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学习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学习 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 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 分封制瓦解 D.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2. 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 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 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 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3. 北宋时期,京东郓州士子,即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 普通民众参政意识较强 B.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 重文传统影响政治氛围 D. 宰相权威有所下降 4. 如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 ) 记述 出处 “无产小民投顾(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先借米谷食用。至力田时最忙一两月者,谓之短工” 弘治《吴江县志》 “农无田者,为人佣耕,日长工;农月暂佣者,日佣工;田多人少者,请人助己而还之者,日伴工” 乾隆《松江县志》 A. 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 B. 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 C. 亲邻之间盛行劳动互换 D. 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 5.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魏源( ) A. 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 B. 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 C. 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 D. 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 1. 1925年,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发表通告,要求各地学联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提出政治上的根本要求,推倒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这表明( ) A. 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 B. 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 C. 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诉求 D. 民众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 2. 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B. 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 C. 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 D. 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 3. 如图反映了1952~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情况(单位:%)。导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同发展趋势的根源是( ) A.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D. 工业化上的急躁冒进 4. 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 贵族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力 B. 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 C. 法律监督是捍卫民主的武器 D. 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 5. 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 ) A. 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 B. 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 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 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自然的能力 1. 有学者指出,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它“最适宜于人的权利和对同等白由的享有”,“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A. 开启西方代议制民主先河 B. 人民主权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同 C. 追求合理配置政府的权力 D. 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利上平等 2. 如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据结果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 A.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 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日益加重 C. 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 D. 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材料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 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 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 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 材料北宋初,因茶利收入是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且茶叶成为北宋政府边疆安全的重要的战略物资,政府则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制度。北宋时期的榷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实行的方法不同。宋初,政府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虽然也是禁榷法的一种,但相对于完全由官府垄断的东南茶法来说,通商法比较宽松,“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也就是茶农和茶商只要在川境内就可以自由买卖茶叶。但这时的茶叶贸易还与茶马贸易关系不大。为了解决战马紧缺问题,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年)开始实行茶马贸易制度,四川作为北宋重要的产茶地且离市马地之近受到政府关注,于是开始禁榷川茶,以川茶易马。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进而对四川茶法进行改革。政府规定:川陕的茶叶都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严禁私下交易,全蜀实行茶叶禁榷制度。 --摘编自丁营营《北宋马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作用。 1. 材料 1917年初的情况已很清楚,尽管德国军队仍然深入敌国境内,但他们却越来越明显地处于防御状态。潜艇战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内把英国打垮,美国将参战,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将把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提高到民主政体反对专制政体的世界观斗争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局势,宣传家兼重要议员埃茨贝格看出了这样一条出路:只有用公开的媾和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因为用军事手段显然已不再能实现德国的战争目标了。在埃茨贝格的倡议下,中央党、进步人民党和多数派社会民主党在与政府以及陆军总司令部商妥之后,于1917年7月19日通过了媾和决议。 --摘编自蒋健健《德国知识分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调整战争策略的目的。 2. 材料 1889 年,施洋出生于湖北竹山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幼年时,父亲在给施洋灌输《论语》等儒家经典时,也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屈原、岳飞、文天祥、洪秀全等人的故事。辛亥革命爆发后,施洋满怀豪情,回到家乡,创办了国民学校,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中国广大人民又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恰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他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神圣”,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汹涌澎湃的学生爱国反帝潮流的鼓舞下,施洋挺身而出,投入战斗。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和铁窗生活的严峻考验,施洋成为全国各界很有声望的领袖。施洋领导了汉口人力车夫罢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汉口香烟厂工人罢工和二七罢工,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摘编自李丹《论施洋革命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施洋革命思想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洋革命思想的内涵。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等信息可以看出,奴隶制土地制度逐渐瓦解,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内容,排除A; 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说的是土地制度,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井田制的破坏。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解体。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政教性色彩日益减少,文学性日益增加,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故排除B项; 材料中也没有涉及佛道思想的信息,故排除C项;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北宋时期,士子以谤议官政而闻名。甚至有敢于冒犯宰相者,这反映出当时在重文轻武的统治理念下,文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较大,从而形成了文人议政的政治氛围。故选C项; 士子属于文人,不是普通民众,材料中是议政,不是参政。故排除A项; 材料中士子是谤议官政。并非制约君主,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项; 文人士子敢于冒犯宰相,主要是因为宰相有过错。并不是随意或肆意冒犯,因此不能得出宰相权威有所下降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北宋政治,主要考查北宋时期文人政治的特点。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文人政治的基本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4.