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历史 注意:本试卷共8页,6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 A.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 商王的占卜只重视农业生产 C. 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 占卜能很好的推动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时期通过占卜预测来为农业生产活动服务,而且王亲自从事农业活动,可见对农业活动的重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初期;B选项不符合史实,占卜活动服务于国家各个方面,包括战争、祭祀等,不只是重视农业生产;D选项错误,占卜是迷信活动,与农业生产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等级序列的形成是根据周代贵族 A. 实力的强弱 B. 血缘亲疏 C. 封国的大小 D. 军功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序列,故B项正确;周代形成的等级秩序与实力强弱、封国大小和军功高低无关,故ACD项排除。‎ ‎3.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 C. “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 D. “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B项分别是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用法家思想来统一思想,而后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统一文字提升了民族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的措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如下图所示,最能体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是 A. 中央任命郡县长官 B. 皇帝实行世袭制 C. 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命 D. 考试选拔郡县长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所以中央任命郡县长官最能体现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皇帝实行世袭制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员,不能体现中央严格控制地方;D选项错误,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是考试选拔。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汉承秦制,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①表述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②表述错误。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③表述正确。从汉代到秦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C。‎ ‎6.《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 三司 B. 政事堂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机构是枢密院,负责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三司指的是盐铁、户部、度支,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排除A。政事堂是指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与材料不符,排除B。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以宋代二府三司制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即可知道是枢密院。‎ ‎7.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联系所学明朝内阁设立的时间和内阁的实质分析解答。‎ ‎8.下列措施和制度中,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中书省代替三省 ‎③废丞相 ‎④议政王大臣会议 ‎⑤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分散意味着皇权的加强,故①符合;中书省代替三省导致相权反弹而加强了,故排除②。废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使皇权大大加强,故③符合;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它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不仅没有加强,还受到很大限制,故④不符合;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⑤符合。‎ ‎9.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民主 C. 分权制衡 D. 人民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流坐庄、轮番而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主不是材料主旨;C、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打破了世袭特权 D. 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共同点是三者都打破了世袭特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基础,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三者的共同点,即梭伦改革属于奴隶社会的改革不会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同时也未彻底解决社会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影响 ‎11.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 保护私有财产 B. 限制贵族权力 C. 维护平民利益 D. 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材料“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故选A;《十二铜表法》从根本上保护贵族利益,排除B;C不能体现,排除;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 ‎1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和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分别是 A. 《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 公民法、万民法 C. 《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新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公元6‎ 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们不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和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C选项错误,《查士丁尼新敕》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不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相同点是 A. 实行君主立宪制 B. 确立议会权力至上 C. 限制国王权利 D. 实现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宪章》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把英国的王权比较牢固地置于法律之下,使王权向法律臣服,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所以两者都限制国王权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大宪章》无关;B选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不是《大宪章》的影响;D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不是《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相同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英国的政治状况是 A. 议会只对国王负责 B. 议会开始掌握征税和财政权 C. 英国政党制度确立 D. 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了一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确立议会至上,王权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首相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②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 ‎③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④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②项符合题意;如果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③项符合题意;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英国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并非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①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改革派的呼声日益高涨 B. 工业革命的深入进展 C. 英国国王权力较大 D. 议会内部斗争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的很长时期里,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通过控制议会而掌握国家政权。到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资产阶级财富增多,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参政意识觉醒,他们要求改革贵族寡头把持国家政权的旧制,分享权力。1832年议会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工业革命的深入进展是改革的根本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关系上入手,该项不是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到18世纪中叶,《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相继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力较小;D选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与议会内部斗争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被推翻的王朝是 A. 波旁王朝 B. 斯图亚特王朝 C. 多铎王朝 D. 奥尔良家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被推翻的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波旁王朝是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波旁家族的支系在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帕尔马也曾建立王朝,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多铎王朝是1485-1603年期间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的一个王朝,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奥尔良王朝是1830年至1848年统治法国的君主立宪制王朝,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 A. 众议院在野党领袖 B. 英王 C.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 D. 国务卿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到18世纪中叶,《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相继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首相是英国内阁政府首脑,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实际最高行政首长由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不是在野党领袖;B选项错误,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不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首长;D选项错误,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的首长,与英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在英国,“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这反映了 A. 国王权力增强 B. 选举权扩大 C. 两党制的完善 D. 内阁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行政权与下院的关系,从英国的责任内阁可知,掌握行政大权的内阁是由下院多数派组阁而成,所以内阁对议会负责,D项正确;国王是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没有实权,排除A;材料未反映选举权的扩大,排除B;两党制的完善,材料未反映,排除C。故选D。‎ ‎20.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①君主制 ‎②贵族制 ‎③民主制 ‎④共和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为一体形成的,故①②③组合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 ‎21.独立后的美国,邦联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联盟松散、州权过大 ‎②国家没有元首 ‎③中央政府软弱无能 ‎④联邦制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联盟松散,州权过大、没有国家元首和中央政府软弱无能,①②③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④项是联邦制的特征,不是邦联制存在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拥有 A. 