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汉书》中记载:“周垃,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 周人维护分封制 B. 西周商业繁荣 C. 周朝的社会巨变 D. 周人见利忘义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中可以看出,私营工商的崛起,逐步改变了从前唯有贵族特权才能生成经济效益,这说明周朝社会发生巨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周人的人性,故D项排除。 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的内容;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天灾的内容,无法体现出脆弱性;D选项错误,这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 3.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解体。 4.《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斯大林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可知,斯大林和邓小平 A. 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 B. 都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 C. 都能够辩证科学地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 D. 都是从当时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联系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否定市场经济,是当时苏联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根据材料“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理论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把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对立起来,排除A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特点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错误;斯大林把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面,故C错误。 5.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 A. 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B.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C. 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能概括材料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是考查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即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 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7.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 老子“淸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 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 墨子“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知足常乐”是指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8.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来看,朱熹在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治学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均排除。 9.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10.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伟大抱负如出一辙,都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A. 夸张铺陈 B. 积极向上 C. 全面鼎盛 D. 贯通古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主流文化精神,从对汉赋、《史记》的赞誉中可以看出,其精神是积极向上,是西汉的社会进步带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的直接体现,答案为B;A、D两项是对汉赋、《史记》写作风格的描述,不是文化精神,排除;C项是指的文化发展状况,不是文化精神,排除。 11.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朱熹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 点睛:由于朱熹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伪学”,所以朱熹多在在民间书院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可见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并不对立。 12.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 建立一家之法 B. 法律由人来决定的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得知他的思想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故A项排除。法律一向是由人来决定的,故B项排除。黄宗羲不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C项排除。 13.有学者认为,儒学在历史上某些时候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时确实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但儒学是不反对专制的。也有学者认为,儒学不仅反对专制,且方式是积极、直接、对抗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具有双重性,故史学届的争议没有意义 B. 史学界的辩论是推动儒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C. 儒学史上确有反专制主张,故前者观点错误 D. 观点的分歧缘于学者对儒学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儒学在历史上某些时候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时确实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但儒学是不反对专制的。也有学者认为,儒学不仅反对专制”说明观点的分歧缘于学者对儒学理解存在差异,D正确;A中双重性错误;B中篇论性不符合事实;C是对材料误解。 14.汉武帝以后,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刘向、刘歆父子集校群书,刘歆撰为《七略》,其中的《诸子略》评论各家短长。这说明汉代 A. 儒学统治地位极不稳定 B. 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C. 治国思想并非纯用儒学 D. 诸子学说重视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枓中心是汉代在独尊儒学的同时让“百端之学”在社会上自由发展,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即独尊儒学并非儒学独存,故B项正确;汉武帝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统治地位极不稳定说法错误,A项错误;治国思想并非纯用儒学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刘向、刘歆父子集校群书,刘歆撰为《七略》,其中的《诸子略》评论各家短长”意指尊奉儒学的同时诸子学说也得到发展,而不是说诸子学说重视儒家思想,D项错误。 15.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 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 16.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神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他在嘲笑静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彼特拉克意在 A. 重塑世人的价值观 B. 倡导政治自由 C. 否定神创论 D. 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人为中心”“漠视人性和人欲”可知,彼特拉克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求肯定人性,否定以神为中心、漠视人性的观点,即要求重塑世人的价值观,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排除;材料认为宇宙是神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可见并未否定神创论,排除C;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 17.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 A. 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 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有效信息“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是要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所以答案是C。A项是宗教改革的意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意义 18.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强调发展个性,追求民生平等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性至上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天之生人,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人的作用与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故B正确。 19.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自然界,最低级的是矿物,位于矿物之上的是植物,位于植物之上的是动物,人类处于最高级。他又将人类社会的各个阶级与自然界的各个等级相对应。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想证明 A. 