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长春三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二历史组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3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须使用蓝、黑色字迹的笔在答题纸上书写。‎ 4. 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 ‎1.我们的爷爷奶奶时常教育他们的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4.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A.程颢 B.王阳明 C.董仲舒 D.黄宗羲 ‎5.“‎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 ③④‎ ‎6.“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 A.民主政治发达 B.商品经济发达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7.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8.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随国定原则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简化宗教礼仪 ‎9.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 三权分立 B. 社会契约论 C. 天赋人权 D. 人民主权 ‎10.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1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12. 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1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段话:“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4.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与诗、书相融 B. 追求神韵与意趣 C. 体现文学之美 D.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15.有人称:北宋时期,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北宋时期“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程朱理学 ②文人画 ③《清明上河图》 ④宋词 ⑤京剧 A. ‎①③⑤ B.②③ C.①②⑤ D.③④‎ ‎16.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材料表明生物进化论 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 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创说 C. 成为强者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D. 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18.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 A—B B—C A—C 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年差 年差 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19.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B. 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 C.实质是呼唤新一轮的政治革命 D.对西方社会缺乏全面认识 ‎ ‎20.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21.1921年9月1日,《新青年》刊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指示新思潮的趋向,测定潮势的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材料反映中共办社的目的是 A.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 B.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 C.为推动革命发展需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D.寻求国际上的进步力量以援助中国革命 ‎22.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C.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23.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 ‎②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④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24.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 A.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B.推翻清朝的统治 C.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D.反抗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相统一 ‎25.《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 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 B.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 D. 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6.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 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30. 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 A.教育受国家经济方针的影响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效 D.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尚未确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 ‎——《论语》 ‎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 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 ——李贽《藏书》 ‎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3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3)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4分)‎ ‎32、(20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 ‎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 ‎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按不同阶级派别)“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过程及特点。(10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发明 百分比 发明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52%‎ ‎17‎ ‎38%‎ 公元401 –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3分)‎ ‎(3)你认为公元3—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5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B C D D A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B D C C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C A D B D C C A 二、非选择题 ‎31.(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相同点:维护统治者统治。 (3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 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3分)‎ ‎(3)真实用意图:为复辟帝制服务。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4分)‎ ‎32.(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2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渐衰弱;(3分)‎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1分)‎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1分)‎ ‎(3)五四运动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判或赞赏新文化。五四运动后,用新文化批判或赞赏旧文化。(2分)‎ ‎(4)过程: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10分)‎ ‎33.(1)明清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引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等。‎ 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的政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