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又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 周朝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士以子弟为仆隶”不是指的是奴隶,故A项错误;宗法制下大小宗既是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这样层层等级顺序,由此可知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进行分封,故B项正确。 2.据说周公在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 分封诸侯 B. 封建制度 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 封界建城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 “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项正确;“封建制度”这一概念是近代郭沫若先生提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故BC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不是“封界建城”,故D项错误。 3.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 废除分封制 B. 实行郡县制 C. 开创统一格局 D. 建立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颂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D项。故选C。 4. 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 A. 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 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 皇权至高无上 D. “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宗正是……秦九卿之一”可判断知宗正是法定中央机构,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可知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事务,而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皇权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宗正和宗人府作为法定中央机构,只负责皇族的事务,体现了专制制度下天下为皇帝一家的现象,故D项正确。 5.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 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 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故选C。 6.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与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他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以上描述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 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 创造出了抽签、投票等民主形式 C. 使所有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国政 D. 易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拥有的民主,而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所以C项明显错误,应选C项。 7.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摩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摩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摩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摩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同表法》 C. 万民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于公元前449年出现,是最早的成文法,根据时间判断,法官可以使用《十二铜表法》,所以选B项,不选A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万民法的颁布或形成都在公元以后,不选CD两项。 8.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制度动摇 B. 分封制的动摇 C.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D. 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各诸侯国相继称王,反映的是分封制的逐渐瓦解,故B正确。 9. 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斗争中,皇权逐渐占据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设行省 ④明朝废除丞相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其中符合题意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到废除丞相,其中秦朝的郡县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属于中央集权概念范围之内的,所以①③排除。故B正确。 10.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主父偃之计是 A.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答案】C 【解析】从“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主父偃的想法是通过大量封赐诸侯,从而削弱地方亡国的势力,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符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故C正确;从“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可知,题干的背景现象是诸侯子弟过多且没有封地,而非是对秦亡国的警戒,故A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属于董仲舒的主张,并非出自主父偃,故B错误;从“今诸侯子弟或十数·”可知,题干主父偃针对的是诸侯问题,而非百姓,故D错误。 11.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明太祖 D.康熙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察君相之间的矛盾;A项秦始皇设三公诸卿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B项汉武帝主要设置了中朝(内朝)和外朝并立;C项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正是设立内阁;D项清朝没有丞相,或者宰相。故选C 12.“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D. 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答案】C 【解析】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说明明朝内阁 并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力,相反成为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因此选C。皇帝与内阁关系并没激化,故A错误;内阁负责处理国家政事,故B错误;皇帝命令内阁处理政事,故D错误。 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答案为B项。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排除;D项,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4.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 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 乙建议政府保护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C. 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 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罗马法强调了倡导自由民的平等、法律公正,故A项可能被采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民的财产不受侵犯,罗马法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但前提必须是自由民,故B项可能被采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工具,不可能废除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故C不可能被采纳,故选C;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需要有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故D项可能被采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5.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标准之一;从材料中“郭巨被荐举为孝廉”可以得出是汉代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A项是依考试城市为标准的,排除;C项具有监察功能的官员,排除;D项依据门第高低为标准,排除。 1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 17.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A. 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 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 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说法错误,邦联制主要是松散,中央无权管理各个邦;B项说的是经济模式不同,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方面;C项说法正确,准确的说明了邦联制的弊端;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民主程度的问题。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调和了当时美国 A.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订时,为了平衡大小州之间在议会中的席位,实行了折中的方法,按照人口比例产生众议院和各州2名的标准组成参议院,从而协调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南北方之间矛盾与材料无关,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在制宪会议中未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联邦制的方式解决的,故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19.美国人有一百个理由为独立而自豪,有一万个理由为1787年宪法而骄傲。美国人之所以如此认可1787年宪法,最核心的理由是它 A. 宣布了主权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B. 确立了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 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D. 建立了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强大的共和制度 【答案】D 【解析】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保障了公民自由权利,促进了美国共和制度发展,D正确;A是1776年;B是管理地方制度;C属于中央政府权力机构特点。 