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一6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牛顿的理论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蕴含着理性的思想,所以材料内容实际上是反映了牛顿革命对确立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的意义,故选C项;牛顿革命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影响,并不仅仅是对法国的影响,排除A项;牛顿革命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排除BD项。故选C。‎ ‎2.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 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B. 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 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 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伏尔泰”、“卢梭”、“18世纪”等信息可知,罗丹称赞的是启蒙思想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宗教和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是卢梭的主张,不是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D选项中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 马丁·路德的译书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 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 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 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可得出,《圣经》翻译成德文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C正确;A项中“直接推动”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马丁·路德对德意志的作用,而非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没有能够使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排除D项。‎ ‎4.麦迪逊说:“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否则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为“铲除这一祸根”,美国实行 A. 君主立宪制 B. 邦联制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制 ‎【答案】C ‎【解析】“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指的是美国的邦联制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铲除这一祸根”,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选C,排除B;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制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D。‎ ‎5.《大国崛起》:“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A.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两派的政治权利均分 D. 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89年”、“半个多世纪后”,由此可判断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法国进入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故答案选B项。由前面分析判断A、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故C项说法错误。‎ ‎6.19世纪早期的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啦。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A. 资产阶级谋求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需要不断完善 C. 工业资产阶级已成为议会的主导 D. 国外市场扩大加速工业革命到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等信息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需要不断完善,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排除A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议会的主导,排除C项;19世纪早期英国工业革命早已开展,排除D项。‎ ‎7.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答案】C ‎【解析】“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英国农业快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圈地运动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C。‎ ‎8.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 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 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说明棉花成为普遍的纺织原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有关,而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A错误;阿克莱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错误;骡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故D错误。‎ ‎9.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美妙,但无法实现 B.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 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但其结果失败了,B项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提出许多美好的设想,虽无法实现,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C项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即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10.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 革命首创精神 B. 团结无畏精神 C. 英勇战斗精神 D. 高尚乐观精神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可知,列宁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故选A。团结无畏精神、英勇战斗精神、高尚乐观精神均与材料“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的描述不相符合,排除BCD。‎ ‎11.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针对拉丁美洲的“大棒政策”;塔夫脱任总统时更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并用。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实质是 A. 援助拉丁美洲的发展 B. 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C. 缓解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 D. 支持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门罗主义” “大棒政策”“金元外交”都是美国加强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故B正确;ACD都不是实质,排除。‎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伊朗、中国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其相同点是 A. 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B. 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或本国的封建势力 C. 都成立了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D. 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大罢工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伊朗、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或本国的封建势力,B项正确;三个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未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A项错误;20世纪初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成立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C项错误;当时只有印度的孟买工人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大罢工,D项错误。‎ ‎13.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 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 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 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答案】D ‎【解析】材料“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德国正在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成为“世界帝国”,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商业竞争”;材料“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说明C项错误。‎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其挑战主要来自 ‎①日本在大战期间侵占中国山东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权 ‎③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④美国参战,经济实力大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大战期间侵占中国山东损害的是德国的利益,而德国在欧洲传统国际格局中不是中心国家,故挑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无从谈起,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是都是一战过程中或者是一战后崛起的新兴力量,它们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国际格局日益受到冲击,故均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误选项①,排除。‎ ‎15.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 ‎16.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 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答案】C ‎【解析】从1919年到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增加,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活跃了市场,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问题,A错误;材料无法农民负担问题,排除B;1928年苏联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D错误。‎ ‎17.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新经济政策仍具较大影响力 B.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 经济建设存在着冒进的倾向 D. 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从“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来看,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答案为D项;1928年苏联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建设存在冒进倾向,排除C项。‎ ‎18.甘地认为,发展手工纺织运动可以使人远离大城市而生活,是对每个人都应从体力劳动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原则的践行,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这一思想的核心目的是 A. 抵制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B. 实现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C. 竭力维护现存社会秩序 D. 