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
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Ι卷 (本卷共32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 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 3.《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 B.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C.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 D.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当时的督邮“分明善恶与外”,只有清查罪状上报郡守的权力,而无处理权。督邮的设置( ) A.有利于遏制王国势力的膨胀 B.表明基层的管理更加完善 C.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监督体系 D.便于刺史行使地方监督权 5.宋代各宗族编写的家训中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B.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 C.宗法制的重新建立 D.士大夫义利观的转变 6.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 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 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 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 7.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时间 人口数(口) 每口平均亩数 顺治十二年(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1711)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208,095,796 3.56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 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 8.“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9.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筹饷权、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0.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与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巨变 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1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觉醒程度决定运动成败 B.政局变革推动生活习俗变化 C.戊戌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束博 12.有观点认为,“淞沪之攻防战损害过重,非中国可能负担,南京应早放弃,而不应该作装饰门面之防守,此等错误日后为政敌用以攻击蒋介石之口实”。比如史迪威及李宗仁均以此为过失,作为蒋介石不知兵之明证。这段材料说明( ) A.根据当时形式,国民政府不应进行淞沪防守 B.国民政府淞沪防守是为了“装点门面” C.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在于蒋介石不会用兵 D.一些人没能从抗战全局认识淞沪会战的意义 13.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 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5.吴满有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指出“吴满有的一生,他的肯劳动,有办法,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是我们今天发展生运动中最好的榜样"。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 A.扭转了所面临的抗战不利形势 B.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任务 C.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D.满足了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土地要求 16.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 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17.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出( ) 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18.观察下表,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第一表传唤 内容 一、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四、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六、如当事人不能和解,则双方应于午前到广场或会议厅进行诉讼,由长官审理。 A.内容相当广泛,阶级性强 B.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C.条文比较明晰,实用性强 D.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19.中世纪(5-15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 B.实现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和解 C.与科学精神并无根本性的冲突 D.旨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明成果 20.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1.“教士们越来越珍惜(德意志)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他们奔走于各个领域,在皇帝专业户哈布斯堡家族内部频繁走动,不停地为这种散乱的局面推波助澜。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这一块土地上出现一位独掌大权的国王或者皇帝,他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尽头!”教士们此举( ) A.旨在削弱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B.不利于德意志分裂局面的结束 C.缓和了罗马教会与王室的矛盾 D.有利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22.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作者意在强调( ) A.理性思维带来自信自主 B.天主教统治的极权蒙昧 C.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D.思想启蒙阻碍社会进步 23.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从1880年开始,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入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24.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25.《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26.(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公职人员都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人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形式 B.具有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性 C.致力于国家政权机构的精简化 D.注重政权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27.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C.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28.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己经恢复或超 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 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 D.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29.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政府为企业做广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B.国家扶持企业但不能不损害其部分利益 C.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D.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在美国得到了检验 30.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31.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 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32.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表明西方国家( ) A.福利开支压力巨大 B.财政赤字巨大 C.大力发展私有企业 D.减少国家干预 第Ⅱ卷 (本卷共3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 、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反映时代的发展水平。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 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 ,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 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 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1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汤浅的科学活动中心定义: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成其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根据这一定义,汤浅把《科学技术编年表》收录的2064项科学成果,每十年一计,分为45个阶段,然后分别画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1501~1950年间相对成果数的变化曲线(如图。11)。得出的结论是每一国家的科学兴盛期为80年左右。具体顺序是: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今。 ——摘编自周程《科学中心转移的数理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应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3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现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午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増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 1---5:CABCA 6----10:CDDCB 11——15:BDACC 16——20:DBCAC 21---25: BCABC 26----30: BABBD 31--32: CD 二、主观题(共3题,52分) 33.(1)表现:由初级排污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引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由卫生状况糟糕到有系统健全的公共卫生机制。(4分,任答2点即可得满分4分。) 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民主政治的逐渐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资产阶级、市民对文明生活的追求;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6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 (2)特点:起步晚;受西方文明或外来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租界更先进;发展总体缓慢。(5分,2点4分,3点5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社会经济进步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的进步,都有利于近代公共事业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得满分4分。) 意义:有利于防治疾病、健全体魄;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中国近代化。(6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 34. 示例1:论意大利首先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主要原因: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为科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众多的人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存,是意大利科学发展独有的文化条件。成果: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了达分奇、布鲁诺、伽利略等众多科学家,其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示例2:论美国长期占据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一战后美国长期处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保持了国内的社会稳定;美国政府长期重视科学的发展;远离欧亚大陆,本土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争霸和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科学的发展。 示例3: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英国的主要条件。 英国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一直是世界科学中心,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后最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手工工场时期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英国对外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攻府重视科学的发展。 示例4:论影响各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各国得以成为科学中心的共同因素;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对意大利和法国影响明显;社会革命和新制度的建立,促进科学的发展,在英国和法国表现突出;国家统一的完成,政府重视新科技的运用,在德国表现明显;借助国际机遇,推动科学发展,在美国表现明显。 35.(1)共同特点:在西方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进行;侧重于对军事武器和军事教育的变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军事近代化。(每点2分,共6分) (2)失败原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变革,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最终必然失败;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第一阶段以封建官僚个人为主,后一阶段是各省自行其事,不能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变革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每点3分,共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