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大桥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 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科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古人把 “祠堂祭祖”当作 “宗族的头等大事”,把“祭祖”叫做“展亲”或者 “报本”等,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源于宗法制,所以 A 项正确;分封制是管理国家的制度, B 项错误;世袭制是权力的传承,C 项错误;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D 项错误。 【点睛】“尊尊亲亲”使宗法制对人们生活和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表现。 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 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神权强化了王权 D. 血缘政治鲜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有十等”等字眼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所以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严格的等级关系,故 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和神权强化了王权,故排除 B、C; 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而非血缘和政治结合的问题,故排除 D。 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 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政务繁忙 C. 世袭传承 D. 皇帝独裁 【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 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联系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 大权,D 正确;材料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非朝议裁决,A 排除;政务繁忙只是材料的 表象,而非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B 排除;C 无法从材料体现,排除。 4.“古者冢宰制国用,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 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该材料应该出自 A. 《秦律》 B. 《汉书》 C. 《宋史》 D. 《清史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 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结合所学可知,为制约宰相,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皇权,所以该材料出自《宋史》,因此 C 选 项正确。这一政治现象出现在宋朝,不是秦朝、汉朝和清朝,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5.1839 年 12 月,林则徐写了一封信让人转交给英国女王。信中写到“贵国王历次进表文云: 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 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该信 A. 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B. 反映鸦片战争前的传统观念 C. 体现了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D. 说明当时英国女王掌握实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我天朝君临万国, 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 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等人仍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因此 B 选 项正确。A 选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的利益;C 选项 错误,这体现的是林则徐的“天朝上国”思想,不是“睁眼看世界”;D 选项错误,此时期英 国女王是名义上的“虚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无实权。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6.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 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A. 贸易主权 B. 领土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的认识。题中的条约内容主要是涉及领 事裁判权,该特权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故 C 项符合题意,正确;题中材料未涉及到做生 意的贸易问题,故 A 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为涉及到割地的信息,故 B 项不合题意,排 除;题中信息不能反映出贸易的税收问题,故 D 项不合题意,排除。 7. 晚清时期曾有人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 人之手……”这一奏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提交的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 台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有关,故B项正确,ACD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8. 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A. 发动九一八事变 B. 发动七七事变 C. 制造南京大屠杀 D. 组建 731 部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731 部队,用活人进 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故选 D 项;A、B、C 项都与细菌战没有直接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9.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 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 划。该战应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结合所学可知,百团 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特点的战役,结果取得了重大胜利, 振奋了抗战胜利的信息,故 C 正确;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不符合题意,排除 A;台儿庄战役 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 B;徐州会战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并联系百团 大战的地点和特点分析解答。 10.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 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 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 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 B 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 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 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 排除 D。 11.1917 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对民国前后的历次革命进行追述。他说,一次革命, 起于______,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三次革 命在云南,因袁世凯推翻共和,僭称洪宪皇帝。材料中的“______”处应该填入的城市是 A. 上海 B. 长沙 C. 武昌 D. 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即武昌起义推翻满清之专制统治,故横线处应该填入的城市是 武昌,故 C 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的地点是武昌,而不是上海、 长沙、北京,排除 ABD。 12.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 表现在 A. 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 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 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 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揖欧(学习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这是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故 A 正确;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不属于“揖欧”,排除 B; 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C 错误;1917 年十月革命后,我国开始出现以俄为师,并且俄国的经 验主要是暴力革命,而不是改良,D 错误。 13.发生于 1919 年的某一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 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一运动 ( ) A. 促成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 1919 年和“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可知, 这次运动是五四运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 础,选项 A 正确;选项 B 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选项 C 是国民大革命的作用,排除;选 项 D 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 【点睛】 14.邮票是历史的缩影,方寸之间,融入历史风云。下图这枚残缺的邮票是中国发行的一枚纪 念邮票,纪念某一事件 80 周年。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A. 中共诞生 B. 长征胜利 C. 抗战胜利 D. 开国大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纪念某一事件 80 周年”“中国工农红”可知,邮票纪念的是 1936 年红军长 征胜利,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应该是 2016 年,故 B 正确;1921 年中共诞生,但不符合“中 国工农红”“金沙江”的信息,排除 A;1945 年抗战胜利,抗战胜利 80 周年应该是 2025 年,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C;1949 年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80 周年应该是 2029 年,时间不符合 题意,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纪念某一事件 80 周年”“中国工农红”“金沙江”,联系所学红军 长征的史实分析解答。 15.下图是中共某次会议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路 139 号二楼。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 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议为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汉口”“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合所学,1927 年中共中央在汉 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故 B 正确;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遵义会议在 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七大的地点是延安,ACD 都不符合“汉口”,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口”“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联系所学八七 会议召开的地点和意义分析解答。 16.《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以下内容出自该文件的是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C.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在《共同纲领》中已经得到初步确认,因此 C 选项正 确。A 选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在 1956 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B 选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是 1954 年提出的,不是在建国初的《共 同纲领》中提出的;D 选项错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是 1954 年宪法中规定的,也不是在建国初的《共同纲领》中提出的。故正确答案 为 C 选项。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莫定了基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而不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新中国民主政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 而不是村民选举制度,故 D 选项错误。 18.1998 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 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 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 式当选。这反映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 A. 选举地方人大代表 B.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 制订法制建设方针 D. 发展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吉林”的“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基层民主政治 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 D 项。A 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 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 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制建 设方针制订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 19.2018 年 3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 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A. 革命性 B. 和平性 C. 曲折性 D. 时代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 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 D 正确;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革命性的特点,排除 A;“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 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 B;“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紧 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0.