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乾隆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B.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C.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 D. 京剧的形成博采我国北方各地戏曲之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B项错误;京剧形成和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故C项正确;京剧的形成博采南北方各地的戏曲之长,故D项错误。‎ ‎2.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第一次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这场战争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七七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第一次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这场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故A符合题意;华北事变是1935年,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C是1932年,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是1937年,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3.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讨论,下列结论明显错误的是 A. 《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B. 《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C.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D. 《本草纲目》——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4.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从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C.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D. 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反对过激民主政治,孔子主张“劳心者治人”,B不是二人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选B;ACD是二人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5.1820年,美国国会通过《密苏里协定》,其中规定,在北纬36度以南容许奴隶制扩展,以北禁止奴隶制存在。思考特原是密苏里州的奴隶,后被主人带到位于自由州的斯奈林堡居住几年。1857年,他根据《密苏里协定》请求最高法院核准自由人身份。最高法院判决:“过去的奴隶无论在美国任何地方居住,都是他主人的财产”。此事激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愤怒。这一判决说明了 A. 思考特无法成为自由人 B. 最高法院与国会有矛盾 C. 奴隶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D. 人民拥护《密苏里协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认为思考特不具备自由人身份,这一判决实际上宣布密苏里妥协案违宪,奴隶制在所有美国领土上都是合法的,引起北部各州人民的抗议,加剧了南部和北部围绕奴隶制度的斗争,说明奴隶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对这一事件的本质说明;B选项错误,美国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国会相互牵制和制约,不能说明两者有矛盾;D选项只体现了人民的要求,不是对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 ‎7.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A.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B.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 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 D.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答案为D。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A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的“消除了”表达太绝对,C错误。‎ ‎【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8.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中央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持批评态度,说明中央仍然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也就是苏俄道路,符合题意,故选B;1927年八七会议已经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A错误;中共在近代没有发生性质的转变,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只是代表的利益不断的扩大,排除C;材料中反映了乡村包围城市,说明当时中共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D错误。‎ ‎9.“以史为鉴”体现了研究历史、应用历史的现实意义,如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和继承者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为避免重演唐朝的覆辙,宋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 A. 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B.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 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D. 加强对官僚集团的分权和监管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的覆灭并不是由于科举制,所以改革和完善科举制不是宋朝吸取唐朝教训而做的制度创新,故排除A项;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和加强对边疆的防守都不属于制度创新,故排除B、C项;为避免重演唐朝的覆辙,宋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中央分割宰相职权,在地方以文官出任知州,从上到下加强了对官僚集团的分权和监管,故选D项。‎ ‎【点睛】宋代鉴于唐朝藩镇之乱的教训,在持续削弱相权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任命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同时设置通判加强对知州的监视。而且还在选官制度、军事制度方面压制了武将,在社会上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从而消除了出现类似唐代藩镇之乱现象的根源。‎ ‎10.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A. 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推行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托古”即借用孔子的招牌来减轻变法的阻力,与材料“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相符合。而“改制”则是“托古”的真实目的,与材料“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相符合,故选B。洋务派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没有借用他人或间接的方式为其主张服务,故排除A。旧三民主义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的信息,故排除C。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也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故排除D。‎ ‎【点睛】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11.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建国会是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是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材料“民主建国会”说明不是人大代表,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地方制度与材料“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才建立不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 ‎12.1929年,中共中央发出致红四军的指示信,指出中国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要求红军官兵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毛泽东为前委书记。这表明 A. 井冈山的经验得到中央肯定 B 毛泽东军事上领导地位确立 C. “左”倾错误占据领导地位 D. 中国革命摆脱了苏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体现出井冈山的经验得到中央肯定,A正确;毛泽东军事上领导地位确立是遵义会议上,B错误;材料中的思想是对毛泽东井冈山经验的肯定,并不是“左”倾错误占据领导地位,C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革命摆脱了苏俄的影响,D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指出中国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要求红军官兵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中的关键词“维护”等可知中央当时的态度,从而得出问题答案。‎ ‎13.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鸦片战争的影响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列强建立租界的权利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这一现象的特点是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反帝,中国政府保护外国权益。故答案为D项;从1901年到1937年与A项说法不符,排除;B项是1958年《天津条约》内容,排除;C项时间不符,1901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租界了,排除.