【答案】B 【解析】表格中区分和解释了明清时期长工,短工、佣工、伴工的不同,表明这一时期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故选B项; A项的“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 表格中没有“亲邻之间“的信息,故排除C项; D项“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主要考查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叙述正确认识到农村中雇佣关系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5.【答案】A 【解析】魏源在《圣武记》中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在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下,魏源为摆脱现实困境而进行的思考,这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思考,而不是吏治,故排除B项。 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而不是军事,故排除C项。 D项“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关键信息有: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 本题考查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1925年,全国学生总会号召民众推倒军阀统治。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表明当时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需求,故C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故排除A项。 学生总会号召民众,不能得出“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的结论,故排除B项。 材料中反对的是段祺瑞军阀统治,而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相关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钢铁。联系材料中的时间“1944年“可知,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华战争陷入困境。因此日8本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故D正确。 ABC三项均不是当时日本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1952~1978年中国工业化率远高于城市化率,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会保持相同的进度。而中国的工业化率却高于城市化率,主要是因为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抑制城市化发展,故B正确。 城市化伴随工业化,A项理由不充分,排除。 C项表述绝对。故排除。 虽然在1952~1978年有些时期存在工业化激进的问题,但不表明其他时期也是如此D项表述绝对,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不允许演说家的演讲,公民集会破坏法律,这表明雅典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故D项正确。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材料未反映法律程序的信息,故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允许公民行为破坏法律,而不是法律监督,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雅典不允许演说家的演讲,公民集会破坏法律是对公民政治运行的严格规范。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可知,达。芬奇等艺术家主张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这表明这些艺术家致力于揭示自然界本身的魅力,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均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和“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民众一方面认为政府应享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反对政府过度集权,说明应合理配置政府的权力,故C正确; A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故排除; 材料中只是民众的一种追求,一种看法,并不能体现人民主权原则获得广泛认同,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权力问题,不是公民权利和地位问题,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和“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美国代议制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差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小了,同时,“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这些改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轻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这有利于改善当时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排除B项; “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依据也不足,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历史因素:小农经济发展;宗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人世思想相悖,违背儒家伦理;中国较早形成了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世俗政权高于神权;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担心受到宗教神学的冲击;孔子等思想家个人喜好的影响。 【小题2】社会背景: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极端倾向;早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小题3】共同作用:打击宗教神学;强化世俗王权;重视人性尊严;关注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经济基础、统治者、主流思想方面等方面分析概括;(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近代西方思想和阶级角度分析;(3)本小问,依据两则材料,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认识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中的四个视角任意选择一个,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选择“第四,外部冲击视角”,可从列强侵略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论述。也可选择其他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论述,最后对视角进行升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视角: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论述: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人加速变化时期。其一,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一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凋敝。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在材料中四个视角任意选择一个,结合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原因展开论述,作答,注意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变动表现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背景:中原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川茶禁榷制度比其他地区宽松;边境形势严峻,解决战马紧张问题。 【小题2】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确保了官营茶马贸易繁荣;为茶马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推动了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进步。 【解析】第(1)问,考查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背景,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宋初,政府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虽然也是禁榷法的--种,但相对于完全由官府垄断的东南茶法来说。通商法比较宽松““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 第(2)问,考查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作用,学生可结合材料背景与措施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北宋四川茶法改革,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6.【答案】(1)第一小问关于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只有用公开的媾和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可得出这一时期德国的战略由之前的“军事手段“到“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第二小问关于历史背景,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前两句话可以得出。 (2)关于目的,可根据第(1)问的背景并结合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军事手段到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背景: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即将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出现退战迹象;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资源枯竭。 (2)目的:缓解两线作战压力;维护既得军事成果;遏制逐渐高涨的反战革命运动;稳定国内局势。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结合一战时期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和背景以及德国调整战争策略的目的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一战中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因素: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深刻影响;十月革命先进文化的滋润。 【小题2】内涵:勇敢坚毅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追求救国真理的精神;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英勇献身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施洋。(1)主要考查施洋革命思想产生的原因,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施洋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2)主要考查施洋革命思想的内涵,结合结合施洋革命思想内容和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结合施洋革命思想的背景和内容、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