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2.汉武帝时期创作朝廷乐歌《郊祀歌十九章》借鉴了佛教偈颂常见的重复程式,李延年改造佛教音乐《摩诃兜勒》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深受武帝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外文化交流增强 B. 佛教思想十分流行 C. 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D. 民众寻求精神慰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佛教对当时汉人的乐曲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这说明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增强,故选A。到了魏晋时期,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民众纷纷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思想才开始流行开来,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材料涉及的中外文化的交流状况,并不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排除C。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 4.《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A. 倡导礼法并施 B. 强调君主专制 C. 主张重视人治 D. 具有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可见荀子认为法令固然重要,但法令如何施行,效果如何,都有赖君子的品德和才能,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体现荀子重视人治的思想,C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德辅刑治、礼法并用,故A不符合题意;强调君主专制和法治的是法家学派,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A. 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 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 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 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韩非子看来,君臣关系是“市(交易)”是买卖关系,并且用“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强调买卖利害关系在家庭中一样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C项“礼乐”、“法律”在题目中没有提及,材料中只是说社会关系中的买卖,没有要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D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以“市”、“算计”等解释君臣关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生活中的功利观念十分突出。 6.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 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B. 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 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D. 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羊学派根据统治者的现实需求而为其寻求文化依据”可知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解释,A选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未提及,B选项排除;公羊学派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而非法家,C选项排除。 7.宋代文献中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宋史,向敏中传》记载:北宋初年嫠妇(寡妇)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材料主要反映 A. 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B. 门阀士族世风日下 C. 士大夫思想开明 D. 社会观念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思想世俗化,故D正确。宋代理学是作为正统思想,故A错。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材料宋代时期门阀士族的影响已经不大了,故B错。开明一词通达事理,思想不守旧,宋代理学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士大夫们受其影响,士大夫思想开明这一说法不恰当,故C错。 8.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 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 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 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 宣扬“以民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等信息可知,这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方式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C选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未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D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非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皇舆全览图》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圆明园上皇家园林,都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基础,不是结果,故A项结合。《本草纲目》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这些成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所以选B。 10.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B.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C. 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 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对事物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受其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述的是绘画艺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其侧重的是文人画,需要较高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中绘画表现受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1.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认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下列绘画作品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反映的是文人画,《渔庄秋霁图》属于文人画,故B项正确。《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故A项不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故C项错误。《和合献宝图》属于木版年画,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北宋灭亡后,作者逃亡南方,仍用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意在唤起南宋读者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民族矛盾的尖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B、C两项并未表明作者使用开封方言描写城市风俗人情的用意,故BC错误。 13.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的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 14.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 15.亚里士多德认为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 具有人文精神 B. 重视科学的价值 C. 反对求取真知 D. 坚持科学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可知强调个体的作用,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个体而非重视科学,排除B项;“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亚里士多德主张求取真知,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学至上的信息,排除D项。 16.在莎士比亚盼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A. 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 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 下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说明莎士比亚、莫里哀都维护国家王权和统一。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代表人物,莫里哀是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文学反映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不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排除;C项,浪漫主义流派的表述与材料中“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的信息,相反强调的是遵从王权、国家利益,排除。 17.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由此可知 A. 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 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艺复兴的参加者和支持者”排除了劳动者,说明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文艺复兴的主导者排斥劳动者,但不代表劳动者不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B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排除。 18.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 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 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民众的语言还没有统一,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只能少数人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不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问题,故B选项错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选项说法有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19.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C. 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时间15世纪可知意大利当时的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是因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出现了以人为中心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观,所以这些消费品有人物肖像、雕像、花瓶和法冠等,故B正确;热衷艺术品的不都是资产阶级,如教皇,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题干讲的是艺术品消费,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C错误;奢侈风气并不是艺术品消费导致的,故D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即“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花瓶”“法冠”可知意大利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不仅满足了生存需求的物质消费而且出现了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主要表现为向艺术家定制或购买不同题材、不同形制的艺术品等为代表的文化消费活动。 20.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文艺复兴的兴起 B. 宗教改革的推动 C. 自然科学的勃兴 D. 启蒙运动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世纪将主教圣•尼古拉斯奉为圣诞老人体现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16世纪后,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反映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动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与16世纪后欧洲民间圣诞老人形象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这一现象与自然科学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是上帝私有的,创造财富是在帮上帝管理财产,人承担了管家或者说基金经理的角色。韦伯的观点 A. 体现了“因信称义”思想 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C. 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D.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因信称义”的理解是信仰就可以得到拯救,这与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财富的合理性无关,故错误;B选项,材料主要是依托上帝论证财富的合理性,与挑战教皇无关,故错误;C选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错误;D选项,承认财富的合法性有利于人民去积累财富,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故正确。 22.该理论“为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度的最后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英国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来陆续传播到法国和美国,对法国的启蒙思想,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其后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对近代英国、法国、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 自然权利学说 B. 社会契约学说 C. 权力分立学说 D. 