立法权 B. 财政预算权 C. 司法权 D. 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故选D。排除了A和C。财政预算由总统准备和提交国会,由国会审核,故排除D。‎ ‎【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增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 ‎23.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在费城的是 A. 处死路易十六 B. 召开制宪会议 C. 颁布《权利法案》‎ D. 成立德意志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9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处死路易十六发生在法国巴黎;C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英国伦敦;D选项错误,费城是美国城市,与德意志帝国成立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下列各项不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原则的是 A. 民主原则 B. 平等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和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没有体现平等的原则,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原则,A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使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体现了联邦制原则,C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的政体模式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B.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C.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B选项错误,参议员任期6年,众议员任期2年;D选项错误,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武装部队的最高总司令是 A. 美国总统 B. 参议员 C. 众议员 D. 大法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878年宪法规定: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因此A选项正确。美国武装部队的最高总司令是总统,不是参议员、众议员和大法官,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 当今美国交替上台执政的两党是( )‎ ‎①民主党 ②自由党 ③共和党 ④联邦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党、共和党是当今美国交替上台执政的两党。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党制度 ‎28.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共同影响是 ‎①防止专制独裁,体现民主 ‎②用和平方式解决内部矛盾 ‎③对其他国家的宪政具有示范意义 ‎④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使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从根本上避免了独裁统治,体现了民主。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体现了民主,①项符合题意;英国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宪政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是在英国宪政的基础之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它没有君主的保留,并且由于其没有英国悠久的法律传统所以建立了成文宪法,使宪政发展更加完善。两者都对其他国家的宪政具有示范意义,③项符合题意;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①③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1861至1865年,美国爆发了内战,美国内战是南方的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自由雇佣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并非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内部矛盾,②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9.有学者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评价时指出:“只有它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这里的“它”指的是 A. 英吉利民族 B. 法兰西民族 C. 德意志民族 D. 美利坚民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只有它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信息可知,这场资产阶级革命非常剧烈。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在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最为剧烈。从1789年开始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法国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不仅政权几度易手,而且国家政体的性质也几次发生变化;不仅内部革命,而且对外进行战争;不仅国王和反动派中的一些人被处死,而且有的革命者也被送上断头台等。如果将时间延续到1852年第二帝国的建立,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更多。整个法国社会因而显得十分混乱和动荡,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像法国的那样激进,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C选项错误,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其程度不如法国剧烈;D选项错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力量较强,其程度不如法国剧烈。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0.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法国大革命之后接连出现了君主制、帝制以及共和制度等充分说明法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曲折性,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政体形式的不断更迭,与地方割据没有关系,故A错误;启蒙思想深入发展与材料中政体更换无关,故B错误;法国政体是不断实验,不是不断完善。故D错误。‎ ‎31.历经曲折革命后的法国所确立的政治制度与近代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 A. 制定宪法,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B.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C. 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D. 总统由议会选出,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排除。‎ ‎32.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AB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有: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它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4)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 ‎33.法国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作用是 A. 阻塞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B. 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C. 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D. 违背了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法国实行总统共和政体,从而断绝了君主专制政体在法国再现的可能,同时也实现了法国此后政治长期稳定,对法国产生重大影响,材料反映的正是此点史实,故A项符合题意,其余诸项均不是该宪法的作用。‎ 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4.列宁说:“俾斯麦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里的“进步事业”是指 A. 政治体制的改革 B. 工商业的发展 C. 代议制的确立 D. 德意志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俾斯麦代表普鲁士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当时针对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他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后来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这符合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德国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因此最佳答案是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张·德国 ‎35.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联邦制”“皇帝公布及督法律”“皇帝任命宰相”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联邦议会”“皇帝任命宰相”“军队受皇帝指挥”可以判断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故D正确;A项不符合“军队受皇帝指挥”,故排除;B项不符合“皇帝任命宰相”,故排除;C项不符合“皇帝任命宰相”,故排除。‎ ‎36.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具有巨大权力,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继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答案为A。BCD项从时间和材料中“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来看,不符合要求,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38.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39.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 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 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 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D. 广东福建的沿海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些城市分布于广东福建的沿海地区,因此D选项正确。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位于广东福建沿海,不是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也不是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0.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协定关税 ④五口通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开放通商口岸能够打破中国的“闭关锁国”,打开中国市场;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倾销。故选C。‎ 考点:《南京条约》。‎ 点评: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 内 容 ‎ 影 响 ‎ 割香港岛 ‎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 赔款2100万银元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五口通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 ‎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关税中英协定 ‎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1.2018年4月,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的青铜器文物“虎蓥(yíng)”(见下图)在英国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如果虎蓥确系为圆明园文物,它被劫掠应发生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所以图片中的虎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劫掠的。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2.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 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B. 主张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 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挽救民族危机重要性,故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43.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 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 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 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 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两个关键第一是时间,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个信息表明中国当时的腐朽政府被英法列强打败后被迫与其签定不平等条约,开始用“崇拜”的心态来对待西方列强。