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解析版)

凯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理科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1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周之子孙”可以看出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来看,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从秦朝开始的。‎ ‎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中书门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宋中书门下属于分割相权的产物,所以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宋中书门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刺史制属于监察机构而和“分宰相之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已无宰相,也就不存在“分宰相之权”的问题,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中书门下,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产物。‎ ‎3.“这场中日之间的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使有识之士开始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的未来!”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日之间的战争”“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检验洋务运动的失败,故C项正确;A是中英之间战争;B是英法联军发动战争,排除;D是西方英美等八个国家联合发动战争,排除。‎ ‎4.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可知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根据“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奋勇抵抗”“东北各族人民相继组织义勇军”可知是九一八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是我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A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材料无法体现,B错误;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材料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古老中国的天朝大梦,中国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中国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这一历程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这一历程始于洋务运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新文化运动时近代化探索早就开始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其内容看,它借鉴了哪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 ‎①英国责任内阁 ‎②德国君主核心 ‎③美国三权分立 ‎④法国议会共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法国议会共和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借鉴美国经验实行三权分立,借鉴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①③④正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君主立宪,所以没有借鉴德国经验,排除②,故选D.①③④。‎ ‎7.“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这是1912年的流行歌谣。当时,人们争先恐后剪辫子,一天就有20余万人。从武汉三镇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这一社会现象源于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引起了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子,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新变法、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均未引发剪辫子的风潮,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8.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A. 南昌起义时 B. 九一八事变前 C. 秋收起义中 D. 七七事变后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南昌起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九一八事变前尚未开始抗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而非秋收起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浪潮,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事件是 A. 中苏建交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尼克松访华 ‎【答案】D ‎【解析】‎ 尼克松访华带动了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苏建交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在20世纪50年代,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尼克松访华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引发了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识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 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表明法治成为国家意志,故A项正确;BCD项包含在A项之中。‎ ‎11.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A项是1949年3月,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是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由题干中“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获得选举权,C项正确。D项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其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是在 A. 三大改造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十年建设时期 D.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是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的时期,故B项排除;A项是建立时期,排除;C项是不断发展时期,排除;D项是进一步完善时期,排除。‎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 贯彻“一国两制”‎ B. 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 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 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平等团结,选项C正确;“一国两制”不属于民族政策,选项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经济特区无关,选项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高度自治,选项D排除。‎ ‎【点睛】基础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一些概念记忆准确。‎ ‎1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B.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C. 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没有体现,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指人大代表的选举。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村民自治制度不是我国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只是加强了基层组织的建设,所以正确答案是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基层自治制度 ‎15.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 新中国赢得民族独立 B. 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 “一国两制”提出 D.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港澳的主权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大大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赢得民族独立,与港澳回归无必然联系,A选项排除。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制度保障,并不是根本原因,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的原因,试题难度一般,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一国两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外交方面博弈最终体现的是综合国力。‎ ‎16.蔡英文执政以来,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导致8年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到干扰与破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九二共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 ‎②台湾当局一意孤行干扰两岸关系发展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岛内台独势力严重阻碍祖国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故①正确;材料反映了蔡英文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中”,这说明台湾当局一意孤行干扰两岸关系发展,故②正确;“一国两制”并未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故③错误;蔡英文等岛内台独势力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故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 ‎17.建国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下列各项体现该理念的是 A. 不结盟 B. 开展多边外交 C. “一边倒”‎ D. 改善中日关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建国前夕”“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这就是“一边倒”,故C项正确;AB项是新时期外交方针,排除;D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 点睛:材料“建国前夕”“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这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8.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的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②“共同点”主要是指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③“新的开始”指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④处理两国的方针是“求同存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处于对抗状态。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中美关系之所以能缓和主要是基于国家利益上求同存异,所以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BCD不全面。‎ ‎19.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青岛举行第18次元首理事会会议,中国第四次作为轮值主席国举办这次峰会。该组织 A.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B. 以建立军事政治联盟为目标 C.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故本题答案选C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任务主要是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它跨国犯罪等,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之间不限于经济合作,不是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不是以建立军事政治联盟为目标。故A、B两项排除。上合组织成员国不仅仅包括亚洲国家,还包括来自欧洲的俄罗斯,所以不仅仅促进亚洲各国友好合作,排除D项。‎ ‎20.从罗马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初期,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为改变这一状况而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A. 陶片放逐法 B. 万民法 C. 《十二铜表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改变了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的状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陶片放逐法是雅典而非罗马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万民法、自然法均不是第一部成文法,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 ‎21.《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该条款主要限制了国王的 A. 立法权 B. 军事权 C. 司法权 D. 财政权 ‎【答案】D ‎【解析】‎ 征收金钱等字眼体现的是财政方面的问题,所以该条款主要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立法权、军事权以及司法权,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独立之初的美国,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社会动荡加剧。为了结束这种状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1787年宪法确立了 A. 联邦制 B. 总统制 C. 民主制 D. 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加强中央的权力而把邦联制改成了联邦制,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总统制、民主制以及共和制,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1871年公社史》写道:“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兰维埃高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20万人出自内心地齐声高呼‘公社万岁!’”材料中的“公社”成立于 A. 希腊雅典 B. 法国巴黎 C. 俄国彼得格勒 D. 德国柏林 ‎【答案】B ‎【解析】‎ 由“《1871年公社史》”“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对应的是法国的巴黎公社,故选B项;A项错误,雅典主要是城邦;C和D没有出现过公社。‎ ‎24.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卷入这场战争。这也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这场战争是 A. 朝鲜战争 B. 柏林危机 C. 古巴导弹危机 D. 