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1688年的宫廷政变之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主要是因为 A. 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 B. 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 C. 没有经过流血斗争而获得巨大成功 D. 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答案】C ‎【解析】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妥协并非联合行动,排除A; 政变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排除B; 没有经过流血斗争而获得巨大成功,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C正确; 资本主义制度在共和国成立时已经确立,排除D。 ‎ ‎2.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 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答案】B ‎【解析】‎ ‎《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和法制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权力来自于法律授予,因此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此后法制逐渐取代人治,即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故答案为B项。A项是从英国政治本身发展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不是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得出的结论,排除;C项属于《权利法案》的内容,排除;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排除D项。‎ ‎3.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对这句话理解确切的是 A. 议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政策左右摇摆 B. 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 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D. 议会是维护王权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说明英国议会拥有众多的权利和最远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所以答案选B。‎ ‎5.美国1787年制定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加强州政府的权力 C. 建立常备军 D. 镇压人民的反抗 ‎【答案】A ‎【解析】‎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美国统治集团决定制定一部宪法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故排除B,A正确;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6.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由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 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D. 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麦迪逊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天使管理人,因而可能面临着严重的专制的现象出现,所以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所以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并且错误,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相违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 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但不是军队总司令 B. 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C.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联邦法院大法官 D.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四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三军总司令,所以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C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A。‎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制共和制 C. 内阁制共和制 D. 代议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的颁布,使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的国家政体,体现了制约平衡、三权分立的原则,开创了西方共和政体的先例。由于总统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是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故又称总统共和。A是英国的政体;C是法国的政体;D说法不具体。故选B。‎ ‎9.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西方国家总统制的确立过程 B.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C. 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 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不同,如英国和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不管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治,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也是君主立宪政治,不能用来研究总统制的确立过程;C选项错误,美国和法国实行的都是民主共和制,没有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党制度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 “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光荣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其“收效”主要体现在 A. 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 B.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答案】B ‎【解析】‎ 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不能作为光荣革命的主要“收效”,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体现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合,不选A项。确立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叶,与光荣革命时间不符,不选C项。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不选D项。‎ ‎11. 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的结果 ‎ ‎③这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 ‎④以一票优势赢得共和,说明了民主共和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875年宪法的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凡是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再当选为共和国的总统,因此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的结果,资产阶级力量不断的壮大;同时,这部宪法又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规定总统连选连任无限期,体现了君主派的利益;1875年宪法额通过是以一票优势获得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12. 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A. 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 戳穿俄罗斯的凯觑 C. 抗击法兰西的人侵 D. 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本题注意核心字眼“历史上的进步事业”,是指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材料中提到了俾斯麦,他对德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莫过于他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衡量。故D正确。‎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皇帝是 A. 威廉一世 B. 威廉三世 C. 拿破仑三世 D. 俾斯麦 ‎【答案】A ‎【解析】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内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 A. 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颁布。由此可知,③④①②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5.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宪法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 A.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B.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C.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权力机构 D. 德意志皇帝决定对外政策 ‎【答案】B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因此,与英国相比,最能体现君主专制色彩的是B项。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这是德意志宪法民主色彩的体现,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CD两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16.它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它”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罪恶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排除。‎ ‎17.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A. 四口开埠通商 B. 广州贸易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可以看出这是有关贸易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特权应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C项是司法特权;AB项是早已取得的。所以答案选D。‎ ‎18.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进一步控制满清政府 D. 从中国获取原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表格可知,中国人口众多,棉纺织品的消费量与人口小国洪都拉斯相比却成反比,说明了中国的市场没有打开,故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便于其倾销商品,A项符合题意,故A正确;此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错误;C、D两项都不符材料主旨,故错误。‎ ‎19.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B. 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 C.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D. 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本题的关键词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角度”。《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一地给英国,丧失了领土主权,但与推动中国现代化无关,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增开十口通商,《北京条约》又增开天津为商埠。