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与殷商时对方邦臣属表面性承认不同,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种统治方式(  )‎ A.是对内外服制度的沿袭 ‎ B.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 C.提高了西周王权的地位 ‎ D.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2分)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 A.法条律令的繁杂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 C.价值观念的混乱 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3.(2分)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地区╲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 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 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4.(2分)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书写载体的革新 B.文字简化的趋势 ‎ C.书法理论的成熟 D.字形构造的统一 ‎5.(2分)东晋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宋代道教净明道指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全真教奉《道德经》《孝经》为圣典。这反映出道教(  )‎ A.受到儒家伦理影响 B.倡导三教融合 ‎ C.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首倡无为而治 ‎6.(2分)如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  )‎ 论述 论者 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尹源 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 李纲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 范宗尹 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 ‎ 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 ‎7.(2分)宋人常言:“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庄田置后频移主”,“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反映出当时(  )‎ A.租佃经营成社会共识 B.财富利用方式的转变 ‎ C.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 D.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8.(2分)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农村地区以棉布折成等值白银纳税,这些税银集中到地方官,被用于收买城市专业机户所生产的高级三梭布等,最终作为赋税上交。这表明当时的松江府(  )‎ A.官营棉布精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商品经济活跃 D.机户赋税负担沉重 ‎9.(2分)据统计,1861﹣1890年间清政府任命的44名总督中,汉人有34名;同时期,挑选候任巡抚的117人中,汉人就有104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清朝(  )‎ A.政权性质完全改变 B.军阀割据形成 ‎ C.在全国的统治瓦解 D.中央集权削弱 ‎10.(2分)有晚清士人对《红楼梦》评价道:“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这表明(  )‎ A.传统小说焕发了新的生机 ‎ B.西学东渐影响了文学评价 ‎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 D.《红楼梦》的价值开始被认可 ‎11.(2分)如表为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语词 使用频率 语词 使用频率 汉人 ‎216‎ 中国臣民 ‎5‎ 汉族 ‎96‎ 中国之人民 ‎5‎ 中国人 ‎37‎ 中国民族 ‎5‎ 汉民 ‎14‎ 中国人民 ‎5‎ 中国之臣民 ‎12‎ 中华民国 ‎4‎ A.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B.民主思想成为潮流 ‎ C.三民主义得到认同 D.清廷革新能力丧失 ‎12.(2分)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布指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对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革新了最高革命纲领 ‎ 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C.主张民族利益至上 ‎ D.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13.(2分)1952年8月,党中央提出国庆纪念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全国解放三年以来各方面的伟大成就。此后,在各类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及党代会报告中都包含有发展成就总结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 A.恢复社会经济 B.贯彻“双百方针” ‎ C.建构政治认同 D.重塑民族精神 ‎14.(2分)20世纪50﹣60年代,党和国家强调和重视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倡导劳动光荣,坚持按劳分配原则;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在劳动生产中的作用,倡导体面劳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这一变化(  )‎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 B.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 C.强调教育服务于生产实践 ‎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5.(2分)1978年底,国务院出台规定:粮食统购价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粮食征购指标在1975年基础上保持稳定并减少25亿公斤。这规定旨在(  )‎ A.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废除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6.(2分)公元前6世纪,雅典悲剧产生,多以神话传说作为题材,具有相当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常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喜剧的产生晚于悲剧,战争与和平、社会政治斗争是常见主题。据此可知,雅典戏剧(  )‎ A.维系了城邦民主制度 B.取决于小国寡民的环境 ‎ C.具有鲜明的教化作用 D.重点关注历史神话传说 ‎17.(2分)如图为印刷术在欧洲各城镇出现的时间分布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启蒙思想传播 B.近代科学产生 ‎ C.宗教改革扩展 D.文化趋于活跃 ‎18.(2分)16﹣17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建立起封建性的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从欧洲引进的小麦。这一举措(  )‎ A.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 ‎ B.促进了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 ‎ C.以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为出发点 ‎ D.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均衡化 ‎19.(2分)有学者在论及18世纪末期的英国农业时。强调“不能再以法国农民、德国农民或俄国农民那种意义上的农民来形容英国农民了”,因为“市场已经支配着农场,制造业早已渗透到非封建性的农村”。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农村(  )‎ A.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 C.新贵族势力开始崛起 D.农民主导了社会变革 ‎20.(2分)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  )‎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21.(2分)有学者在论述19世纪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时指出:“对殖民地革命思想影响最深的是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法国革命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美法革命(  )‎ A.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 ‎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C.传播了民主与平等理念 ‎ D.