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清北班)下学期6月第二周周测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清北班) 下学期6月第二周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还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萬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显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D.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3.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4. 18世纪中 山东、河北、陕西已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 1778年 北方地区使用深翻,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上。 1838年 北方出现植树治碱技术。 19世纪 西北干旱地区创造出砂田用地法。 19世纪中 台湾种植三季稻。 上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B.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C.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 D.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 5.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6.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7.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 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 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8.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经历从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9.《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这主要体现了 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 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10.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 B.锁国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11.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13.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表》(单位:万两)所含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中国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B.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C.中国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A.“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15.从1941年起,国民政府规定田赋一律改征谷麦等实物,后又将征购改为征借,不付现金,到1945年6月,全国征收的谷麦折合法币约为1700亿元,评价上述举措,主要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发展民族工商业 C.稳定持久抗战大局 D.遏制日寇经济掠夺 16.1946年11月4日,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一新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 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该条约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 A.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 B.条约没有规定中美两国的权利义务关系 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 D.条约没有反映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7.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18.近代中国手工业对新式工具的引进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下表是近代中国工场手工业的产值变化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年 1936年 1949年 产值 10.7亿元 19.6亿元 28.7亿元 占全部手工制造业 产值的比重 25% 30.6% 47% A.传统手工业在近代长期居于主导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不足 C.采用机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近代中国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 19.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20.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加 21.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确立国家发展计划 C.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2.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 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 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 23.下图为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24.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调整了所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D.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 25.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直属国务院。其主要职能包括:简化和整理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此举在当时 A.导致了扫盲教育的迅速完成 B.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 C.有利于经济建设的顺利展开 D.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26.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 “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28.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以下邓小平的言论首见于该“历史文献”的有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 D.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9.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D.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3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是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了 A.开发开放浦东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步骤 B.开发开放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1.图7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 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 32.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主观题 33.(18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 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 ,“ 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 “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 材料三 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和长期通行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 35.(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 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3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还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分析可知:农业是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基础,B正确;A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C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答案为B。 2. 【答案】A 【解析】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公田之外大量的私田被开垦,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但这是私田大量出现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现象预示着奴隶制度走向瓦解,故C项错误。D项不是私田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 3.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碎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农业生产,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故B错误;冶铁业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单纯农具为主,故C错误;D中全面说法绝对。 4. 【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清代在较多地区普遍推行多熟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开发盐碱土地和沙田,这体现了清朝时期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不只包括经济作物,还有粮食作物;C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其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特点;D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中不只包括粮食作物,还包括树木等经济作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D项也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6. 【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A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 7.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可知,北宋时期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增加,且其中很多都是商业城市,可见北宋时期的商业发展超过了唐代。故答案为A。B项材料所说的商业城市南北方均有,排除;C项材料只说商业增加而不是经济总量,以偏概全,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8.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过程,即北宋铁钱重,难以携持——益州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朝廷命印造会子,许与铜钱并行。由此可见,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B项说法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所以答案选D。 9. 【答案】B 【解析】材料“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反映了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是稳固生产,控制人民,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宣扬安土重迁,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B。 10.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关卡林立不利于经商,这是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实行抑商政策而非重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是国内贸易,不涉及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棉、毛织品进口总值比例的确是高,但并不能准确体现出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逆差不断扩大而非顺差不断扩大,但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确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2.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洋务派在中国相继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故选A项;虽然中国建立了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无法推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故排除D项。 13.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到1911年只占总收入的16%,而工商业税收持续增长,到1911年上升到69%,其他收入也在1911年接近农业的比重,可见该表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故选D;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晚清政府财政支出情况数据,无法得出政府财政收支失衡,排除B;材料表明1849到1911年,农业税收数额大致呈增长趋势,因此无法得出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14.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仅迅速在全国建立负责实业的政府部门,还将实业作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表明政府从思想上、实践上将实业发展作为重点,积极促进实业建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实业的态度,而不是社会对实业的认识,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实业与近代经济转型的关系,排除B。民族工业在近代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自始至终受到压迫和剥削,未能成为主流经济,排除C。 15.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规定田赋一律改征谷麦等实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向农民征收、征借谷麦等实物,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源和军队供给,稳定大后方的经济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负担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赋税制度的变化,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日寇的经济侵略,故D项排除。 16.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面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规定是平等的、相互的,但是当时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根本没有能力享受在美国的这些特权,所以是不平等的,故C项正确;这一条约对美国有利,美国会履行条约义务的,故A项错误;条约中规定了中美两国的权利义务关系,故B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17. 【答案】D 【解析】 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故答案选D。 18.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得出新式工具的引进在全部手工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1920到1949年逐步增加,表明采用机器生产的效益逐步增加,从而促进引进机器生产,故采用机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为C。从材料不能看出传统手工业居于主导,排除A。材料没有显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力问题,B错误。近代中国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不符合史实,排除D。 19. 【答案】A 20. 【答案】A 【解析】注意解读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中国在与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明显增加,因此选A。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地位动摇,排除B。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在与法国的对外贸易中出超,且与危机之前相比呈现有所上升,排除C。中国在与俄国的对外贸易中出超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排除D。 21.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期为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工矿企业相继建立,留苏学生正是为了适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A选项排除。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C选项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选项排除。 2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1953年开始”“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由227种增至532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间,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生产的进行提供了保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状况,故CD项排除。 23. 【答案】C 【解析】“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是在1953年,1960年冬,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1978年,故排除ABD项。 24.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轻重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协调,故A项错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从“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说明对企业发展有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1962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当时并没有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故D项错误。 25.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汉字改革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C选项符合题意。扫盲教育的完成是一个过程,不可能迅速完成,也不会文字改革委员一成立就导致扫盲完成,排除A。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普及,而不是抵制西方国家文化入侵,排除B。1954年,新中国已经成立5年,所以排除D。 26. 【答案】D 27. 【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思想解放。《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有关自己认为有很多知识不懂得讲话,用意在于让大家看到毛泽东的另一面,为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服务,故选B。 28.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献出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而中国要警惕右,但更主要是防止左正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阐述,所以C正确; A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提出的;B错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最早出现于1979年;D错误,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是在1978年提出的;故答案为C。 29.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体现了新时期我国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的历程,即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未涉及新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单独行事、不与他国合作的单边外交理念,排除;B项,该项的表述与我国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排除。 30.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奇迹"体现的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故C项正确。A项是这一“奇迹”出现的原因,故排除。开发开放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这是浦东新区开放的影响,故B项排除。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体系,浦东新区只是其中之一,故D项错误。 30. 【答案】B 3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 二、主观题 33.(1)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6分) (2)影响: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腐败;陈规陋费,背离市场。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6分) (3)原因: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地区,社会动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近代铁路运输业兴起发展,加速了运河漕运的衰落直至停止。(6分) 34.(12分) 示例一:情节: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立砖窑厂。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概述和评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情节:孙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给无数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概述和评价:“文革” 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被废止。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亲自抓教育,他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为改革开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提取情节,如: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立砖窑厂。然后分析当时的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最后概述和评价,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其他答案也按提取情节、分析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的顺序进行,自圆其说即可。 35.(1)原因: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者答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 ③国内交通的发展。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⑤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9分) (2)原因: 外因:西方国家及后来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封锁。(2分) 内因: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 ③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影响:①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 ③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