‎ ‎【点睛】本题是史实性选择题。精准掌握历史知识与紧扣题干时间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理解式记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异同是排除干扰项的保证,建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记忆。‎ ‎14.1931年10月,在辽宁抚顺清原县响起了《血盟救国军军歌》:“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这支“血盟救国军”属于 A. 东北抗日联军 B. 东北抗日义勇军 C.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D. 新四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1931年10月可以看出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当时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战的主要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故答案为B项。东北抗日联军在1936年成立,排除A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都是在1937年由红军改编而成,排除C、D项。‎ ‎15.在罗马扩张过程中,人口增加,福利开支也随之加大,贵族和平民常常爆发冲突。为争取民众支持,马略进行了土地改革,把自己在战争中掠夺的地产分配给平民;凯撒上任时即立下遗嘱,把自己的房产全部捐赠给平民。这些做法 A. 促进了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 延缓了罗马的对外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马略和凯撒的做法有利于换取民众的支持,有利于权力的扩充和集中,为罗马帝制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A正确;材料涉及的措施不涉及经济发展手段问题,B不正确;C“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内部的稳定,有利于对外扩张,D说法不正确。‎ ‎16.“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韬光养晦”这些主张,体现了 A. 老子思想 B. 韩非子思想 C. 孔子思想 D. 墨子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等主张体现了老子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B项,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主张法、术、势,题干未体现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仁、礼及有教无类思想,排除。D项,墨子为墨家代表,主张兼爱非攻,材料未体现,排除。‎ ‎17.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 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统一 C. 缓和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D.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印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所以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中美正处于敌对时期,且该原则不是针对美国提出的,没有缓和中美关系,故排除C项;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新兴民族国家,符合题意主旨,故选D项。‎ ‎18.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制。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A. 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 B.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 统治者不重视儒学发展 D. 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设法“正君心”,这对君主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故“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故B正确;理学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故A错误;儒学是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宋代理学形成了思辨化、系统化的特点,已经形成系统,故D错误。‎ ‎19.西汉初年,全国仅有54个郡,诸侯国竟占据39个;汉武帝以后,侯者隶属于郡,地位大致与县相当。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 郡县制度开始确立 B. 官僚政治占据主导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西汉初年,全国仅有54个郡,诸侯国竟占据39个”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汉初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材料中“汉武帝以后,侯者隶属于郡,地位大致与县相当”反映了诸侯国地位削弱。根据所学可知,地方势力弱化的同时必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排除;B项,官僚政治侧重强调皇帝对官员的任免,强调官员对皇帝的绝对服从,而材料主旨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时空错位,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走向瓦解,排除。‎ ‎20.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进化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截然相反,且为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成为殖民主义的理论依据,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牛顿的力学体系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2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一位思想家:“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这位思想家是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谭嗣同 D. 李大钊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正确;A项,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并不主张改制,排除;C项,谭嗣同属于维新派的激进分子,排除;D项,李大钊主张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 ‎22.1912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该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 国民革命已提上日程 B. 民主平等观念尚未广泛普及 C. 辛亥革命已经彻底失败 D. 中华民国仍实行传统的司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可知,民主平等观念尚未广泛普及,封建遗存依然存在,故选B。国民革命1924年开始,材料是1912年,排除A;辛亥革命已经彻底失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司法制度是指国家体系中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仅从称呼无法得出司法制度是否改变的结论,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公堂会审时出现情形,切记要尊重历史材料,不要过分引申得出错误结论。‎ ‎23.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 实行集体负责制 B. 成员间没有分歧 C. 掌握国家行政权 D. 需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依据材料“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的原则,说明英国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成员间也存在分歧;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内阁掌握行政权;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二战后,西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指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平均主义 C. 计划经济 D. 福利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分配中的社会主义”指西方政府通过照顾中下层利益,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D项正确;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排除;C 项,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排除。‎ ‎25. “长鞭呀,那个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 B. 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之后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D. 新中国成立以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了公有化,故C项正确;A项,国民经济恢复于1952年结束,排除;B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三大改造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着重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 ‎26.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 A. 否定人的自身价值 B. 推动人文主义传播 C. 否定天主教的权威 D. 恢复古典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选B;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尊重人的自身价值,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突破神学束缚,但尚难以否定天主教的权威,排除C。恢复古典传统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表象,排除D。‎ ‎27.