冲击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22.(2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许多人认识到“奥斯维辛和原子弹之后,艺术再也不能一成不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就是普遍的“反英雄”倾向,主人公都是边缘化人物,孤独不安地苦苦思索存在的意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后经济的复苏 B.美苏冷战的加剧 ‎ C.国家权力的干预 D.世界大战的影响 ‎23.(2分)1945﹣1949年,90%以上的亚洲地区实现了民族独立。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沉默的非洲开始觉醒,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这体现了当时(  )‎ A.第三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治理 ‎ B.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C.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凸显 ‎ D.亚非国家摆脱了西方的控制 ‎24.(2分)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 ‎16%.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 B.改革获得了农民的大力支持 ‎ C.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 ‎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二、本卷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的持续数百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庄园制经济和佃农制经济瓦解。个体农民斩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成功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仅有劳动力可以出售的“经济人”或“自由人”。他们进入城市,既无财产也无技能,人数众多却不懂得团结,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处境极为不利,有时还互相竞争、彼此倾轧。面包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市场上购买,没有一天的劳作就没有一天的衣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黄册制度名存实亡,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轮班制度和匠籍制度相继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且清代较之明代有了更大发展。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政府亦规定:雇工人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乾隆以后,雇工因对工作条件不满等原因在工期未满时就辞工的现象越来越多。‎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明清江南地区在劳动力市场形成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影响。‎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近代有关“传统与现代”的争论,正是相伴于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这使得有关“传统与现代”的讨论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实践状态密切关联。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争论焦点,有不同的理论侧重,有不同的现实指向,但是无论如何,“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从来都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始终是要不要“传统”的问题。这种争论,始终是以两种对立的观点为主导线索,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激进观点,和主张可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温和观点。‎ ‎﹣﹣摘编自陈来《传统与现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与现代”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7.(15分)材料 宋初,“国家比以西北二边为意,而鲜复留意南方”,并不重视西南地区的经制,往往采取一劳永逸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禁山、禁地并在要害地带设置寨堡,威慑蛮夷、辑查走私。这一时期,寨堡设置数量较少,设置地点集中在相对靠近内地、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较强的夔州、施州、黔州一带。北宋中后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政府日益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制。宋神宗继位后,深感国势困顿,有“奋然将雪数世之耻”之志,在西南地区开拓疆土,把宋初名存实亡的羁縻州纳入王朝统治范围,变夷为汉,兼具军事控扼、民政、司法、财政等功能的多元一体寨堡应运而生,成为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机构,为明清时期完善的寨堡体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和丽霞《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寨堡建制及功能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在西南地区寨堡建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在西南地区建制寨堡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8.(15分)材料 二战后,美国政府实行的海外图书项目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1948‎ 年,《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明确授予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图书交换的法律地位。1954年成立的总统国际事务紧急基金,主要用于海外图书出口与宣传项目,国务院、商务部和私人单位、慈善机构、图书馆协会、出版商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逐渐成为项目的主要实践者。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改组后的美国新闻署将美国海外宣传推到新的高峰。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行严格的海外调查与评估,仅1952年,美国驻外大使就发回了71份海外图书活动调查报告。遍布世界各地的200多个美国新闻署图书馆、信息中心和阅览室储藏着为心理战和冷战宣传服务的大量图书,扮演着向当地民众展示美国思想和文化的窗口的角色。‎ ‎﹣﹣摘编自常贝贝《冷战初期美国的心理战与海外图书项目(1945﹣196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施的特点及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9.(15分)材料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冼星海辗转来到武汉。此后他先后组织了数十个抗日救亡歌咏团体,领导、组织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歌咏游行和歌咏大会,共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100余首。1938年11月,冼星海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延安文艺氛围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曲目,影响了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苏联完成抗战新闻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作曲和配音任务,因国民党阻扰无法回国,在国外继续为抗战奋斗,1945年病逝于苏联。‎ ‎﹣﹣摘编自刘永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用歌声助力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星海对抗战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冼星海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的理解。