材料中由“夷”到洋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清政府的屈服,另一方面客观上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了平等的近代化外交。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4.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取战争赔款 B. 打开中国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建立军事基地 ‎【答案】B ‎【解析】‎ 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和D不是主要目的;C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侵略方式。‎ ‎4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6.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A. 1851年金田起义 B.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1853年定都天京 D. 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主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指出要发展资本主义合乎时代潮流,故D项正确;1851年金田起义和1853年定都天京,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无必然联系,故AC项排除;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体现出“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故B项排除。‎ ‎【点睛】关键材料“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 ‎47.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代表人物””重要事件”“历史文献”等四项链接。下列各项属于“重要事件”链接中的是 A. 鸦片战争 B. 洪秀全 C. 金田起义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A选项不符合题意;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代表人物,B选项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文件,属于“历史文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最直接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是最能反映农民要求的,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要求产品上交国库,基本是空想,不符合农民要求,故B错误;奖励技术发明是《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C错误;开设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D错误。‎ ‎49.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 A. 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 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原因是鸦片战争的军费和战后的赔款以及随之出现的外国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所以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50.一位对太平天国并无敌意的英国外交官员富礼赐(RobertJForrest)在其所著的《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陈玉成 D. 李秀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京游记》”、“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结合所学可知,《天京游记》是英国外交官富礼赐访问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见闻随笔,其中对太平天国领导人多有评价,而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是洪仁玕,他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因此B选项正确。洪秀全、陈玉成和刘秀成都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不熟悉地理和机器工程,并未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1.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A.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 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答案】C ‎【解析】‎ 符合时代潮流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C出自《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故C正确;A、B和D均出自《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 ‎52.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53.甲午战败,“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 A.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B.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的是值得中国人庆幸的事情,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维新变法,并非民主革命的进程,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就打破了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天朝上国”的迷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觉醒,故D项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54. 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去年”是指 A. 1840年 B. 1860年 C. 1895年 D. 1900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准确识记。题干里的“……去年今日割台湾”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日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55.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中法马尾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卅年”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失败。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掷金黄”不吻合,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1)以材料式的选择题从洋务企业的性质、管理方式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命题;(2)从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比较角度进行命题;(3)用现代化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及其影响。‎ ‎56.“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禁烟运动针对鸦片走私,当时中国尚未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教堂”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反清,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B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教堂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反清革命,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D项错误。‎ ‎57.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南京条约》并不涉及北京地区;B选项错误,《天津条约》中没有要求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C选项错误,《马关条约》中也没有要求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58.如表反映了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订的,与法国无关;B选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不是1861年;D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不是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9.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 (李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北京”“使馆大街”等关键信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因此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正确。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甲午战争后列强都没有在华设立使馆。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0.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A. 寻求救国之路 B. 反抗外来侵略 C. 进行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了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运动是反帝运动,也是反抗外来侵略。所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没有寻求救国之路;C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没有涉及民主革命;D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不推翻清朝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II卷 二.简答题 ‎61.民主政治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1)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转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伺候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知道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3)据所学知识,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从政府机构设置的角度回答这部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原则的?‎ ‎(4)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体现方式: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4)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 ‎【详解】(1)过程: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等方面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2‎ ‎)表现:依据材料二中“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代议制民主、总统行政权较大、分权制衡机制等方面指出这一表现。‎ ‎(3)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体现方式: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相关所学从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归属的方面回答这部宪法体现分权原则的方式。‎ ‎(4)政体: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其确立的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6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 材料一、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士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1)材料一中“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材料四、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根据材料四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答案】(1)原因: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 ‎(2)观点: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真实目的: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4)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信息可知,“反对派”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观点:依据材料二中“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等信息可知,莫克·维卡认为造成战争的原因中国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含义: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真实目的:依据材料中“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信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4)依据材料四中“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等信息从中日两国的政治情况、综合国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等方面分析说明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的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