人民主权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对英国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来陆续传播到法国和美国,对法国的启蒙思想”“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其后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可知,材料指的是分权学说,分权学说由英国的洛克倡导,由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实行首先在美国,因此对近代英国、法国、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分权学说,故C选项正确;自然权利经常被叫做天赋人权,就是人生而就具有平等的权利,是与社会和法律权利相对而言的。材料无法体现自然权利学说,故A选项错误;社会契约理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与材料中“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其后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不符,故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说又称“国民主权说”,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的理论,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与材料中“为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度的最后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英国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符,故D选项错误。 23.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 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B. 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C. 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D. 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家是借助美洲社会那种自然的状态来反对法国社会的不平等,故C正确;启蒙思想家是反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并非批判传统认识,排除A;启蒙思想家的主旨是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并非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阅读下表: 1601—1605 1631—1635 1651—1655 1696—1700 宗教 7% 6.3% 5.3% 2% 科学 1.8% 4.6% 7% 5.1% ——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土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上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B. 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 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 社会精英人士逐渐抛弃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土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可知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B正确;材料中得不出宗教改革是否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故A排除;此时进化论还没有出现,故C排除;“逐渐抛弃”说法较片面,故D排除。 25.有学者高度评价伽利略,认为“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是这一传统结合的典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伽利略非常注重于实验测量 B. 伽利略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 C. 伽利略兼顾实验事实与逻辑 D. 伽利略实现了众多科学突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可知,伽利略研究物理学具有使实验方法与学术思维兼备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映了伽利略研究方法试验事实与逻辑相结合的特点,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未体现伽利略众多的科学发现,排除D。 26.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 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 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 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 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认为,屈原开创《楚辞》的文学样式,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稷下学派的影响,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故答案为B项。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军阀割据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27.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不用“礼拜”一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故D项说法错误。 28.20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认为“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后来的版本只介绍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对孔子思想的评析,指出:“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这反映出清末 A. 学校教育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 B. 社会转型带来了认知的多元化 C. 废除科举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 D. 革命思想主导着教科书的编纂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只介绍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对孔子思想的评析,这说明清末对孔子的认知具有多元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观念的变革,故A项错误;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并未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 29.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B项,萌发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不符,排除;C项,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而不是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排除;D项,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三大政策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30.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1.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从材料可以看出 A. 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B.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C. 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D. 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传播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这,B正确;毛泽东并没有参与领导新文化运动,A错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1921年,C错误;毛泽东思想开始走向成熟是延安时期,D错误。 32.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建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但仍存在“乌云”,后来出现了“驱走乌云的太阳”。其“太阳”指的是( ) A. 牛顿经典力学 B. 马克思主义学说 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黑体辐射规律不遵守“牛顿力学”理论,此为“一朵乌云”;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可以推出在天空中存在着一种可以作为绝对静止参考系的物质“以太”,“以太”是否真正存在,被称为19 世纪末的另一朵乌云,而解决这两大问题的理论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故称这两种理论为“驱走乌云的太阳”。故排除ABD,选C。 33.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这次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 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 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体现了当时中国核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项中“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7年”“这次爆炸”,联系所学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分析解答。 34.如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 《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 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 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频次较高;而到了1992-2010您和2011-2015年频次较高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频次较高,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关键词的变化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但反映不了科技促进社会进步,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技期刊中的关键词,能反映科技发展,但体现不了其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5.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炎武所著日知录……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顾炎武这一思想观点的深远影响。 【答案】(1)观点:经世致用。原因:理学僵化(流于清谈);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明朝统治混乱(政治腐败);个人经历。 (2)影响:对儒家传统的“经世”(即治世)思想做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程朱陆王理学的空疏、不务实际,作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强调“博证”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影响了清朝和近代的学术学风的导向;强调“贵创”(务实革新)的思想,有利于对西学的引进和传播,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 【解析】 【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一“‘明道救世’实学’”和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原因:依据所学围绕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从思想、社会、政治以及顾炎武个人的经历等思考回答。 (2)影响:依据材料三“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和所学从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对程朱陆王理学的矫正;并依据材料三解释“博证”和“贵创”的精神以及对于清朝和近代的学术学风的导向和对西学的引进和传播等分析回答。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系列演讲中,开篇即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后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有“使人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三个突出特征”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时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奇怪,这场运动是由既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又力图用现代新的、历史的批判与探索方法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 ——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反传统的运动。 阐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愚昧迷信、反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反对旧文学,倡导西方的自然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新道德、通俗易懂的新文学。从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反对中世纪神学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在当时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所以,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批判传统权威,具有相似性。 【解析】 【详解】首先阅读问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阅读材料,根据“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可拟出论题: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反传统的运动。阐述,结合所学分别阐述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即可。新文化运动可从三提倡三反对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进行说明,文艺复兴可从提倡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印证论题。 3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1)措施:设立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立法保障,定期考核;针对生老病死不同情况采取相应保障措施。 (2)意义:缓和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解析】 【详解】(1 )措施,根据材料“宋朝社会保障机……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保障机构、政府推进、立法保障、定期考核、因事而异等方面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 (2)意义,根据材料“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经济发展、后世借鉴等方面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