‎ ‎【解答】通过材料“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一方面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分封,同时也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拱卫,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对地方和下级的管理,故C正确;‎ 分封制不是对传统内外服制度的沿袭,排除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是在秦朝建立之后实现的,排除B;‎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以郡县制的推行为标志,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盗案频发”“涉及盗窃”“《盗律》为……六律之首”“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盗窃会侵犯私有财产,大革命的战国时期“盗案频发”,秦国重视盗窃法律的制定表明它注重通过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故B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 ‎【解答】从表中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设置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故D正确;‎ 材料中表格主要反映了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A错误;‎ B与史实不符,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汉字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与趋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的演变过程,表明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故B正确。‎ 纸张汉代才出现,东汉时仍没有普及,从商代到汉代书写载体变化不大,故排除A。‎ 书法理论的成熟是在魏晋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在,故排除C。‎ 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东晋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 ‎【解答】题干显示,东晋葛洪明与宋代道教净明道君强调“忠孝”,说明道教受到儒家伦理影响,故A正确。‎ 题干并没有涉及其他宗教,故排除B。‎ 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故排除C。‎ 老子首倡“无为而治”,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对唐朝时期藩镇割据作用的不同认识。‎ ‎【解答】通过材料“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等信息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不止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同时也对维系唐朝统治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A正确;‎ 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内外相制的特点,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说明藩镇割据,扩充了唐朝的统辖范围,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 ‎【解答】通过材料“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千年田换八百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放松了对土地的控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买卖频繁,土地私有制深化发展,故D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土地里买卖频繁,不能体现出租佃经营,排除A;‎ 财富利用方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 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是在战国时期开始的,排除C。‎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松江府地区赋税上交过程的变化。‎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松江府地区以棉布折银纳税,地方官在以银购买上等布匹交给国家,这一过程体现出松江府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正确;‎ 材料信息“城市专业机户所生产的高级三梭布”体现的都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机户的赋税负担,排除D。‎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后期的政治体制,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政治体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1861年到1890年清朝的政权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B.军阀割据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 C.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瓦解是在辛亥革命期间。‎ D.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督抚中有大量的汉族官员,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地方实力的增强,中央集权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 ‎【解答】从材料中的“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可以看出,晚清士人已经在用西方分科的办法多角度地来评价中国古典小说,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影响到了文学评价,故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小说的评价问题,而不是传统小说本身的发展,故排除A。‎ 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项错在“开始”,《红楼梦》的价值早在其问世之初即被认可,故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主革命对思想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显出现了中国人,中国民族,中国人民这些概念,能够看出在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有一定的增强。‎ B.材料看不出民主思想是主流。‎ C.三民主义材料体现不出来。‎ D.材料看不出清朝丧失了革新的能力。‎ 故选:A。‎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中共的政策调整表现来分析。‎ ‎【解答】A.1936年并没有革新中共的革命最高纲领。‎ 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1935年瓦窑堡会议。‎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中央认为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不应该在坚持抗日反蒋,应该和国民党进行合作,这是由于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中日民族矛盾,中共从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政策调整。‎ D.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理解及基本史实的判断,从而知晓这一做法是为了建构政治认同。‎ ‎【解答】A.至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 B.“双百方针”提出时间是1956年,B项时间错误;‎ C.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等中宣传国家发展成就,目的在于建构国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 D.重塑民族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分配关系上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劳动中的作用,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引进技术发展教育的要求。‎ B.50年代我国就确立了劳动者主人翁的地位。‎ C.从材料可以看出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强调生产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提出来的。‎ 故选:A。‎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营模式,材料措施没有涉及到农民的经营模式。‎ B ‎.材料中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明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 D.材料没有反映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被废除。‎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雅典的戏曲没有维系城邦的民主制度,材料也体现不出来。‎ B.材料中的喜剧和悲剧的产生并不是由小国寡民的环境所决定的。‎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悲剧和喜剧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为题材,都能引起观众情绪上的相应变化,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 D.