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 ‎2.古代中国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吉”“正”“尚”“王”字锁。这说明古代中国 ( )‎ A.商品设计理念先进 B.官营手工业技术发达 C.礼乐文明制度下移 D.社会秩序等级化明显 ‎3.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 )‎ A.防止地方离心力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控制农业生产区 ‎4.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5.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C.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6‎ ‎.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 )‎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7.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 A.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8.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 ‎ 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这种做法 ( )‎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9.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 )‎ 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 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 ‎10.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11.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 )‎ 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12‎ ‎.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3.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4.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5.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16.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 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17.“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 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18.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19.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2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 )‎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21.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 )‎ A.(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23.“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垂二十年而书成……其书衣被沾溉于后世,至今不能废。”此处的“书”当指 ( )‎ A.《太史公记》 B.《史通》 C.《资治通鉴》 D.《文史通义》‎ ‎24‎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疆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10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 请回答: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了平抑物价,桑弘羊建议“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日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这就是说,在京师设立平抑物价的机构,它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和车辆等器物,都由大农供应。由大农所属诸官把全国各地输纳的货物集中起来,作为资金,物价上涨时卖出,物价下跌时买入,使富商大贾无法牟取暴利,以稳定物价……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朝廷仓库储存的粟帛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平抑物价的指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桑弘羊所采取措施的影响。(9分)‎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D C C A B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D C B A D A B B ‎21‎ ‎22‎ ‎23‎ ‎24‎ D A C B 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之名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10分)‎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9分)‎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6分)‎ ‎26.【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4分)‎ 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8分)‎ 示例二:观点:我选取观点二。‎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27. ‎ ‎【答案】(1)国家设立管理市场的大农官;设立政府机构参与市场交易;以贵卖贱买来稳定市场物价。(6分)‎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利于私人工商业的发展。(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