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宋意婷 审题人:孙诗苑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实行血缘政治 B.王权高度集中 C.国家统一安定 D.违背历史潮流 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而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这说明 A.道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道政治要求不同 D.道家主张天人和谐 4.“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6.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7、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8.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D.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9.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C.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10.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11.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3.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 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 B. 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 C. 清政府认可东南互保运动 D. 义和团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14.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省份是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如1911年11月5日,在张誊等人推动下,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就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这反映了 A.暴力革命受到极力排斥 B.封建统治基础已瓦解 C.革命派的力量不断壮大 D.革命形势的发展迅速 15、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16.表2 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 表2 时间 地点 企业 原因 1868 上海 耶松船厂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 1883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 1912 汉口 俄商砖茶厂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 1915 上海、长沙 码头、日资企业 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6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 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工人阶级逐渐成熟 B. 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C. 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D. 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17.“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还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了两广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 B.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C.国民党得到了英美国家支持 D.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契机 18.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19.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20.苏格拉底在狱中说道,“死是他生存的目标。别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真正从事哲学的人所研究的没有别的,就是死而已。”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捍卫思想的自由 C.认识你自己 D.人是万物的尺度 21.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 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22.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提到:专制制度压制人的自由, 杜绝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途径。但是,他又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不应该依靠人民,而是要祈祷出现一位开明的君主。这说明伏尔泰 A.认可当时英国式的代议制政体 B.反对建立人民主权的理性王国 C.契合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宣扬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理念 23.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2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 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 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25.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推知德国 A.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 政治现代化任重道远 C. 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 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二、简答题(4道大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由官学和私学交替兴盛、相辅相成的。后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由于法律被视为众多维护君主专制工具中的一种,司法始终从属于行政。在学习者心目中,学以致用比探求真理更为重要,他们所追求的是对已有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为日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法者的这种功利追求制约了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成就。在官学中,法律教育始终是传统的阐述式教育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当朝律令进行讲读和解释,阐发案例,然后学生自己诵读、记忆,理解、意会。 ——摘编自吴秋红《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征》 材料二 受英国法律教育风格的影响,最初的美国法律教育是开业律师的一项增收的副业,因此美国最早的法律教育有很突出的非官方性。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院校式的法律教育成型。随着美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府领行的法律越来越多,专门研修法律就显得比较重要,长时间的学位制教育迅速发展。法律院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单靠政府资助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函授、夜校性质的。据统计,美国登记在册的法律专科院校有百七十余,每年的在校学生有四至五万人。法学院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编著的讲义教学,教师之间互不监督,平时没有什么往来,只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质量负责。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法律技能的训练,着重善于处理法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契约、民事侵权行为,不动产和人身所有权、托管权、商务法、破产法、公司法、税法、行业规则、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犯罪学、国际法等。 ——摘编自舒扬《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与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相比,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美国近代法律教育有哪些新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如下表所示 时期 口号 1840’s 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s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s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s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s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s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s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宋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纵观刘宋诸帝,自武帝以来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迎请礼遇著名 僧尼、建寺造像、设立法会、延僧讲经、救令皇室子弟师友于僧尼、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等。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尤其是王朝建立者及以非正常方式获得皇位者,多借助佛教方面之预言、祥瑞及截言来为其政权作神圣性及合法性之论证,以此扬己之德、稳固政治。然而,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佛寺塔像之兴造、淘汰无行僧尼、设立僧官及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等,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使佛教之发展得到了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从而避免了其在北方因过度伪滥而遭遇法难的命运。 ——摘编自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刘宋王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宋王朝佛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参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B C B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D A A A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C D B 二、简答题 26.(1)特点:官学与私学的结合;与政治结合紧密;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目标功 利性;教学方式单一。( 4分)原因:君主专制制度(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影响。(1点2分) (2)表现:办学主体更加多元(授课方式多样);规模化办学(学校规模大,数量多);教学独立性强;课程内容丰富(4分) 影响:有利于推动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推动了美国法制建设;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主制度;为其他国家法律教育起到示范作用。(4分) 27.(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2分);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2点4分)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2分)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 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2分)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4分) 28.(10分)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论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结论: 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论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结论: 所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近代史进程。 (评分说明:论题2分,史实6分,论证过程包括逻辑和结构给1分,结论1分) 29、(1)基本态度:扶持并利用佛教;以佛教不侵犯王朝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背景:佛教兴盛;王朝更迭频繁;等等。(6分) (2)积极影响:促进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与崇佛邦国的往来和交流;对佛教进行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良性发展。(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