‎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取消或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了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了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了选民范围。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 B. 妥协精神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C. 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 D. 英国政治民主化是一条渐进式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了较多议席”可知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但没有体现“扩大”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的妥协,排除B;材料“1837年”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C;由材料“降低了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了选民范围”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可见英国政治民主化是一条渐进式道路,故选D。‎ ‎28.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元旦,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这一声明体现的对台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求同存异”‎ C. 和平统一 D. “一边倒”‎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的方针;据材料可知与此同时“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这体现的对台方针是“和平统一”,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提出的,B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方针,D项错误。‎ ‎【点睛】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29.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B. 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C. 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较大比重,说明士族改变了依靠门第出身为官的旧观念,也能通过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即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不能反映实质问题,A错误。科举考试根据成绩确定结果,材料不能反映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B错误。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说法绝对,D错误。‎ ‎30.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致信麦迪逊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废除民主制度 B. 建立议会制共和体制 C. 实行中央集权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在1787年制宪会议之前依据《邦联条例》实行邦联制。邦联制度下政府无力,地方权力大且独立,行政命令不一致,关卡林立,不利于美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大的联邦政府。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是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不可能废除民主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政体,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权力而言,“变革”的关键是邦联制较松散,不能形成统一的中央政府阻碍了美国的发展,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1.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发表演讲:“我们的应敌战术是什么?第一,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作战要“固守阵地,屹立不动”,“处处设防,步步抵抗”。下列不属于这种应敌战术的是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淞沪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蒋奉行的是阵地战,A、B、C三项均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阵地战故错误,D项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以游击战、破袭战为主,与上述战术不符合,故正确。‎ ‎32.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时不仅要封土授民,还要举行策命典礼,但当诸候子嗣即位时,只需再次接受策命,而不必再举行封土授民的仪式。这说明当时 A. 周天子权势下移 B. 血缘关系日渐疏远 C. 分封制难以为继 D. 注重维系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的权位是世袭的,因此诸侯去世后,其子嗣按照分封制的规定即可直接继承爵位,不需要在进行册封,体现了对分封制下政治秩序的维护,D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不再册封是分封制下世袭制的需求,与血缘关系的亲疏无关,B不正确;C本身说法不正确。‎ ‎33. 有中国台湾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兴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一族。“平民化”之所以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孝廉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C. 文官体制开始建立 D. 科举制度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实行,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兴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一族”,即社会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的制度可能取得参政的机会,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而AB项中的选官制度之下平民很难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文官体制的建立是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 ‎3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A. 《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宪法 C. 《共同纲领》‎ D.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D错误;《临时约法》是近代第一部资本主义类型宪法,A错误;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政府颁布宪法,不是新中国宪法,B错误;《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颁布代行宪法作用文献,C错误。‎ ‎35.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在议会的相继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在英国真正确立。这是因为英国 A. 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议会成为高于王权的最高立法机关 C. 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 D. 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理论基础,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这使得议会被确认为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制在英国真正得以确立,故B项正确;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确立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3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三 ‎ ‎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派生出来的,……框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明代所设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之间的异同。‎ ‎【答案】(1)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秦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主要差别:官员选派标准、对地方的控制、皇权是否高度集中 ‎(2)同:都曾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咨询机构;都曾经历了非正式的发展过程。‎ 异:性质:中国内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英国内阁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权力大小:中国的明代内阁只拥有票拟权,是皇帝的随从机构、英国的内阁则拥有国家的行政大权;任免方式:中国明代内阁凭皇帝喜好、英国责任内阁由议会民主产生;影响:中国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英国的内阁限制和削弱君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是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依据材料一和秦朝政治制度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官员选拔、控制地方以及权利是否集中回答。‎ ‎(2)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二“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以及材料三“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派生出来的”从内阁来源和发展历程回答;不同点依据所学从性质、权力大小、任免方式以及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 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