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7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
第7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宋元时期的经济 (1)宋元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2)宋元手工业的进步;(3)宋元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考点 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① 土地兼并 ,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的② 高转筒车 。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③ 南方 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二、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制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④ 棉布 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教材补遗 我国纺织原料的演变顺序 我国纺织原料的演变顺序是麻—丝—棉。棉布能很快取代丝织品的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丝织品较为贵重,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广大民众的衣料往往是麻布,辛苦劳作的妇女多衣衫 褴褛。而棉布物美价廉,柔软、舒适、温暖,且比丝织品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民使用。同时也由于元朝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棉布得以推广。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三、商业的繁荣 1.繁荣状况 (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⑤ 交子 ”。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市”的进步 (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 草市 ”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归纳总结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督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误区警示 “夜市”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不是北宋开始出现的,到北宋时期,“夜市”已经十分发达繁荣,“通晓不绝”。 漫画解史 “交子” “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1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①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史料2 ②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史料解释 (1)史料1选自文人的论述,①体现了长江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史料2以表格形式反映了南方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长。政治是经济的反映,这说明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由②可知表格的主要内容。 ◆史料运用 (1)史料1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宋代赋税主要来源。经济重心南移。 (2)史料2中,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示 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逐渐上升并超越北方。 (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提示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史论归纳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及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发。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2.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点二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1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②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2 (宋朝)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解释 (1)史料1出自宋代文学作品,①②说明在当时,“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2)史料2摘编自史学著作,其从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和人口的增长等方面分析了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史料运用 (1)据史料1,分析相比于唐朝,北宋商业取得了哪些发展。 提示 北宋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唐代的时空限制,更加繁荣。 (2)据史料2,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提示 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史论归纳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 (2)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4)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对外贸易税收。 2.原因 (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素养 (1)通过对该部分的学习,了解、学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增强时空观念。 (2)从宋元时期中国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体会民族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3)运用史料实证的能力,查找汉唐到宋元时期城市布局的历史资料,了解、学习从汉唐到宋元时期城市布局的变化。 1.(2020广东茂名高三联考)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加深,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1.答案 A 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和养地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故C、D两项错误。 2.(2019陕西咸阳模拟)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是( )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 2.答案 A 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土地政策。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使农村部分人口流入城市的工商业领域,故选A项。 3.(2018课标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3.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采取新制盐技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面说 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 记知识结构 背史论术语 (1)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加剧了土地兼并,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2)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重农抑商有所松弛,“市”突破了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一、选择题 1. (2019辽宁沈阳郊联体模拟)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 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1.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租佃关系的发展。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排除;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排除;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豪族生产,受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故C项正确;材料中宋朝以后的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其身份和地位并未有所改善,故D项排除。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逐渐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2.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宋代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日常生活用品所占的种类增加,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D项正确。 3.(2018北京文综)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因此①③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④。本题选B项。 4.(2020河南高三阶段性考试)宋朝政府设立包括盐井监、楼店务、酒务等机构和榷货务、交子务、市易务等具有金融功能的机构。这说明宋代(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经济职能增强 C.海外贸易日益频繁 D.国内长途贸易发达 4.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宋朝时期一些主要经济机构的设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了加强,故选B项。 5.(2019河南安阳调研)南宋学者袁毂感叹道,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5.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流动。由材料中“农”转为“工”,“商”流为“隶”,“贫”变为“富”,“贵”变为“贱”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改变,C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6.(2019江苏单科)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6.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同时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当涂县黄池镇商业发达,商人聚集,州县官所需之物都能够从该镇购买。据此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税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7.(2019新疆乌鲁木齐诊断)据南宋高斯得撰《宁国府劝农文》描述:“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 B.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C.经济中心地位稳定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7.答案 A 材料中“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深耕熟犁”等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C、D两项错误。 8.(2019湖南怀化一模)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8.答案 A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同样的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 9.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9.答案 A 据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未涉及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汴京、杭州等城市中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商业市镇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区性商业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0.(2019新疆喀什适测)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10.答案 B 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故B项正确。土地商品化和私 有化扩大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排除D项。 1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北宋末年庄绰的《鸡肋编》中记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11.答案 B 材料表明,北宋末年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以种植柑橘桑麻等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依靠商贩供给,因严寒粮食不能运输以至饿死了许多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 12.(2019广东深圳调研)据史料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客观上有利于( )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12.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丝绸之路的复兴。材料强调的是元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驿路畅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材料不涉及行省制度、民族的平等交流以及西欧城市的兴起等信息,所以本题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广东高三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政府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土地兼并基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 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促进了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在租佃契约关系下,佃户尽管有沉重的地租负担,但基本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佃户人身自由有了基本保障,其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主动性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大土地所有制逐渐扩大,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激化了社会矛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时期租佃制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6分) 13.答案 (1)原因: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 (2)进步性:使佃户获得更多权利;利于调动佃户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局限性:造成佃户地租负担沉重;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14.(2019山西阳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认为,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14.答案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宋代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输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观点三: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 观点四: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6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