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 ) A. 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B. 扩大统治区域 C. 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 完善宗法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可以看出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涉及商王权力,体现了对国家政权机能的强化,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夏商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的主旨,得出青铜器涉及的内容进而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商代政治制度及其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以下先秦古籍记载的事件反映的实质是(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12年 周桓王以王畿内之田交换郑国田地 公元前580年 晋大夫郤至与周争鄙田 公元前574年 晋钟绮夺夷阳五田,御荤与长鱼矫争田 公元前533年 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 公元前528年 晋邢侯与雍子争部田 A. 贵族之间为田地争斗诉讼层出不穷 B. 原有土地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C. 周王室在政治上的地位正日益衰微 D.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分封制走向解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受田者不得买卖和转让土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除了周天子“交换郑国田地”之后,各级贵族都有“争田”现象,这表明井田制正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 A项仅仅是表象,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交换郑国田地”“争鄙田”“争田”“争阎田”“争部田”。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 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万物都是“天意”的安排。这些主张的实质在于( ) A. 巩固西汉王朝的等级制度 B. 创建有别于儒学的思想体系 C. 强调“政治大一统”意识 D. 推动政府设置“五经”教官 【答案】C 【解析】董仲舒首先肯定天是宇宙的主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明确天下之人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在实际上是强调政治大一统,故C正确; 材料不涉及等级制、“五经”教官,排除A、D项; 董仲舒思想属于新儒学,B项表述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要考查董仲舒思想的实质。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 宋濂某日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濂昨日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帝笑曰:“诚然,卿不欺朕。”以上宋濂的待人接物朱元璋是通过何种渠道知道的( ) A. 户部 B. 提刑按察使司 C. 兵部 D. 特务机构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朱元璋与宋濂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是通过锦衣卫特务机构加强对人民的监控,故D正确; 户部掌管国家赋税徭役,排除A; 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司法机关,排除B; 兵部是掌管国家军事的机构,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明朝的特务统治。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时期特务统治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在晚清时期“儒家学说从一直是无可怀疑的信仰中心,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B. 洋务派主张的推动 C. 维新变法思想的提出 D. 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提出质疑,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对儒学提出质疑,故C项正确。 太平天国初期虽然也冲击了儒家学说,但它是全面否定,不是提出可疑和争议,故排除A项。 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故B项与题意不符。 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否定,且不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D项。 故选:C 。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对儒家思想提出质疑,结合选项运动的指导思想分析。 本题以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的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 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B. 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C. 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D. 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确立党的最高纲领;中共二大确立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据此依据材料“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可知B正确。 当时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排除A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2. 1937年至1939年,武汉与广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为文学活动的新的中心。1939年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B. 近代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动 C. 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 D. 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扩大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1937年至1939年,武汉与广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为文学活动的新的中心。1939年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军的侵略,北方城市纷纷沦陷,国家政治中心西迁,政治局势急剧变化,文化名人纷纷到没有沦陷的大西南,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A正确; B.材料主要说明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导致西南城市文学活动活跃,材料没有提及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故B错误; C.材料主要说明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导致西南城市文学活动活跃,没有材料说明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故C错误; D.材料没有提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1938年武汉会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为“1937年至1939年”,联系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每5年换届时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仅从最近7 届政府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实词和一些新词中,我们就可大致看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下列一组词可能出现在1993年第八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是( ) A. 革命; 阶级斗争; 发展; 建设; 四人帮 B. 改革; 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浦东开发; 股票 C. 机构改革; 联产承包; 拨乱反正;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D. 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 一国两制; 初级阶段; 沿海经济开发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93年第八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浦东开发、股票,故B正确; A项中的“阶级斗争”、“四人帮”说明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的“拨乱方正”说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 D项中“一国两制”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来的,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1993年第八届人大会议”。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古罗马法中确立和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主观上承认个人意识自治,客观上维护个人权利和利益。还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材料体现的法律精神是( ) A. 公平正义 B. 高度抽象 C. 私法至上 D. 法典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可知古罗马法保护公民权益,主张私法,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很具体,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一项公民主体利益的保护方式,并未体现法典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的机密文件,代号为《十条诫令》,其中第二条声言“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电视、书籍、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播”,声称“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材料反映的实质是美国( ) A. 借助文化侵略实施对华和平演变 B. 高度重视发展对华经济文化交流 C. 继续以冷战思维对待中国文化 D. 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文化侵略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言是美国对华的文化侵略,其目的是实施和平演变,故A项正确。 