喜剧并不关注神话传说,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政治环境。‎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对欧洲的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欧洲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5世纪时,印刷术在欧洲各城镇出现的时间紧凑,且分布广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这一时期欧洲文化趋于活跃,故D正确。‎ A项是在17、18世纪,B、C两项是在16世纪,时间不符且分析片面,均排除。‎ 故选:D。‎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正是由于西班牙在美洲发展大庄园经济,所以使得很多拉美国家出现了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 B.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C.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方式并没有体现出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的特点。‎ D.材料看不出国际贸易的均衡化特征。‎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市场已经支配着农场,制造业早已渗透到非封建性的农村”明显可以看出英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已经逐渐消退。‎ B.材料看不出,社会矛盾的激化。‎ C.材料没有反映出新贵族势力开始崛起。‎ 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农民主导社会变革。‎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的主旨,结合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可以看出该航线的开辟促进了中国、美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发展,这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非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得出该航线的开辟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故B项错误。‎ 当时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当时实行的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 故选:D。‎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拉美独立运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19世纪初期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和英法的革命有一定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政权建立方面的作用。‎ B.美国不需要推翻封建君主统治。‎ C.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传播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影响到了19世纪拉美独立运动。‎ D.法国革命没有冲击世界殖民体系。‎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奥斯维辛和原子弹之后,艺术再也不能一成不变”“普遍的‘反英雄’倾向”“主人公都是边缘化人物,孤独不安地苦苦思索存在的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普遍的‘反英雄’倾向”“主人公都是边缘化人物,孤独不安地苦苦思索存在的意义”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点,“奥斯维辛和原子弹之后,艺术再也不能一成不变”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故D正确。‎ 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D。‎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以后民主解放运动不断的兴起,没有体现出第三世界参与国际治理。‎ B.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的发展,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使得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 C.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 D.亚非国家虽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并不一定摆脱了西方的控制。‎ 故选:B。‎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并没有趋向合理化。‎ B.材料看不出改革获得农民的支持,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下降了。‎ C.从材料可以看出放松了,对农民的经营权的管制说明,行政干预手段逐渐的减少。‎ D.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应该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说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 故选:D。‎ 二、本卷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经济的发展。(1)本小问,对比材料一、二相关信息逐一分析比较,然后结合英国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状况的不同进行补充;(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对工商业市镇、对传统社会结构以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解答】(1‎ ‎)本小问的异同,相同点:依据材料一“成功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依据材料二“轮班制度和匠籍制度相继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可以得出都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依据材料一“仅有劳动力可以出售的‘经济人’或‘自由人’”,依据材料二“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可以得出都采用雇佣劳动方式;依据材料一“面包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市场上购买,没有一天的劳作就没有一天的衣食”,依据材料二“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可以得出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都以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前提。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圈地运动’使得庄园制经济和佃农制经济瓦解”,依据材料二“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征派赋役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是圈地运动的结果,明清江南地区主要是制度改革和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依据材料一“既无财产也无技能,人数众多却不懂得团结”,依据材料二“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可以得出英国劳动者不懂团结,明清江南地区的劳动者组成行帮维护自身利益;依据材料一“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处境极为不利,有时还互相竞争、彼此倾轧”,依据材料二“雇工人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可以得出英国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明清江南地区的劳动者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英国人口相对稀疏,劳动力较为紧缺,明清江南地区人多地狭,剩余劳动力多。‎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盛;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滋长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相同点:都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都以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前提;都采用雇佣劳动方式;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不同点:英国主要是圈地运动的结果,明清江南地区主要是制度改革和工商业发展的结果;英国劳动者不懂团结,明清江南地区的劳动者组成行帮维护自身利益;英国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明清江南地区的劳动者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英国人口相对稀疏,劳动力较为紧缺,明清江南地区人多地狭,剩余劳动力多。