越南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可知,这是二战后最大一场冷战背景下热战——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显然是意识形态不同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故A项正确;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均没有中国参加,故B和C项错误;越南战争中国也没有被卷入其中,故D项错误。‎ ‎25.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冷战不同形式,故C项错误;苏联人大为惊讶,说明苏联科技滞后,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故B项正确。‎ ‎26.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具体考查学生对“冷战”一词的理解及美苏冷战期间国际局势的情况。D项,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而且即使是进行军备竞赛,也主要是限于美苏两国之间,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A项,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故A项错误。B项,根据所学知识,表述与史实不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C项,根据所学知识,表述与史实不符。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有着冲突,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27.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 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B. 是金元外交的继续 C.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 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答案】C ‎【解析】‎ 二战后,美国要建立全球霸权,必须控制资本主义发达地区西欧国家,战后欧洲的经济困难为美国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并借机控制欧洲创造了条件。可以这样说,战后初期美国的每一项政策都以建立它的全球霸权为基本出发点,故答案选C。AB是表象;马歇尔计划强调的是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D。‎ 点睛:学生对“金元外交”这一知识点比较生疏。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28.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西欧 A. 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开始走向经济领域内的联合 C. 强烈要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 力图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发展,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的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谢尔的话体现了西欧的政治要求,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当时欧共体不足以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排除C;材料侧重欧共体与美国的关系,排除D。‎ ‎29.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 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A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不结盟运动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集团;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多极化是代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格局远还没有形成; C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对不结盟运动持否定态度,苏联也认为不结盟运动不会有成果,说明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极霸权构成了冲击,是世界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D项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以知道不结盟运动只是冲击了两极格局,并不是导致冷战格局瓦解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C项。‎ ‎30.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 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多极化趋势加强但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确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化趋势早已经开始出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不再是单极世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一超多强”是暂时的。‎ ‎31.下图是2018年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这是在任的朝美领导人数十年来首次会晤及握手。对这次会明的正确解读是 A. 说明美国已不再是超级大国 B. 新加坡主导了世界形势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D.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美两国试图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朝核问题,避免 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故本题答案选C项。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新加坡是世界上有名的城市国家,但其无法主导整个世界的形势,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D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 ‎32.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关卡林立不利于经商,这是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实行抑商政策而非重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和锁国政策,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明朝实行抑商政策,沉重打击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工商业,对后世造成严重影响。‎ ‎33.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徽商、晋商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也大量兴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而非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的经济状况,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4.某班同学在学习“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他们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春秋战国出现了铁犁牛耕 B. 汉朝出现纸币“交子”‎ C. 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 D. 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A项符合史实,排除;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故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突破了时空限制,故C项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D项符合史实,排除。‎ ‎3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闭关锁国政策从长远看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①错误,但保留;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符合史实,②正确,但排除;是延迟而非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③错误,但保留;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符合史实,④正确,但排除。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是史实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概念、主干史、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是关键。其二,大致理解一些常见的历史分期及其阶段特征,有助于有效排除干扰项。‎ ‎36.《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7.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古代明朝以前一直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正确;唐朝和宋代不符合时间,故A和B项错误;D晚于明朝,排除。‎ ‎38.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 A. 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 B. 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 C. 商品经济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出现在北宋时期,故A错误。土地私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柜坊飞钱”是唐宋经济繁荣的明显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3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全选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选两项且正确但不全得2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9.下列表述中,可以概括秦朝至清朝2000多年历史发展特征的有 A. 科举始终是主要选官方式 B.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 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D. 统治者大力推动儒道佛三教合流 ‎【答案】BC ‎【解析】‎ 科举直到隋唐才有并非始终是主要选官方式,统治者大力推动儒道佛三教合流仅仅是在唐宋时期,小农经济是长期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也是在不断加强,所以综上所述本题选BC。‎ ‎40.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A. 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D. 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BC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但1949年尚未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综上所述本题选ABC。‎ ‎4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下列各项可入选的有 A. 苏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对德作战 B. 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C. 中国战区有效牵制了日本军力 D.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答案】BC ‎【解析】‎ 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BC项反映的是中国抗战的作用,符合题意;A项是苏联的作用,排除;D项是美国的作用,排除。‎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42.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实破,出现新的局面。其表现有 A. 中法关系正常化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中苏关系缓和 D.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突破表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D项正确;中法建交指的是1964年,故A项排除;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是中国八十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故C项排除。‎ ‎43.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A. 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确立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D.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答案】CD ‎【解析】‎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尚未完全实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十四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既确立了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综上所述本题选CD。‎ ‎44.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A. 内阁对议会负责 B. 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C.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答案】ABC ‎【解析】‎ 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国王的确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权力也高于王权,国王、议会和内阁并非互不统属,综上所述本题选ABC。‎ ‎45.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有人评价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的最美妙的杰作。”该宪法 A.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B. 确定总统行使立法权 C. 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 确定美国实行邦联制 ‎【答案】AC ‎【解析】‎ 根据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故AC项正确,D项错误;国会行使立法权,故B项错误。‎ ‎46.观念的演变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中国古代传统观念认为“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但鸦片战争后却出现了“商为四民之纲”的说法。这反映了 A.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水平落后 B. 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近代中国“四民”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答案】BC ‎【解析】‎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水平非常高,近代中国“四民”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古代中国的确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为四民之纲”的说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本题选BC。‎ ‎47.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其基本特点有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 刀耕火种 ‎【答案】AB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和精耕细作,故ABC项正确;D项不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