20.下图是美国漫画家纳斯特创作的漫画,发表在《Harper's》周刊上。该画象征“美国的政党选举——驴象之争”。下列表述中,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反映两党互相攻击排挤对方 B. 两党政治信仰差异明显 C. 两党代表的阶级本质相同,即共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 从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移植过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的政党选举——驴象之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两党制的特点是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本质上都是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的两党制只不过是执政方针的不同,不能说两党互相攻击排挤对方,A选项排除;美国的两党制本质上都是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B选项排除;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与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无关,D选项排除。 21.在美国历史上,总统的弹劾程序共启动过三次,即约翰逊案、尼克松案和克林顿案。第一位险遭弹劾的总统是安德鲁·约翰逊;为避免遭到弹劾,唯一一位辞职而离任的总统是理查德·尼克松;由于弹劾动议未能在参议院获得通过而免遭弹劾的是比尔·克林顿。如今,涉嫌“通俄门”事件的特朗普总统,又面临着弹劾的风险。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拥有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文官提出弹劾权力的是 A. 联邦法院 B. 政府 C. 国务院 D. 国会 【答案】D 【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规定,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国会及最高法院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美国国会有权对总统提出弹劾。故本题选择D。ABC都没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故ABC错误。 22.英国1688年的那场宫廷政变之所以称为“光荣革命”,主要在于 A.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实现了政治联合 B. 是一场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治事件 C. 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双王共治”的局面 D. 用相对和平方式完成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使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8年的那场宫廷政变之所以称为“光荣革命”,主要在于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采用相对和平方式,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转变。故答案为D项;光荣革命实现了仅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旧贵族是革命的对象,排除A项;B项说法没有点到其实质,不符合题目要求——主要,排除;C项说法没有说到重点,不符合题目要求——主要,排除。 23.有的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整体,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最大的政治贡献。”题中的“政体”是指 A. 民主共和政体 B. 开明君主制政体 C. 君主立宪制 D. 三权分立政体 【答案】C 【解析】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C正确。A是美国政体形式;英国不是开明君主制政体,B错误。D是美国政治制度特点。故排除ABD。 24.通过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选举规则后,哪个阶层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力 A. 大资产阶级 B. 无产阶级 C. 工业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C项正确;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获得的权益有限,ABD不正确。 25.英国人普遍认为沃伯特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为内阁大臣,还常常参加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A. 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B. 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作枢密大臣 C. 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D.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 【答案】A 【解析】“成为内阁大臣,还常常参加内阁会议”说明首相开始组阁,故A正确;国王并没有制定为枢密大臣,故B错误;国王此时还参加内阁会议,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腐败信息,故D错误。 26.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一定上升,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C选项排除;英国的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选项排除;内阁必须得对议会负责,B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27.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 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联邦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权频繁更迭。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 2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议会。根据材料“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可知行政权可以制约立法权;根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说明立法权也可以制约行政权,故D正确。A项的“控制”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只反映了总统单方面制约议会,不全面,排除。 29.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的是 A. 皇帝 B. 宰相 C. 总统 D. 帝国议会议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A帝国皇帝由普鲁士皇帝世袭继承,B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 C总统,帝国议会议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所以答案选D。 30.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体现了不彻底和不完善性,故①正确;宪法规定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也符合题意,故②正确;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故排除③;德国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符合题意,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最高极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材料三第三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劫、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八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十一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材料四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耶林 (1)材料一中的陶片在古代希腊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2)材料二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引自古代罗马的哪一部法律?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法律规定?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的。 【答案】(1)在公民大会上用来投票、计票。 (2)特点:人民主权。跟制:参加者是本邦成年男性公民。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3)法律:《十二铜表法》。看法: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等。 (4)罗马法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声。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析】(1)结合所学,克里斯提尼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故,陶片在古代希腊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是在公民大会上用来投票、计票。 (2)第一小问,由材料“雅典的最高极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体现了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由材料“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可见参加者是本邦成年男性公民。第三小问,既然广大奴隶被排除在公民大会之外,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3)第一小问,由材料“材料三第三表”“第五表”等,可知是《十二铜表法》。第二小问,材料对各种纠纷由详细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它有利于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体现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 (4)由材料“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是强调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罗马法泽被后世,就具体法律而言,它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声。就自然法而言,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价值。 3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回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又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摘自《历史必修Ⅰ》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3)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1)根据“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结合所学可知其特征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结合所学,从四个国家各自民主代议制确立的过程概括。类型可结合所学从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两个方面概括。 (3)根据所学,从政党政治、议会主权、分权制衡等方面概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