⅲ 卷 ,30 ) 如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 , 当时中国 (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 :D  本题的关键信息为 “ 1932年 ” 及图案中 “ 抗敌 ”“ 十九路军 ” 等字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2年,日军发动侵略上海的一 • 二八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民族企业在其生产的火柴图案上印有 “ 抗敌 ”“ 十九路军 ” 等表明前方将士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反映了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正确。 “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 材料体现不出,材料中也没有营销方式更新的表现,A、B两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项错误。 角度二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 2.( 2015 · 全国 Ⅱ 卷 , 30 )1938 年 ,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 发行“联银券” , 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 , 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 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 :B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发行 “ 联银券 ” 和不具备货币性质的 “ 军用票 ” , 目的是掠夺财富 , 转嫁战争负担 , 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在 1938 年的 “ 平、津、鲁、豫 ” 等地 , 属于日占区 , 不是在国统区 ,A 项错误 ; 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也不是针对抗日根据地的 ,C 项错误 ; 材料不涉及物资管制问题 ,D 项错误。 角度三 抗战后期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政策 3.( 2016 · 全国 Ⅰ 卷 , 30 )1943 年 8 月 , 国民党颁布 《 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 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D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军事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仍然是国民党一党专制,把 “ 亲日派 ” 归为 “ 谬误名词 ” ,有减少对国民党政府部分人抗战不力指责的考虑,把 “ 长征时代 ”“ 国共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归为 “ 谬误名词 ” ,有减少共产党政治影响的考虑,把 “ 争取民主 ” 归为 “ 谬误名词 ” ,有维护一党专制局面的直接考虑,D正确。这种行为不利于团结抗战,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且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 角度四 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4.( 2017 · 全国 Ⅱ 卷 ,30 ) 抗日战争胜利后 , 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 , 成员达 404 万人 , 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 左右 , 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 :D  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党员人数迅猛增加,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实力的增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革命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且其重心依然在农村,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增加,而不是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C项错误。 谢谢观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