处于最高级的人类注定是宇宙的主宰 B. 统治者所获取的统治权是合法合理的 C. 人类划分为主人和奴隶是天经地义的 D. 希腊地位最高的城邦雅典拥有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阶级与自然界等级对应,因此人类也应该有阶级差别,结合雅典社会的性质和亚里士多德的出身可知是在为等级制度辩护,故C正确。材料中说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级,没有说是宇宙的主宰。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统治权的问题,B不选。城邦的特点是独立自治和小国寡民,雅典拥有领导权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20.古希腊的高尔吉亚曾意图为被当时视为引发特洛伊战争的祸首的海伦平反。高尔吉亚认为,海伦走到特洛伊的原因不外乎四者之一:神的驱使、武力、爱情或被言语说服。如果是神的安排,海伦不应被责怪。若是因为武力,则应是施加武力者被怪罪。若是受爱情的影响,罪不在她,因为“如果爱情是神圣,有神的力量,人怎能抗拒?如果爱情是人共有的弱点,这不是罪过,而只是不幸。”最后,若是言语说服她,也不能怪她,因为“言语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止息恐惧、缓和痛楚、营造喜乐、博取同情。”下列观点中与高尔吉亚观点最相近的是 A. 重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 B. 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C. 理念先于物质而存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言语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止息恐惧、缓和痛楚、营造喜乐、博取同情”可得出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明了一个观点,即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故D项正确;“重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属于苏格拉底的观点,与题意不合,故AB项排除;“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属于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故C项排除。 21.有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早期,许多启蒙思想家因为作品而遭到囚禁,大多数人的作品都受到过政府审构,而1770年以后,许多人都接受政府津贴,并能控制所建立的思想团体。这表明 A. 王权统治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B. 启蒙思想未过分强调反对封建王权 C. 启蒙思想家被专制政府所收买 D. 启蒙思想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0年以后是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才被政府等接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权统治不利于启蒙思想传播,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思想猛烈抨击、猛烈反对封建王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思想家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非被专制政府所收买,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注意1770年这个时间,从这个时间可以判断出当时欧洲正在开展启蒙运动,是启蒙思想才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 22.伏尔泰曾说:“世界上曾有过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皇帝动辄以“大逆罪”处置臣民,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 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根本性影响 C. 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 两人观点相反但本质都为启蒙思想服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伏尔泰推崇孔子是利用孔子主张“仁”和德治的主张来反对法国的君主专制,而孟德斯鸠则直接批判中国的专制皇权,所以两者都是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的,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启蒙运动与孔子 23.宗教改革过程中人们目睹了宗教战争的残酷,引起了同时时代的一些人的反思,德意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反对与天主教决裂,他主张同天主教会以商量的方式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回归。这表明 A. 宗教改革促进文艺复兴兴起 B. 伊拉斯谟反对马丁·路德宗教思想 C. 人文主义是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宽容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宗教战争的残酷”“引起了…反思”“伊拉斯谟反对与天主教会决裂”“以商量的方式解决”“人文主义的回归”等可知,面对宗教改革引发的战乱,伊拉斯谟进行了反思,主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宽容精神,故D正确;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伊拉斯漠对“宗教战争”等的反思,没有表明他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排除B;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以伊拉斯谟的反思切入,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4.《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 中古黑暗时代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这种人类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故C正确;中古黑暗时代是天主教会统治下的欧洲,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A项不符合“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排除;BD两项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和“这样的改变始于”,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主张人们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25.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反映了思想启蒙运动和社会大变革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C. 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刺激了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只有破除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才能建立真正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新文化运动带有为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故答案为D;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是反帝反封的任务,这一任务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完成,B排除;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26.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也就是说西方的发展快于东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一种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发展落后的问题;B、C选项只说出一方的问题,没有体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两者对比才能说明问题。 27.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 彼特拉克 B. 莎士比亚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答案】D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A、B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只有D项符合。。 【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 28.“深刻的文化产品在思想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大量涌现。在思想禁锢的情况下,人们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每写一个字都要以君主的个人好恶为转移,其聪明才智就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难以产生伟大的思想作品。”这段话主要指出了 A.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B. 民主有利于文化发展 C. 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D. 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答案】B 【解析】 材料大意是人民在君主专制下,思想禁锢,阻碍文化发展;思想开放自由有利于优秀文学作品出现,强调政治民主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与决策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主与监督政府和修正错误的关系,排除CD。 29.17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家们还没有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发生冲突,而到18世纪,思想家们不仅与现存的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最终成为现存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颠覆者。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 追求自由的氛围形成 B. 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 C. 科学研究进步的推动 D. 