此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推进现代化无关,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发生“辛酉政变”,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但与现代化无关,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一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兴起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故D项正确。‎ ‎20.下图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A. 反封建 B. 代表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C. 先进中国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 ‎【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两者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故选A。B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C适合《资政新篇》;D适合《天朝田亩制度》。‎ ‎21.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D.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宗教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没有科学的奋斗目标。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故选D。A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BC项材料并未涉及.‎ ‎22.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23. 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新学伪经考》‎ ‎【答案】B ‎【解析】‎ ‎《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海国图志》并不带有民主色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小农经济,不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新学伪经考》是康梁为变法减少阻力而写的一本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 太平天国“朝廷”诗:“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A. 冲击了旧纲常名教 B.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C.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D. 滋生了封建等级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仍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因此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 ‎2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B. 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 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D. 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选D。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 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早期国家的官制相比发生的变化,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 ‎(2)据材料二概述汉代诸侯王的政治权力发生的演变。 ‎ 材料三 为了便于统治,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1个大区,由中书省的派出代表机构“行中书省”主管各大区的军政大事。这样,行中书省就成了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了。今日中国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为“省”,即本源于元朝的“行省”。‎ ‎——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对地方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不同看法,分别说明其成因。‎ ‎【答案】(1)变化:由西周时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僚制度产生;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职权分明的三公九卿制度。‎ 看法: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导致权力的高度集中。‎ ‎(2)演变:汉初诸侯王统治其封国,官员设置模仿中央;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汉成帝时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 ‎(3)调整:设行省。‎ 影响: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4)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原因: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黑暗。原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解析】(1)变化:根据“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结合所学得出由西周时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僚制度产生;根据“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结合所学得出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职权分明的三公九卿制度。‎ 看法: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存在弊端。‎ ‎(2)演变:根据“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得出汉初诸侯王统治其封国,官员设置模仿中央;根据“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皆损其员”得出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根据所学可知,汉成帝时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 ‎(3)调整:根据“行中书省”得出设行省。‎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总结。‎ ‎(4)根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得出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原因:根据“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得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根据“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得出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黑暗。原因:根据所学,可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制约君主权力分析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国会议员选举应是自由的。……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弹劾或讯问。……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必须时常集会。                      ‎ 回答:‎ ‎(1)据材料概括君主的权利受到了哪些制约?材料中第一句说明制约王权主要采用什么形式?‎ ‎(2)据材料概括议会和议员的权利得到了怎样的保护?‎ ‎(3)上述材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在这种体制之下英国国王的地位如何?‎ ‎(4)该法案的颁布有何意义?‎ ‎【答案】(1)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不得拥有私人武装。主要采用法律形式。‎ ‎(2)保证国会议员的代表性和参政议政的权利(国王无权干涉)。‎ ‎(3)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该法案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 ‎【解析】(1)根据“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得出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根据“凡未经国会准许,……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得出国王不能随意征税,根据“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得出国王不得拥有私人武装。根据“为非法权力”得出主要采用法律形式。‎ ‎(2)根据“国会议员选举应是自由的。……国会内之演说自由”得出保证国会议员的代表性和参政议政的权利。‎ ‎(3)综合材料可知,中心内容是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该法案是《权利法案》,结合所学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可知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二“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2)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从赞扬到否定。‎ 赞扬的依据: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否定的依据:利用宗教发动起义;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农民起义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3)特点:反帝爱国性和盲目排外性。‎ 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或农民阶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农民阶级先后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可知马克思赞扬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可知马克思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扫荡王朝秩序、冲击纲常名教、动摇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资政新篇》等方面说明马克思赞扬太平天国运动;可从利用宗教发动起义;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农民起义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等方面说明马克思否定太平天国运动。‎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和盲目排外性的特点。关于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强大等方面思考作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 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 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 设立总理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答案】(1)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 ‎(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 ‎(3)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是从无到有的。最开始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到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置以及《辛丑条约》之后的外务部等等。这一系列变化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转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所以为了和列强保持一定的良好关系,以及得到别人的帮助,外交政策显得格外重要,也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此外,西学传入,有志之士开始研究这一学问,得到了质的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来看,首先得到的就是:弱国无外交。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才会取得外交事业的重大突破。近代外交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对中国本身有利有弊,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