‎ ‎(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盛;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滋长。‎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遇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的阻力,所以出现了传统和现代的争论,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都出现过这样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促进了中国进一步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但是每一次向前进步都存在着不足,对待中国的传统从一步一步的打破,到后来全盘的否定,缺乏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传统和现代的争论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产物。‎ 故答案为:‎ 举例:‎ 论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产物。‎ 说明: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逐渐踏上了寻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统制度和思想束缚了近代化的发展,因此产生了要传统还是要现代化的争论,而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争论的核心。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和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不触动传统制度文化的前提下,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西方器物的传入又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制度根基。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认为抛弃传统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对待传统与现代这一问题上,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审视,才能深刻理解传统与现代这一争论的时代应有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7.【分析】(1)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地方管理。主要考查北宋政府对西南地区管理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地方管理。主要考察北宋时期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意义。‎ ‎【解答】(1)变化通过材料“并不重视西南地区的经制,往往采取一劳永逸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禁山、禁地并在要害地带设置寨堡,威慑蛮夷、辑查走私”可以看出,开始北宋时期政策消极,采取一禁了之的态度;通过材料“北宋政府日益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制”可以看出,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方的管理,态度积极。原因通过材料“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可以概括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通过材料“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可以概括得出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和富国强兵政策的支持。‎ ‎(2)意义通过材料“把宋初名存实亡的羁縻州纳入王朝统治范围”可以概括得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通过材料“成为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机构,为明清时期完善的寨堡体系奠定了基础”可以概括得出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市边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变化:政策由消极到积极(由一禁了之加强管理);建制范围扩大;寨堡数量和功能增多。‎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宋神宗的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答出二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提供了边疆治理的经验,为后世边疆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8.【分析】本题考查冷战,需结合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来解答。‎ ‎【解答】(1)根据“1948年,《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明确授予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图书交换的法律地位。1954年成立的总统国际事务紧急基金”“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改组后的美国新闻署将美国海外宣传推到新的高峰”可知,美苏冷战的兴起;相关法律及资金保障;设立专门机构予以实施;历届政府的相继推动。‎ ‎(2)第一小问,根据“遍布世界各地的200多个美国新闻署图书馆、信息中心和阅览室储藏着为心理战和冷战宣传服务的大量图书,扮演着向当地民众展示美国思想和文化的窗口的角色”可知,政府与民间配合;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对外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故答案为:‎ ‎(1)背景:美苏冷战的兴起;相关法律及资金保障;设立专门机构予以实施;历届政府的相继推动。‎ ‎(2)特点:政府与民间配合;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影响:对外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9.【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第(1)题考查冼星海对抗战的贡献,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第(2)题考查冼星海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贡献:根据材料中的“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了数十个抗日救亡歌咏团体,领导、组织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歌咏游行和歌咏大会”可以得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由“共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100余首”可以得出:创作了大批抗日歌曲;由“1938年……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延安文艺氛围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曲目,影响了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可以得出:影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由“受党中央委托,前往苏联完成抗战新闻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作曲和配音任务”可以得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2)精神:根据材料中的“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了数十个抗日救亡歌咏团体,领导、组织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歌咏游行和歌咏大会”可以得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由“共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100余首”可以得出:文艺为现实服务的实践精神;由“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曲目,影响了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可以得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由“前往苏联完成抗战新闻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作曲和配音任务”可以得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1)贡献: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批抗日歌曲;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影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2)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文艺为现实服务的实践精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