理性主义的日益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到18世纪,思想家们不仅与现存的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最终成为现存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覆者。”可知,启蒙思想家反对和颠覆现存政治和思想权威。紧扣材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理性主义的日益盛行。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不符合当时欧洲大陆的史实,排除;B项是其变化的体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说法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不符合要求,排除。 30.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 追求自由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这种变化的本质,故A错误。希顿设计的变化是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 C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如果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众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认可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 ——摘编自《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政治法学家。在他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他用“以礼入法”思想断狱。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被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1)西塞罗:自然法精神;自然法高于人定法。董仲舒:德主刑辅;注重社会等级。 (2)西塞罗法治观念产生的背景:罗马共和国的扩张;斯多亚学派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董仲舒法治观念产生的背景:汉武帝大一统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对周亡与秦亡历史教训的反思。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将会认可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西塞罗主张自然法精神;自然法高于人定法,以法治国。根据材料二“他用‘以礼入法’思想断狱”“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所以甲不能被判罪”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以礼入法,即德主刑辅;根据材料“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可知董仲舒注重等级。 (2)根据材料一“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西塞罗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需要从罗马不断的扩张、疆域的扩大及当时斯多亚学派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政治法学家”分析董仲舒法制观念产生背景主要从当时国家大一统的现实需要、儒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分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论题:17、18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兴起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述:在17、18世纪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还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论题: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论述:17、l8世纪的东西方,都出现了一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新思想。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撼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发社会巨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尚未形成资产阶级.而统治阶级仍实行文化高压、重农抑商、闭关锁圈等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革新。总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学生也可从“17——18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和“17~18世纪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等方面组织答案) 【解析】 【详解】示例一:论题:欧洲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都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以理性思想作为指导,写下《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约》《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所认得到“17、18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兴起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论题。 评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在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段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斗争。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一大批启蒙运动思想家。《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约》《纯粹理性批判》,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还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论题:明清之际,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写下《焚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夷待访录》等书籍,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但未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得到论题“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论述:17、l8世纪的东西方,都出现了一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新思想,如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提出分权与制衡等建国理论。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撼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发社会巨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尚未形成资产阶级.而统治阶级仍实行文化高压、重农抑商、闭关锁圈等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革新。总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33.多位启蒙思想家都论及“社会契约”,又各有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民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布斯关于人民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由权利的看法,他认为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卢梭认为,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霍布斯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指出“人们放弃”了哪些权力而授给政府?自己又保留了哪些权利?按照启蒙运动的观点,“政府的职责”是什么? (3)材料三中卢梭对社会契约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新的观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观点:国家起源于契约;人民应该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君主;契约不可推倒;人民必须服从君主。 (2)立法、司法、行政。生命、自由、财产。保护人民的权利。 (3)新观点:公共意志;民众有权强迫个人服从公共意志。影响: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解析】 【详解】(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推翻”以及“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这些信息即可回答出国家起源于契约、人民应该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君主、契约不可推倒、人民必须服从君主。 (2)放弃:结合所学,为防止权力滥用或者说专制权力的出现,近代政治思想家中洛克最先明确提出把国家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个部分,后来孟德斯鸠明确的把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所以材料中人们放弃的权力即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保留:而结合材料“人生而自由平等以及所学知识,人们相应地保留了自由权、财产权以及生命权。政府的职责:根据材料“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可知就是要保护人民的这些权利,否则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重新订立约。 (3)新观点:结合材料中“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以及“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可以看出,卢梭的新观点即为:公共意志,以及如果有人不服从公共意志,人民有权强迫他服从。影响:根据材料“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可知一旦有人不服从公共意志,就要被强迫服从,从而造成侵害公民的权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