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9·辽宁大连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9分)‎ ‎(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6分)‎ ‎2.[2019·包头市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 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得出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据材料“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得出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据材料“造成吏治败坏”得出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据材料“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得出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 第(2)问,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如敢抗顽,即行重处”得出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 答案:(1)原因: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9分)‎ ‎(2)作用: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顺治十六年,大学士杨光先上书礼部,指斥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制新历书违背中华古法,意在诅咒清朝“短祚”。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清廷遂宣布废除西洋新历,恢复大统历,汤氏被革职下狱,杨氏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亲政后,基于对西学的了解,他觉察到大统历存在差错,并认为当年汤案处理不公,遂传谕杨光先、南怀仁(比利时传教士)等人:“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孰者为是,即当遵行,非者更改,务须实心。”‎ 经多次天文观测比试,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杨氏被遣回原籍;康熙九年,清廷决定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同时宣召传教士讲授几何学、天文学等,令他们采用西法测绘《皇舆全览图》、制作火器。‎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推行历法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历法改革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基于对西学的了解”,得出对西学有所了解;据材料“大统历存在差错”“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得出西历更为科学精确;据材料“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得出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关;据材料“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以及所学知识——康熙亲政与鳌拜的斗争,得出康熙借改革树立权威。第(2)问,要抓住关键词“积极影响”,不要答消极影响。可以从政治、历法、思想解放、中西交流方面来思考:打击守旧势力,有利于巩固统治(政治);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历法);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思想解放);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流)。‎ 答案:(1)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关(2分);西历更为科学精确(2分。若答旧历存在较多差错,得1分);康熙借改革树立权威(或巩固皇权)(2分);康熙个人对西学有所了解(1分)。‎ ‎(2)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2分);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2分);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2分);打击守旧势力,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4.[2019·河北保定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 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 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结合所学,从国内而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从国外而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侵略,出现统治危机;根据材料“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张之洞、刘坤一等先进人士的大力推动。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具有被动性;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谕令……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改革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代性;根据材料“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改革注重新旧结合。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在破旧立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破旧: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立新:推动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等。‎ 答案:(1)因素: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关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推动。(每点2分,三点6分)‎ ‎(2)特点: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或通过制度建设,近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教育担负人才选拔的使命;注意新旧衔接等(或立新与守旧并存)。(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每点2分,三点得5分)‎ ‎5.[2019·乐山市调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陋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围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 ‎,《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有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陋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得知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根据材料“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可以得知这次改革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根据材料“制定《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婚姻法》明确规定”“倡导”等可以得知制定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相结合;根据其具体的措施可以得知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第(2)问,根据材料“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围剿毒犯”得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提供的《婚姻法》的具体规定,得知通过本次改革,社会风尚趋于良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得知本次改革也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及强化了新中国政府对社会的管控。‎ 答案:(1)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4点8分)‎ ‎(2)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任2点4分)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控。(答成加强中央集权1分)(3分)‎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 列宁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监督权是与决策权平行的一种权力,是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列宁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提高到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同等的地位,使其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原属于政府部门的工农检查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即可扩大到党内外的任何机构。应该取消党和国家机关中那许许多多“虚浮臃肿”的东西,那些“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关一律撤销”,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还要经过“特别考试”。‎ 列宁不仅注重监察机构方面的改革,列宁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文化形态的变革关系到监察机构的质量,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变革,则变革只会流于形式,甚至也会被旧的文化所侵蚀而变形。对旧的文化一定要采取积极的革命的态度,要把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变革中所体现的那种“盖世的勇敢精神”应用到对旧的文化形态的变革中去,在文化变革中争取得到更灿烂的效果。‎ ‎——姬金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中的信息“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进行概括。第(2)问,可以结合内容逐条分析其影响。‎ 答案:(1)内容:‎ ‎①突出监察委员会的地位,可以监察党内外的任何机构;‎ ‎②监察机构进行重组和精简,提高办事效率;‎ ‎③严格审查和考核监察工作人员;‎ ‎④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8分)‎ ‎(2)影响:‎ ‎①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②保证党的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③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保持社会变革的先进性;‎ ‎④为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