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 例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D ‎【提分秘籍】‎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 主张 ‎ 特点 ‎ 道家(老子) ‎ ‎“道”、无为、小国寡民 ‎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 儒家(孔子) ‎ ‎“仁”、克己复礼 ‎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儒家(孟子、 荀子) ‎ ‎“仁政”“仁义” ‎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 墨家(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 ‎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 法家(韩非子) ‎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 ‎【举一反三】 ‎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中的“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墨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项。‎ 热点题型二 儒家的民本思想 例2、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变式探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思想,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开端,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孟子思想主张,故选B项。 ‎ ‎【提分秘籍】 ‎ 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举一反三】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答案】A 热点题型三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例3.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 (  )‎ 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 C.倡导独尊儒术 D.主张儒法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是要参照夏、殷、周礼和秦朝的礼仪,可知是要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的中心信息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借鉴,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不是独尊儒术,C项错误。故选D项。‎ ‎【提分秘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 ‎2.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举一反三】 ‎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答案】B 热点题型四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例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变式探究】《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答案】B ‎【提分秘籍】‎ ‎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举一反三】 ‎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 ‎【解析】董仲舒主张限制君权的膨胀,与原始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区别,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体现出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B项。‎ ‎【高考风向标】‎ ‎ ‎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 B.天命史观 ‎ C.循环史观 ‎ D.英雄史观 ‎【答案】A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解析】第(1)问 “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相同点从政府的作用、机构设置、法律保障方面思考;不同点从中英两国国情上思考。第(2)问,将“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6.(2015年山东卷文综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2.(2015年安徽卷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2015年海南卷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5.(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6.(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解析】‎ (2)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7.(2015年上海卷历史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逆自天演之说性,竞争之义视为至理。说鸣, 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人与人讥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发其拗。而我孔孟之说本末渐灭,我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遍世界,此奈天下不丧新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渐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郎克(ouo 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世界“的特点。(2分)‎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15分)‎ ‎【答案】‎ ‎(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2)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 ‎·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 ‎·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 ‎·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解析】‎ 第(2)问反对的理由。康有为的理由可从材料二中“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的信息可得出对不平等条约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刘绍宽的理由可从材料三中“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等信息可得出。‎ 第(3)问如何看待“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本问是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解答时要注意史论结合,注意“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的关系,如①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②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等。‎ ‎8.(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9.(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34分)‎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你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2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6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答案】‎ ‎(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表现:焚书坑儒。(2分)‎ ‎(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4分)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2分)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6分)名称: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2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2分)‎ ‎(4)【评分参考】略(6分)。(注:这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提供高考官方统一答案,意即: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可知向妻子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可知对家里妻儿倍加思念,同事期望夫妻双方努力慰藉彼此;第二小问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战场;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第四问,这是一道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学生可以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回答,这个原则是要依据家书写时的背景来确定,回答本题时要注意要结合世界反法西斯这个大的背景,不要仅仅依据中国抗战的一个背景来分析即可。‎ ‎1.(·重庆卷)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 ‎【解析】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B项正确。‎ ‎2.(·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 ‎【解析】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 ‎3.(·北京卷)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D ‎ ‎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 ‎6.(·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 ‎【解析】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7.(·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高考冲刺】‎ ‎ 1.《墨子·尚同中》:“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答案】D ‎ ‎ ‎2.秦国相国吕不韦在编撰《吕氏春秋》时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由此,推断《吕氏春秋》应是(  )‎ A.歌颂三皇五帝功绩方面的著作 B.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 C.歌颂吕不韦个人功绩方面的著作 D.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表述不能推断著作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可以看出辩证法的道家思想;从材料“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可以看出他们推崇三皇五帝,看出儒家思想,所以推断《吕氏春秋》是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吕不韦功绩,故C项错误;材料语句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某些思想,但没作相关评论,不能推断是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  )‎ ‎①井田制瓦解 ②“士”阶层崛起 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 ④私学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③体现的是分封制,该制度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含③的选项。‎ ‎4.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 A.主张政治改良 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主张复古倒退 ‎【答案】A ‎5.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6.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 A.恢复周礼 B.严刑峻法 C.儒法并用 D.君臣有别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7.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C ‎【解析】由“暴其民甚”,体现的是“仁政”思想;由“以其无以易之”,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由“刑、赏”,体现的是法家思想。‎ ‎8.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A ‎9.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 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 ‎【答案】C ‎【解析】材料是孟子劝统治者轻刑罚,实行仁政的思想,故选C项。‎ ‎10.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C.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史书记载发生日食影射吕后当政,将人事和自然现象相连解释,把“天”描述为人格化的神,正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根据“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可见题干材料所记之事是史书编造,故B、C、D项错误。‎ ‎11.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B ‎ ‎ ‎12.在中国,“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众人,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D.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礼”即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属于其思想的精华部分。‎ ‎13.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来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选择B项。‎ ‎14.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宗法制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答案】A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前言 历史评价的对象 历史评价的变迁 古文经①‎ 西汉以来,古文经学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教版):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太平天国运动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1958年撰写)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指出: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教版):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注释:①汉武帝末年,在孔宅和河间献王等处,陆续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都是用小篆写成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评价的对象,指出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答案一:变化:古文经长期被认为是儒家经典尤其在东汉时地位很高,康有为却斥其为伪书。‎ 原因:王莽当政时对古文经的推崇和儒学大师们的努力使古文经成为长期存在的儒家经典;康有为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维新思想,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将古文经斥为伪经。这种评价的变迁是政治宣传的需要。‎ 答案二: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极大地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与积极作用,当前从时代背景出发强调其新内容、意义以及局限性。‎ 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革命史观影响下,对太平天国运动充分肯定;当前根据历史发展的背景,更全面科学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这是从不同的史观来评价历史事件产生的差异。‎ 答案三:20世纪70年代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到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洋务运动。‎ 原因:20世纪70年代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现在从近代史观来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这是从文明发展的近代史观来看待问题所带来的变化。‎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答案】(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