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
内江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检测题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用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用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回要求的。) 1.庄子《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的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这说明他 A.崇尚“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B.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 C.信仰“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淡泊名利、追求精神逍遥自由 2.自高祖十二年过鲁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自元帝初元元年令孔霸食邑八百户祠孔子起,后屡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专官,世世相传。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明帝永平二年始,在太学、郡国学举行祭孔仪式,祀孔成为历代封建学校的例行活动。这反映了 A.儒术在董仲舒后处于独尊地位 B.汉初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 C.尊孔成为维护统治的有力手段 D.汉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现状 3.《宋史·道学传》:“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成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其原因是 A.“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 B.继承孔孟“道统”并使理学走向成熟 C.朱熹使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D.“明善”是遏制伪善和致良知的关键 4.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这种认识 A.体现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B.汉初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 C.是朱熹“理气”思想的继承发展 D.汉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现状 5.19夕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古纸,经鉴定其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但有学者辨认灞桥纸上字迹与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正楷字体酷似,认为灞桥纸是晋代产物。《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记载:“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它主要取自和蔡伦同时代的刘珍的《东观汉记》。下列解读合理的是 A.灞桥纸应该是晋代产物 B.正楷字最迟出现在西汉 C.灞桥纸鉴定结果不准确 D.蔡侯纸的记载比较可信 6.下图是盛唐时期“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一改唐初以楷书为主流,结构谨严整饬的总特点。这种变化 A.集中体现了书家多方面素养 B.是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 C.使汉字使用的实用性增强了 D.体现了盛唐浪漫忘形的情态 7.十月革命后,留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当时传播者以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为主要代表,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所谓“三李带回马克思”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准确、最形象的概括。据此可知 A.三李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全面中国化 B.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比中国领先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的传播阶段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8.1928年10月,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指出:“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其主观目的是 A.论证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理论基础 C.联合大资产阶级组成广泛统一战线 D.强调发动农民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9.下表是建国后,湖北省恩施州在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状况。这说明恩施地区 A.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B.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C.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成功实践 D.198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善于雄辩语言大胆而惊世骇俗 B.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C.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进入高峰期 D.提出人是万物尺度的人文观点 11.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而广大下层群众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加人到思想解放运动中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世纪宗教是欧洲普遍意识形态 B.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腐朽剥削压迫 D.人性从自然质朴走向精致和高雅 12.古罗马法提出“自然法精神”,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的诉求是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进而发展起“天赋人权”的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由、平等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这些认识 A.科学解释了人权的状态和人权来源 B.对反宗教或专制统治具有重大作用 C.为三权分立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D.体现了狄德罗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 13.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提供粒子“似一粒”、“似一波”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及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数学描述。它和经典力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研究原子和次原子等“量子领域”。量子力学. A.第一次阐述了四维空间思想 B.根本改变了物理学传统观念 C.为天体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D.全盘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14.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思想,说明了物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成果 A.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科学依据 B.继承了林耐生物群体研究的结论 C.摧毁了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肯定了生物发展的物质性规律性 15.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把爱斯梅拉达塑造成雅典娜般的美善,内心的美和外表的迷人是成正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丑得出奇,显得极尽凶恶,他心灵的美和善却随着小说情节展开而愈益突出;克罗德外表令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邪恶毒辣!雨果在书中从头至尾,强烈刺眼的“美丑对比”,形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其旨在 A.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B.反映理想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C.展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 D.对社会黑暗丑恶进行强烈批判 16.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兴起,他们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的整体感和氛围,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丁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绘画技法。以下作品属于这一画派的是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在殷代,宗教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春秋时期,社会道德观由宗教道德观转向世俗道德观,道德的功能从克配天命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其标志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人性向善,其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集中表现为对人性力量即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其道德观出于现实的人的内在情感诉求,显现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仁是孝亲,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流露;仁是“泛爱众”,归结为人的同情心,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素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置于人的真实情感之上;适用于每一个人,“推已及人”而获得了内在的规定,“能近取譬”使道德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和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以此生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感,它表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在整个前苏格拉底时代,对人自身的研究一直没有成为哲学的主流,人文主义的影响十分有限。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然而智者学派对人的认识还处在感觉和经验的层面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研究人、关注人,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苏格拉底的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人自身,二是思维方式由直观、猜测的方法转向对话启发式的理性思维。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散发著人文主义的光辉,而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很好的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怀,是他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浅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在社会思想转化上的贡献。(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道德观转变的原因。(6分)简评孔子道德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关注的相同内容。(4分)苏格拉底关注内容和孔子比较有什么不同?(6分)两者观点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史,可以说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带动下发展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大革命则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趋势造成了三个进步的历史潮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这三股潮流。 ——《19世纪欧洲三大潮流》 问题: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种进步潮流,结合所学中外近代历史知识,指出其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并论证其合理性。(潮流选取明确、表现表达简洁、论证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不仅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关键节点,是教育体制恢复与重建的突破口;它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竞争原则,调动了亿万青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高考制度恢复为标志,教育界成为最早推进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理念被全社会接受。1978—1984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期。这一时期:文革后遗症还很严重,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不断肃清“左”的思想和拨乱反正,以尽快恢复和重建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科技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这明确指出了科技的传播、发展、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教育;经济转型、民族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面恢复了“文革”前的教育体制,确定了中小学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使基础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1982 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实现今后2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摘编自《教育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4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归纳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