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 《诗经》 B. 《老子》‎ C. 《庄子》 D. 《离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D项正确。《诗经》富有现实主义色彩,A项错误;《老子》 、《庄子》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不能反映南方的楚文化,B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2.“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庄子的“齐物”观点 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 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异则事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世异则事异”是指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体现的是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故C项正确;“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与材料变革思想不符,排除A ‎;庄子的“齐物”是指万物齐一,任何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与材料变革思想不符,排除B;墨子的“兼爱”是指没有阶级差别的爱,与材料变革思想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世异则事异”。‎ ‎3.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开拓者,程颐和朱熹是宋代儒学的继承者和理学的开创者,这些儒学大师的共同主张在于“仁”,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故A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王守仁的主张,故B项排除;CD项只符合程颐和朱熹,排除。‎ ‎4.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 发明司南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火药 D. 发明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明司南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宋代的毕昇,故B项正确;发明火药的时间是唐朝,故C项排除;发明造纸术的时间是汉代,故D项排除。‎ ‎【点睛】“宋代”是关键时间信息。‎ ‎5.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的信息,主要体现了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故选A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不是向外部世界探求,故B项错误;“漫从故纸费精神”说明王阳明不主张从书籍中增长知识,故C项错误;“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说明王阳明不主张向人求问,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6.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 A. 主张学以致用 B. 反对封建专制 C. 主张男女平等 D. 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中可以看出,顾炎武主张要学以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对封建专制,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有实际用途,不要空谈,没有体现男女平等和对理学的态度,故CD项排除。‎ ‎7.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想萌发,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从评论中“海外文”“制夷”可知这本书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书中表达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向西方学习 ‎8.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魏源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披上孔子儒学的外衣,与材料“其貌则孔也”不符,故A项错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封建统治。一则在维新变法中李鸿章属于顽固势力,二则李鸿章的思想不符合材料“其心则夷”,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他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代表思想为“三民主义”,不符合材料“其貌则孔也”,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 A. 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日本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用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BC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日之间近代化道路的异同,故D项排除。‎ ‎【点睛】“日本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是关键信息。‎ ‎10.读下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反映出作者:‎ A. 维护中国先进文明 B. 推崇民主共和制度 C. 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题眼是“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维护中国先进文明”,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推崇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体现出了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面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11.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 A. 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该演说的目的是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A;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且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B;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与材料李大钊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无关,排除D。所以选C ‎12.下列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成为主流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共和 ‎②维新变法 ‎③马克思主义 ‎④民主与科学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①④③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走上了政治舞台,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但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腐败无能,国内的资产阶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民主、科学的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所以答案选A,BCD项排除。‎ ‎13.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A. 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 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 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B项本身与题意无关,排除;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会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而是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 ‎14.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A、B、C项均不符合;1992年邓小平发表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D。‎ ‎15.“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上述言论发表于:‎ A. 中共八大召开期间 B. “南方谈话”期间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期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了材料中的言论,故B项正确;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主要社会矛盾,故A项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项排除;D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条件,排除。‎ ‎【点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关键信息。‎ ‎16.六十余年来,中国突破了“六个难关”,即“卫星上天关”“卫星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每个难关的突破,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中与“卫星上天关”和“载人航天关”对应的科技成就是:‎ A. “长征一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 C. “长征一号”卫星和“神舟”六号飞船 D. “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六号飞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星上天关”指的是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关”指的是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17.“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这种变化大约开始于:‎ A. 14世纪 B. 16世纪 C. 18世纪 D. 20世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空间的定位能力。由材料所述“东西半球和大洋洲”、“交流”等历史信息不难判断该现象应出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之后。故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新航路的开辟 ‎18.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贸易通道的改变 B. 殖民争霸的失败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黄金白银的流失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衰落,英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9.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关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的,除西葡两国,还有英法美等国参与 ‎②“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这一说法与迪亚士远航印度一事有密切关系 ‎③“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这事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④材料中西葡两国的行为十分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主要西班牙和葡萄牙参与,故①排除;“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这一说法与达伽马远航印度一事有密切关系,故②错误;“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这事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故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关,故③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C项,ABD项排除。‎ ‎20.奴隶贸易又称罪恶的三角贸易,下列四幅关于奴隶三角贸易的图示中,表达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中的奴隶贸易的内容,指17-18世纪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BCD项错误。‎ ‎21.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追求思想自由 D. 提倡主权在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代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资产阶级不成熟,反封建斗争主要集中在反对宗教神学,提倡人文精神,而主权在民的主张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诉求,不符合题意。‎ ‎【点睛】“文艺复兴时期”是关键时间信息。‎ ‎22.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以人为中心 B. 肯定贵族政治的合理性 C. 否定封建特权 D. 批判个人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题干中的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的信息提示该题与文艺复兴有关。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是否定贵族身份的天生(世袭)性而强调人自身的努力与奋斗造就贵族,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23.1861年索尔斯伯利勋爵指出,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磅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血与火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材料中的这三个路标分别是:‎ ‎①海盗起步 ‎②战争开路 ‎③正当贸易 ‎④工业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说的“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一大堆军事驻地”可以知道选择属于有暴力形式的史实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排除掉含有③的选项即可,因为③不含有“火与血”,故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4.有人说“强盗——殖民经济”引发了工业革命。这样说是强调了工业革命产生需要的重要条件是 A. 充足的资金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B. 巨额的财富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C. 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D. 