用道德力量来治理国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可以看出,甘地主张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实现印度的自治和独立,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核心目的”的要求,排除;甘地的主张是为了印度独立,而不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甘地主张通过手工劳动开展斗争,而不是利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排除D项。‎ ‎19.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 A. 德意日法西斯 B. 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 C. 不结盟国家 D. 德奥同盟国集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战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敌人”指德意日法西斯,材料说明反法西斯同盟要团结战胜德意日法西斯,故A正确;根据“1945年雅尔塔会议”可知是二战期间,当时的“共同敌人”是德意日法西斯,故BC错误;德奥同盟国集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集团,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实质是 A. 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的划分 B.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C. 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的国际体系 D. 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主要是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实力的基础上,故正确的是A项;B项是雅尔塔体系的影响,C项不是实质,D项是体系形成的原因,均排除。‎ ‎21.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 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 ‎22.历史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的回答是 A.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 欧洲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D.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工业革命开展促使社会矛盾激化,A正确;B属于政治;C属于思想;D属于个人努力。 ‎ ‎23.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答案】B ‎【解析】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说明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起家庭部分的经济责任,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观念,排除D。‎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 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的加剧 C. 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 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本原因”要从亚非拉三个地区共同的原因分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根本原因”。亚非拉地区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A项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加剧的原因,排除A项;CD项都是亚非拉地区进步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 ‎25.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受到了欧洲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均体现了遭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B是在二战之后;材料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依据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争夺,C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并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1)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 相同: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2)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根据“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可以看出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根据“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宣扬感情至上”,可以看出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联系所学可知,两人都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2)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根据文艺复兴时期“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和启蒙运动时期“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可以看出是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等方面来回答。‎ ‎27.19世纪以来,德国迅速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铁路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监督,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到1850年,全国铁路网达6040公里,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对煤和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铁产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钢铁行业的年增长率为30%。 ——摘编自《德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时代的转型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材料三 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对比表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历史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对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1)起步晚,但发展进程快;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先地位;重心较早的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贡献: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阐明了唯物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状况:德国工业生产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地占有份额远远少于英法等国。‎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根据“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可以看出,起步晚,但发展进程快;根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可以看出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先地位;根据“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对煤和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铁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重心较早的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根据“普鲁士政府制定《铁路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监督,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可以看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阐明唯物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来回答。‎ ‎(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昵称,德国工业生产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地占有份额远远少于英法等国。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对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滥砍滥伐后,以及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冲击,殖民政府终于认识到“过去六十年的愚蠢错误和漫不经心所酿就的恶果”,并表达了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的巨大忧虑”。因此,殖民政府在孟买、马德拉斯、缅甸、西北省、中央邦、奥德等地建立了森林管理机构。森林管理机构的两大目标是保护森林、获得税收。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但殖民者对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使命的完成都不彻底,一般说都是在进行一定阶段后半途止步。这同样是由其卑鄙私利决定的。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它需要谋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势力的支持,为此就需要自觉地与旧势力妥协,人为地保留某些旧的制度与结构;而说到建设性使命,殖民者虽然不得不实行,却绝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现一个新社会。‎ ‎——摘编自孙中华《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森林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 纵观印度森林的发展历史,英国的殖民活动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英国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极力榨取殖民地的资源财富,致使印度森林一度濒临毁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平定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开始重新审视在印度的殖民政策,设置了近代化的森林管理机构,对印度森林实施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 综上,森林作为印度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它见证了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的碰撞,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双重使命。‎ 其他示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的近代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19世纪30年代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后,其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都逐渐明朗”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从英国殖民者极力榨取殖民地的资源财富,致使印度森林一度濒临毁灭,来论证说明其“破坏性”;从材料反映的设置近代化的森林管理机构,对印度森林实施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等方面的表现,来论证说明其“建设性”。最后作一小结,论述过程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录 ‎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趋势: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一战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列宁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随着美苏冷战,西欧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冷战的主战场。‎ 总而言之,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14年之后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从一战后资本主义体系面临挑战、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沉重打击西方社会、两次世界大战体现出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证说明。最后作一小结,即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