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C项“对待中国文化”与题旨不符,材料所言属实传播美国文化,故排除; 材料表明利用“一切可能”故不仅仅是高科技手段,D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考察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信息理解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 1923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这反映出苏联( ) A. 加大了扶植垄断组织的力度 B. 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 C.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已经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等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可知苏联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新经济政策认商品经济,故排除B。 D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1927年,苏联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赢利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概念。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方针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艺术创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物的内心的作品”可知,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色,故A项正确. 现实主义绘画侧重于表达现实生活,不是内心世界,故B项错误. 印象画派侧重于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故C项错误. 现代主义画派表达的是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以绘画内容切入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考查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色. 文艺复兴发生于14至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尊重人、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用资产阶级的“人道”反对封建阶级的“神道”,用资产阶级的纵欲主义反对封建阶级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 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梦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个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可以看出。造福美国:有利于美国经济势力在全球的扩张,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造福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贸易交流也以美元结算,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二中的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判断出美国此时进入经济滞涨,这是主要原因,客观上还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挑战。对美国,根据材料中“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可知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对世界:根据“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根据材料三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上升,美元比例下降,可知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根据材料四中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可知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关于趋势较简单,多极化。 故答案为: (l)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 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6年,美国进行第58届总统选举,共和党与民主党的“驴象之争”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展开。两人中只要有一人可以获得选举人票总数的一半,即270张选举人票,便可当选总统。为此,特朗普和希拉里发表言辞激烈的竞选演说,相互诟病,被美国媒体称为“史上最丑陋”“最令人生厌”的辩论。当特朗普以276票胜出时,却称赞希拉里是“永不言败的斗士”,希拉里也祝贺特朗普成功当选总统。 针对美国的制度设计,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说:“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麦迪逊则认为: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美国的制度平衡机制”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从地域或体制的角度,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可知关于本题的论述可分为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地域平衡机制和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体制平衡机制两个方面,关于阐述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地域平衡机制的论点可从美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大小州之间的关系、南北方之间的关系、议会中议员的比例划分等方面分析即可。关于阐述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体制平衡机制的论点可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地域平衡机制;简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平衡: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政府可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保证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和独立性;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符合美国州先于国的国情,又兼顾国高于州的需要;大州与小州利益的平衡: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均为2名;众议院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南方与北方利益的平衡:允许奴隶制存在,南方各州黑人人口按3/5折算。 示例二论题:美国的制度设计具有体制平衡机制;简述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利益的平衡: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体现了政治精英的利益;众议院议员的选举体现了普通民众的利益;总统的选举采取选举人团制度,体现了普通民众与政治精英利益的平衡;政策稳定与多数人利益的平衡: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可以保持国家政策的相对稳定;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议会,代表更多的利益集团参政。在权力结构中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防止专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结合材料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庆祝活动……关于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在时代广场灯光新闻牌上闪烁着,人们驻足读着这一通告,耸耸肩膀继续走路,不像欧洲胜利日和对日作战胜利日,没有欢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艾森豪威尔显然是实现了他结束战争的竞选诺言,但是这一结局丝毫也未能振作美国的民族精神。 -- 解力夫《朝鲜停战实录》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但依旧处于不安状态……冷战时期的战略格局和旧的冷战时期安全秩序尚未改变,这也是导致地区局势不稳定、军事对峙的根源……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彻底摆脱冷战影响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是顺应时代、能代表各国利益、真正起到维护本地区安全的机制。 --高海宽《相关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作用》 请回答: 据材料一,这场战争为什么“不像欧洲胜利和对日作战胜利日”那样受到美国人的“欢呼”? 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旧处于不安状态”指什么?“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据此,你如何理解战争与和平?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停战协定签字”,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是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为结束标志的,而对德日战争的结束是以德日战败并签订投降协定为标志的,所以“不像欧洲胜利和对日作战胜利日”那样受到美国人的“欢呼”。 (2)第一小问的状态,根据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战略格局和旧的冷战时期安全秩序尚未改变”可知朝鲜半岛“依旧处于不安状态”是指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第二小问的理解,关于如何理解战争与和平,一般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和利益的角度,时代发展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对德日战争的结束是以德日战败并签订投降协定为标志的,朝鲜战争是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为结束标志的。 (2)状态: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 理解:地区冲突影响世界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对朝鲜战争“不像欧洲胜利和对日作战胜利日”那样受到美国人的“欢呼”的原因;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旧处于不安状态”的表现;对“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朝鲜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本题考查对朝鲜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