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盗——殖民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市场,故A正确;“强盗——殖民经济”无法体现生产技术提高,故B错误;材料与国内市场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强盗——殖民经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金和海外市场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5.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在英国的纺织作坊中,工匠的地位被取代,纺纱的梭子由“铁指”来使用,这是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机器的使用对传统纺织工厂生产的变革作用。由于机器取代人力,纺织工厂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纺织业推广使用机器生产,这在当时能够推动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B项表述意思正好相反,排除。工匠地位的下降是因为机器的使用,并不是由于技能的落后,C项排除。从材料“1829年”中可以判断出D项是错误的,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的发明。故答案选A。‎ 点睛: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26.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B.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C.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的普遍确立 D.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条件很多,但其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候世界上主要国家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出现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美德经济发展后来居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项排除;英国在19世纪仍是世界霸主,经济实力急剧衰落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特点的成因,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整体世界基本形成。这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有:‎ ‎①东西方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碰撞 ‎②促进人口迁徙和种族的融合 ‎③引发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 ‎④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人口迁徙、种族的融合、动植物物种的交流,故①②④正确;③属于消极作用,排除;所以答案选C项,ABD项排除。‎ ‎【点睛】“积极作用”是关键信息。‎ ‎28.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经济危机来势汹涌 B.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 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 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时间是1933年3月,这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由材料中“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说明市场不景气;“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说明工业企业危机深重;“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反映出农业出现危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说明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危机涉及到了金融、工业、农业、家庭等各个领域,说明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材料并未涉及时间长这一特征。故B项正确,排除D项。AC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AC项。‎ ‎29.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该规定出自哪一法案:‎ A. 《联邦紧急救济法》‎ B. 《全国劳工关系法》‎ C. 《公平劳动标准法》‎ D. 《社会保险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1935年8月”“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该规定出自《社会保险法》,故D项正确;A项是1933年颁布的,排除;《全国劳工关系法》保护劳工权益,故B项排除;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故C项排除。‎ ‎30.“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由此推论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调整措施的指导思想是:‎ A. 农业生产实行计划经济 B. 保护资产阶级的一切利益 C. 利用市场规律指导生产 D. 压榨农业为复兴工业服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反而减少锒食的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耕减产是为了维护产品供需平衡,是基于市场规律,是对农业的调整和干预,其指导思想仍是从市场规律出发,故C项正确,D项不合史实;罗斯福新政不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中保护“一切利益”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 ‎31.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 A. 混合市场经济 B. 计划指导型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政府主导型经济 ‎【答案】C ‎【解析】‎ 战后联邦德国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选C;混合市场经济是战后英国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A;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战后法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B;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战后日本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D。‎ ‎32.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A.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 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美国几乎没有变化,而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都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比较迅速,故B项排除;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C项排除。‎ ‎33. 对下图反映的币制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改革发生在“二战”后初期 B. 是经济全球化开端时期产物 C.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 D. 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欧盟是区域集团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1999年发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结合图片信息,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 ‎34.2014年秋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的会标寓意该组织21个经济体的伙伴关系和融合发展,象征着世界的多元美好和开放包容。该组织:‎ ‎①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②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 ‎③21个经济体之间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④曾在上海举行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并不高,21个经济体之间也并没有实现贸易自由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确是有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并且的确曾在上海举行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5.美国一家公司为打开日本市场,对芭比娃娃玩具作了改进。有日本人说:“我认为这些洋娃娃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美国娃娃。现在的孩子玩的洋娃娃是利卡(一种日本女孩喜欢的娃娃)和芭比的结合。”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大国 B. 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 C. 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世界市场 D. 经济全球化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答案】D ‎【解析】‎ 芭比娃娃是风靡全球的玩具之一,产自美国,日本加以改进为本国形象,体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ABC,排除。 ‎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三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及其提出者。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出发点是什么?‎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二、三,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共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和近代的民本思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答案】(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出发点: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新发展: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 ‎(3)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并结合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可从三者之中的观点中筛选出符合民本的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直指“鞑虏”即满清政府,而新三民主义则侧重于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明确的反帝内容,这是其质的飞跃。第二小问,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是平均地权,根据“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之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且承认耕者有其田。这是民生主义的新发展。‎ ‎(3)根据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结合材料中胡锦涛同志讲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37.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 ‎ 伏尔泰……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伏尔泰两人在思想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列举17-18世纪的欧洲还有哪些思想家也曾提过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伏尔泰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答案】(1)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孟德斯鸠、卢梭。‎ ‎(2)原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反封建的有力武器;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可以得出两人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7-18世纪的欧洲”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孟德斯鸠、卢梭也曾提过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38.科技不断创新和政策的适时调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运用。……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同一时候,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 美国在这时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的注意基础科学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集聚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时期采用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收罗“智囊”,进口博士…‎ ‎——根据《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等改编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美两国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不同态度或对策。结合所学,列举这一时期美国“科技创新”的两个突出事例(每个事例要求准确写出发明者及其发明)。‎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回答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过程,并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答案】(1)英国态度: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美国对策:注重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网络人才。事例:爱迪生的电灯(或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及改进电话)贝尔的电话机,莱特兄弟的飞机。‎ ‎(2)由自由放任政策转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出英国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材料“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可以得出注重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爱迪生的电灯(或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及改进电话)贝尔的电话机,莱特兄弟的飞机。‎ ‎(2)第一小问,从材料“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中可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