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下列法律文件的相同点是 A. 都规定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B. 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 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 D. 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临时约法》《1954 年宪法》《1982 年宪法》三者比较,《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1982 年宪法》是我国建 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都是体现了宪政原则;《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1982 年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 C 正确;《临时约法》《1954 年宪法》没有提出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954 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 A 错误;《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没有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故 B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没有体现 社会主义原则,故 D 错误。 21.2018 年 11 月 17 日第 55 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上届金马影帝涂门发 言(如图),“特别荣幸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奖做颁奖嘉宾。这次见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触 很多新面孔,认识很多新朋友,我感到两岸一家亲。”那么,“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 “一国两制”构想 B. “一个中国”原则 C. “和平统一”方针 D. “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一家亲”必须坚持的政治基础是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故 B 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 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 AC;“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不属于“两岸一家亲” 的政治基础,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联系所学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22.2008 年 12 月 15 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主持高雄港两岸海运直航仪式时表示,两岸 直接“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是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最早 提出两岸“三通”意向是在 A. 1979 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1984 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D. 1992 年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告台湾同胞书》有关内容: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 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这就是 三通的前身,也是题干所说的最早提出三通意向的政治文件,故 A 正确;一国两制和材料中 台湾三通没有关系,故 B 错误;《反分裂国家法》是在 2005 年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 关系的法律,而不是 1984 年,而且该法律和三通没有关系,故 C 错误;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 个中国”,而不是两岸三通,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早提出两岸‘三通’意向”,联系所学《告台湾同胞书》 的内容分析解答。 23.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前,对参加会议的 6 个非洲国家进行分类。分类如下表映了中 国 种类 国家 工作方针 接近和平中立的国家 埃及、苏丹、黄金海岸(今加纳) 争取他们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的国家 利比亚、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 影响他们 A. 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 B. 展开务实灵活的和平外交 C. 消除了与非洲国家的分歧 D. 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可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前,对参加会议的 6 个非洲国家进行分 类的种类、国家以及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开展务实灵活的和平外交,因此 B 选项正 确。A 选项错误,表格没有涉及亚洲和拉美国家;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 选项错误,1955 年 万隆会议召开时不结盟运动尚未兴起。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4.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 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下列内容,最能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可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意识形态限制、在平等互利的基 础上开展外交的思想,故 D 正确;“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 除 A;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 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 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 C。 25.“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 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现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这 次会议 A. 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B. 表明新中国外交已走向国际舞台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 增强了新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 越南北部完全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 内瓦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重建印度支那和朝鲜和平的问题,因此材料指的是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新中国外交已经走向国际舞台,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是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故 A 选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权利是在 1971 年 10 月 25 日,而不是日内瓦会议,故 C 选项错误;增强新中国与亚非 国家的联系是万隆会议,故 D 选项错误。 26.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对国际形势也产生了重 大影响。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B.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C.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 D. 促成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 始正常化,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促进了两国关系的 发展,A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表明中 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B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对国际形势也 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的解冻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C 正确,不符合 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对国际形 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联系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分析解答。 27.在 2015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 14 个国家,并利用这些场合向各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的对外 政策。这些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中国十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例如中非合作论坛 峰会、中国——拉共体部长级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这反映出我国外交发展的 特点是 A. 多边外交不断发展深化 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 软实力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十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区域性的多边外交关系, 故 A 正确;材料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拉共体部长级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 议等,没有涉及世界大国,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排除 CD。 28.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它 ①突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丰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③提供互利协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④培育了尊重多样性文明的精神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倡导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提供了以大小国 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尊重文明的多样性,②③④正确; 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排除①;故选 C。 29.2018 年 12 月 2 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 12 月 11 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 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 点? A. 国王“统而不治” B.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三权分立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议会在 12 月 11 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 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 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 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 A;议会掌握立法权, B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 D。 30.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 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A. 1688 年“光荣革命” B.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 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 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分析,“英国不在发 生革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选 A;B C D 都晚于“光 荣革命”,与“始于”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注意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律: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 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 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 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 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 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 A 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 袭,不符合题意,排除 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 32.《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 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 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考试者名字“糊上”,防止阅卷官徇私舞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询私舞 弊现象,体现考试程序趋向公正,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参考人员的多元化,排除 A; 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程序,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 程序,并非流于形式,排除 D。 33.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 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 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该“革命” A. 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B. 根除了封建思想的残余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 为一个共和国”等信息可知,该“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辛亥 革命并未根除封建思想的残余;C 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 选项错 误,辛亥革命并未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4.