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拔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礼乐典制 D. 以民为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由此可知是体现了“君”对“民”的爱护,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A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属于墨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 A. 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 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 C. 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 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家思想的特点,墨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故A项正确;道家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法家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墨家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注重“孝文化”的推行,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在司法审判中有明显的体现,C项正确;A项“普遍”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也没有说道德提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以孝治天下”,是巩固皇权的措施之一但与皇权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时,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考查中外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4. 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 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 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 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六礼”“七教”“八政”的礼仪,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道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从“六礼”“七教”“八政”大量系统性礼仪规定和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故B项正确;题干所说礼仪,无法体现皇室贵族礼仪,故C项错误;汉代《礼记》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与周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本质上有一定继承性,故D项说法错误。 点睛:此题考查汉代礼制的发展。汉代礼制继承了周代的礼制,并且进一步发展细化,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等社会上层的礼仪,在汉代得到规范化、普及化、世俗化,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5.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C 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6. 据统计,魏晋时期偏安南方的东吴、东晋、南朝等政权大部分官员皆是北方人。而到宋代,整个浙江,共有24人担任宰相,北宋时期有4人,南宋时期多达20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形势的需要 B. 科举制度的影响 C. 文化繁荣的结果 D. 经济重心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参政人数的上升,D项正确。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没有真正揭示出原因,排除。B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和完善的,与材料宋代的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材料现象与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C。 7.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A正确;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C 错误;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D错误。 8.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 9.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可知,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信息强调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而是强调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排除B。“读书人”、“能工巧匠、名医名卜”不属于市民阶层,排除C。 10.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A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并非加强了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控制市井之人就不喜看“理治之书”;D项是在宋明之际开始。 考点:古代的文学 点评: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文学作品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贴近市民的生活。此外各个朝代的文学的体裁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11.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1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 13.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 日败俄胜 B. 日俄俱败 C. 日胜俄败 D. 日俄休战 【答案】C 14.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A. 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B.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C. 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D. 鼓吹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批驳了“中体西用”论,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答案选C。ABD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15.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 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 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 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 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判;D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难以做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因此AC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 16.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发动广大的民众参与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题干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反映民众的反日情绪或者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排除A B.1913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无从得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17.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的主张,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18.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说明毛泽东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A项说法错误,B项“全面照搬”错误, C项“完全吸收”说法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19.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从“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并结合所学知识,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C正确;原子弹、氢弹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A、B;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中国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已经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排除D。 20. 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A. 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 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 C. 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 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8年……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跃进运动开展,材料反映了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教育方面,也不能体现当时中国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于1966年,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21.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 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 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C. 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分析能力。由材料““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文化大革命 22.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 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完全一致 C. 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读上表可得知,我国高等教育不是在短期内实现了普及目标,所以A错误;录取率与经济的关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性都无法体现,所以BC错误。我国高考录取率由4.8%提升到72.3%,可以说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转化,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 23. 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将新文化的创造寄托与落实到了对人的伟大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力量、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世俗欲求的大力倡导上。这实际上是提倡 A. 极端的个人主义 B. 以人为中心理念 C. 反对王权和神权 D. 主权在民的主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人的伟大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力量、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世俗欲求的大力倡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不等于极端的个人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反对王权和神权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主权在民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B。 24.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卢梭思想主张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只是服从的问题”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人民主权,官吏权力受人民监督”,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明显错误。C项“暴力手段”,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25.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思维着的悟性”是指理性,“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体现反对迷信和封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理性主义,为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与材料信息“思维着的悟性”“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不符,排除A。宗教改革运动与材料信息“思维着的悟性”“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而是强调启蒙运动,排除D。 点睛:本题以启蒙运动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词“思维着的悟性”“特权”“人权”等,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6. 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欧·亨利所处的时代(1862--1910年)和创作风格“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判断,欧·亨利应该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与艺术·文学成就·现实主义 27.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蒸汽动力的应用 C. 石油工业的发达 D. 电器的广泛使用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英国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8世纪末”,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应用,B正确。圈地运动发生于14、15世纪,排除A;C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排除。 28. 《绘画与科学》中说:“19世纪后半期,随着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以及光学和色彩学关系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绘画崭新的面孔。”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 大卫——《马拉之死》 B. 梵高——《向日葵》 C.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D. 毕加索——《格尔尼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以及光学和色彩学关系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绘画崭新的面孔”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流派属于印象画派,《马拉之死》属于新古典主义,《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格尔尼卡》属于抽象主义,故选B。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与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画派 29.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这一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失望 B. 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一战后西方人心灵迷惘、痛苦 D.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蓬勃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文学偏重于抒发主观感受,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矛盾日益尖锐,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排除B。一战后西方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亚非拉国家的革命文学,具有反殖民的色彩,排除D。 30.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下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创立 B. 形成幻景和现实交织的画面 C. 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D. 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的内容不难判断:表现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是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典型特征,这与材料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相符合,所以C项说法错误,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故答案选C。 考点: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爽。”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黄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伙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赞《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局,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与李赞的观点。 【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用。 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可概括孔子的主张。根据材料二“皆绝其道”、“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关于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的不同结局及原因,关于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用方面作答;关于董仲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三“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可知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根据材料四“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什么态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该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 产生原因: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理性主义; 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可知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关于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思考。 (2)根据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等信息,可从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方面思考其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可知反对神权统治,主张理性主义;根据材料三“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等信息可从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方面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答案】(1)三个阶段①学术觉悟;②政治觉悟;③伦理觉悟。 历史条件: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②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原因: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概括得出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的觉悟、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三个阶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结合材料一的理解及近代中国相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等方面概括归纳近代中国人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即可。 (2)根据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的理解,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