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
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 张传喜 一. 选择题(共30小题,总分60分): 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4.《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 )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 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 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6.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7.“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8.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9.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10.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1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13.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4.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15.“新的假定必须解释旧的假定所成功地解释的一切事物;必须至少避免旧的假定的一些错误;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地心说与日心说 B.神创论与进化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量子论与相对论 16.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普及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 17.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一书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仔细阅读表格,分析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特点有(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①部分服务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发展传统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主要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学成为科举的重要内容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8.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19.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的复兴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启蒙思想的兴起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20.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 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 21.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 A.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22.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B.提倡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23.图5反映了( )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24.《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5.“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26.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27.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8.《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29.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当前、过去情景,或对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度真实。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30.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 材料分析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 31. 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佛罗伦萨和热那亚是欧洲首先制造金币的两个国家,而意大利拥有货币,既与这两个城市共和国的贸易出超,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标准的货币有关,亦与他们掌握了古罗马世代相传的铸币技术有关……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航线的中心,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地中海一直是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意大利在9世纪时,在稍多于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几百座城市。意大利人的经商活动遍及西欧北欧、近东诸国,马可波罗还到了中国。到13世纪时,意大利已不仅经营工业和商业,还经营银行业。 ——张椿年《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4分) 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梁启超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4分)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2分) 3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阶段 记事 公元前6世纪 至公元前3世纪 《左传·昭公九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郑国邓析办私学;《列子·仲尼》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 公元前2世纪 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教科书,设立博士进行传授。 19世纪中后期 1862年,奕等人创立京师同文馆;1866年,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学堂;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1870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20世纪初 1903年,清政府制订“癸卯学制”,规定新学制的宗旨“以忠孝为根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础,使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等到他日成才,各适实用。”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1983年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中国教育简史》等著作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5ACBBD 6---10CBBAB 11----15DBDCC 16-----20ADAAB 21----25DBCBD 26-----30BDDDC 31.【答案】(1)原因:地处东西方贸易的交汇处,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商品经济发达(1分);城市的繁荣(1分)。 (2)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2分)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3分) (3)理解:“印记”指马丁·路德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化”指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4分) 32.【答案】 (1)共同: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4分)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写出任意两点,得4分)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2分) (2)主张: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写出任意两点即得4分) (3)发展: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2分) 33.【答案】评分说明:阶段选取明确;特点概括准确;(4分)影响归纳全面。(8分) 示例一: 特点: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官学衰落,私学兴起。(2分,任一点即可) 影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土”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证。(4分) 示例二: 特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分,任一点即可) 影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