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 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 相关的是 A. 南昌起义 B. 挺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可知,时间是 1947 年,根据“解放军一举突破 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 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 B 正确;1927 年南昌起义,此时还没有“人民解放军”,排除 A;辽 沈战役战场在东北地区,不符合“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排除 C;1949 年渡江战役, 百万大军渡过长江,时间和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知识分析解 答。 35.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 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 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进步, 故 C 正确;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 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排除;鸦片战争后西 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 错误。 3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 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大革命是辛亥革命,其最大的历史功 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正确答案是 B 项;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改 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要求不符,A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项错误。 【点睛】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近代中国诞生了很多反映历史的歌曲。根据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②“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的井冈山。革命要有立脚点,地是根来枪是胆。”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走上井冈山”发生于 1927 年;③“遵 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④是红军长征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③④①,B 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8.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 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 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十五年是 1926 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 年国民革命军进 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 年 1 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 B 正确; 1911 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1928 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 年中国共产党的军 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1982 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 1999 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对“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 表述正确的是 B 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是《五四宪法》,A 项错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基本方略,C 项错误;“1999 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 成”,D 项错误。 40.《联合国宪章》第 2131 号决议表示:“任何国家,无论为任何理由,均无权直接或间接 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故武装干涉及其他任何方式之干预或对于一国人格或其政 治、经济及文化事宜之威胁企图,均在谴责之列。”与该决议吻合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无权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外交,故武装干涉及其他任何方式之干 预或对于一国人格或其政治、经济及文化事宜之威胁企图”,体现了不干涉背锅内政的信息, 相似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 B;A 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 A;求同存异指暂时搁置 争议,寻求双方的而共同利益关切点,排除 C;D 指不同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排除 D。 41.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到:“在 1949 年后的 30 年里,海峡两岸 曾拒绝承认彼此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而且处于实际的战争状态。然而,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双方发生了重要变化。”能够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有 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 1979 年元旦,不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发 生的变化,①项不符合题意;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是在 1987 年,②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于 1994 年,③符合题意;达成“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在 1992 年,④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D 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42.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陆》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 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这首绝唱 A. 表现了对两岸统一的前景充满绝望 B. 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 C. 反映了对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忧虑 D. 表现出了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反映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 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但对此没有充满绝 望的消极心情,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故 B 选项与材料 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没有反 映对国共两党对峙的忧虑,故 C 选项错误。 43.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 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并特别指出:“美国如果愿意 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B. 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 C.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D. 积极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 1954 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议员,特别指出中国欢迎美国以和平共处原则处理 中美关系,反映了中国外交正从建国初期的革命外交向务实的国家外交发展,C 项正确;中国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始于以大国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A 项错误;中国突破美国的包围封 锁政策是在 1970 年代,B 项错误;中国积极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是在 1970 年代,D 项错误。 44.1972 年 1 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从国外进口 43 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这成为新 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的高潮,1972 年成为新中国对西方开放的元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 益于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国联合美国与苏联对抗 C. 中国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 D. 中美两国关系的逐步缓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这改善了中 国的对外的外交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引进的高潮的出现,故 D 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 1971 年,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材料现象同中苏 关系无关,故 B 项错误;中国调整对外政策是在 1978 年以后,故 C 项错误。故选 D。 45.1760 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 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 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 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 完善,选项 B 正确;1721 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 A 排除;1689 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 心,排除 C;1689 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 D。 46.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 国政府局部关门 35 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 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 C 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 与制衡的国家,A 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 在分歧,B 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 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题 47.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发展历程”展览。下面是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一些图片,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应出现在中国哪个城市?中共“一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即中国人民军队创建的地方、中国革命的摇篮和长征开始的地 方,请指出三大地方分别在何地。 (3)图三反映出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概述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南昌、井冈山、瑞金。 (3)解放战争时期。背景:1948 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 国的胜利。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中共一大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等角度回答。 (2)中国人民军队创建的地方是南昌,中国革命的摇篮指井冈山,长征开始的地方是瑞金。 (3)根据“三大战役”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背景:结合所学三大战役的背景可知,1948 年 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 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等方面分析回答。 48.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 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 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 年 5 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增加至 80.8 万, 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上涨至 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 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 原则,而且致力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四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 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 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 (2)材料二体现了《临时约法》哪些原则?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 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 思想付诸实践的。 【答案】(1)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2)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主要内容: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阶级:工业资产阶级。 (4)1787 年宪法、联邦制、三权分立。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2)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三权分立, 根据“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得出责任内阁制。 (3)主要内容:根据“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增加至 80.8 万”得出扩大选民人数,根 据“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得出重新分配议席。阶级:根据“致 力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并结合所学 1832 年议会改革分析得出工业资产阶级。 (4)结合所学可知,通过 1787 年宪法实现宪政主义,联邦制实现联邦主义,通过三权分立 实现有限政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