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3专题12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3专题12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网络构建]‎ ‎[整体感知]‎ 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 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 ‎1.(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根据材料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故排除。]‎ ‎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及战后苏联的改革 ‎3.(2019·全国卷Ⅱ)‎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4.(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根据材料“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赫鲁晓夫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一、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 ‎(2)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 ‎(1)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影响: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二、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 ‎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2.影响:实践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 ‎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确立“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2.影响:前两者虽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政府干预,但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最终失败。‎ 四、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1.“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矛头直指苏维埃政权。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政策过时导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全国都已经不再存在私有财产 D.当时的工人和农民过着集体生活 B [“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收粮食,结果引起“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因此这显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导致了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故选B项;此时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未完全建立,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新建铁路13 412千米,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进程,故排除C项;苏联成就的取得不可能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故排除D项。]‎ ‎3.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 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4.(2019·常州一模)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 ‎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倡导建造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项;这一做法仍然属于行政命令而非经济管理,故排除A项;简式住房的建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而不会推动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在房屋建设方面的措施而非“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D项。]‎ ‎ 西方经济模式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辩证统一 ‎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2018·全国卷Ⅲ)‎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单位:%)‎ 时间 类别   ‎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 这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即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因此C项符合题意;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故排除B项;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故排除D项。]‎ ‎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20世纪70年代法国、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2019·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A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法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但密特朗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A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A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可知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这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特定“时空”‎ ‎1929—1931年的美国 特别“表现”‎ 以表格呈现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 特有“背景”‎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 第2题 计量史学 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物价上涨,说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出现了滞胀现象 第3题 历史现象 尼克松“还权于州和地方”,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的自主性 提示本质 使联邦政府更有力地宏观领导美国经济、减轻联邦政府负担,增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 一、自由放任——经济大危机 ‎1.表现: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企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二、由自由放任向政府干预的过渡——胡佛的有限干预 ‎1.措施:核心以维护自由放任政策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有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鼓励企业投资,提高关税,‎ 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企业、农场、各州发放贷款),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2.影响 ‎(1)没能缓解经济危机。‎ ‎(2)一定程度上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三、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 ‎1.措施 ‎(1)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农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社会救济等措施。‎ ‎(2)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开支等方面干预生产,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福利国家)。‎ ‎2.影响 ‎(1)使资本主义世界逐渐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威胁,进入政府干预经济时代。‎ ‎(2)推动了战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 ‎(3)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1.内容 ‎(1)20世纪晚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出售国企,减少财政支出、福利补贴)。‎ ‎(2)21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后,再次加强国家干预。‎ ‎2.影响 ‎(1)西方各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阴影,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 ‎(2)未能根除经济危机。‎ 五、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 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2019·广东一模)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扩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  )‎ 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 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 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D [根据材料“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青年的身体素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选D项。]‎ ‎2.(2019·桂林一模)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 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C [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这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排除。]‎ ‎3.(2019·济宁一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之下,罗斯福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困境,说明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使得政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4.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  )‎ A.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 C.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 ‎ D.逐步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通过国有化来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经济“滞胀”危机,国有化等措施不可能遏制经济危机的发生,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导,而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有化等手段干预经济是对生产资料的局部调整,不能解决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故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