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 命题学校:闽侯一中命题教师: 审核:高二历史备课组 考试日期:7月9日完卷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 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 有利于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可知,秦国国君的继承并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期经济发展落后,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才逐渐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秦国王位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原则,但是并未体现导致王位争夺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兄终弟及、以孙立等虽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C项错误。故选D。 2.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从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当时 A.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B. 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 国家推行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解读是 A. 总体趋势是图画到线条 B.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 反映了文化政策变迁 D.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竹钉、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演变过程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这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丁”的变化是从象形到会意,不是从图画到线条,故A项错误;甲骨文和金文不是书法艺术,且材料也未体现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文化政策的变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4.西汉初期,陆贾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其天人学说中;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发展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学说 C.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陆贾把阴阳家,贾谊把道家,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思想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儒学主要是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5.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中央辖郡王国辖郡中央辖人口王国辖人口 A.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B. 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C. 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 D. 地方官制调整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表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地方的官制问题和社会的秩序情况,故D项错误。故选A。 6.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A. 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 皇子争权现象频繁 C. 官僚政治体系庞杂 D. 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立即增加太子兵力”、“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等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都在加强太子的兵力,以亲缘关系来维系和加强政治上的皇权统治,表明皇权诉诸亲缘维系,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南北朝时期太子卫兵、舍人众多,没有体现太子掌控朝廷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子争权现象,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必须受制于皇帝及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官吏职务不得世袭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此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 7.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A.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由唐初以备顾问到玄宗时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其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故选A。 8.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 反思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B. 注重知识系统忽视生活实践 C. 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D. 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宋代儒学以此来反思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关于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并未涉及注重知识系统忽视生活实践,故B项错误;材料是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态度,未提到和先秦儒家经典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是批判汉唐儒学,未体现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故D项错误。故选A。 9.南宋的数学著作《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意如下: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由此可见南宋 A. 海外市场的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B. 数学等传统科技发达 C.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 D. 政府鼓励民间发展外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类似于近代以后的股份制,可见南宋时期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故A项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传统科技发达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府对发展外贸的态度,故D项排除。故选C。 10.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 A. 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B. 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C. 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 D. 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史官秉笔直书在汉唐被“奉为佳谈”,而明清时期却“当作笑谈”,是因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史学精神的传承沦为皇权附属,反映了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故D项正确;科举制始于隋唐时期,汉唐时史官奉秉笔直书为“佳谈”,故科举制不是导致史官缺乏独立精神的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思想活跃,有利于求真求实、彰显人性独立的史学精神的传承,故B项错误;史学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故选D。 11.明朝时期,徽商崛起。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这些现象反映了 A. 明太祖的家乡人拥有更多特权 B. 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 C. 国家政策对商品经济干预明显 D. 徽商的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可知,徽商崛起后参与和从事许多的非正当行业,这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加剧了商业乱象,故B项正确;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徽商是指徽州(府)籍商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经济政策对商品经济的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说徽商从事许多非正当行业,未体现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D项错误。故选B。 12.在古代雅典,戏剧家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C.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等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材料“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信息可知,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这些措施都是强化城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13.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如下:“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A. 反映了古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 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D.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可以看出,该法律的出现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材料说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继承了罗马习惯法的一些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中的“开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14.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逐渐流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古典文化走向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间是在14—16世纪,C选项排除。此时西欧的天主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D选项排除。 15.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这一记载说明 A. 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 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 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D. 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国王为鼓励哥伦布的探险活动,为其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这给了航海家以极大的动力,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得益于王权的支持,故C项正确;最早开展航海探险的是葡萄牙,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国王支持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并未体现西班牙重视航海人才,故B项错误;材料是西班牙国王支持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并未体现竞争机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 16.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1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C. 两者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D. 后者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但此运动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故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项错误;两者都是反对天主教教会的神权统治,都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材料未体现谁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B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其目标都共同指向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 18.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 19.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 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B. 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C. 实行联邦制的必要性 D. 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美国制宪进程中,北方资产阶级反对奴隶制度但却支持“引渡逃奴”,同时在国家权力分配上有分歧的人一致要求统一发行纸币和强调“契约义务”,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制宪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A项只表明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没有从整体上分析材料,排除A;材料是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不是表明实行联邦制的必要性,故C项排除;有关黑人奴隶的问题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且无法充分得出对黑人奴隶制度的的态度和共识,故D项排除。故选B。 20.“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C.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工人,能够由于工业的进步而联合起来,等到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了,从而无产阶级成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是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的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工人阶级走向联合,不是批判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故D项错误。故选B。 2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 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故选A。 22.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A. 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 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C. 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 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可知,美国贫富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不一定会引发社会危机,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时人普遍愿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悬殊严重,无法体现经济衰退,排除D项。故选B。 23.(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B. 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 C. 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D. 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 等信息,可以看出基层公社代表人民拥有社会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表明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选举代表,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A项错误;B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法国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选项排除。故选C。 24.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等思想,达尔文主义把进化论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成为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者侵略扩张的借口,也成为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者变革图强的思想武器,故D正确;根据“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可知,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赞同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排除A;B表述错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宗教信仰仍然存在,排除B;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C时间错误,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道试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官服中,开始出现一种圆领式结构的官服——圆领袍。这种窄袖、合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圆领袍的故乡很可能源自于西亚。我国已发现的这种圆领袍形象大约出现在东晋早期,地点在新疆的楼兰。……相比中国传统的交领式衣装和右衽式礼服,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西北地区迅速东传,成为北方地区带有明显异域风尚的重要服饰品种。后来,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相较赵武灵王第一次引入胡服改革中发生的激烈斗争,这次引入胡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显争论的记载出现。 ——摘编自赵连赏《浅谈历史上两次异域服饰引入对中国古代官服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朝廷礼服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圆领袍普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英国服饰是一种身份,不同阶层的服饰,质地和色彩迥然有别。17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军事订货、济贫、殖民等需要,成衣需求量大增,传统的量体裁衣制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开始出现专门的服饰承包商,他们向布料商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工作分发给手工工场,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批量生产出廉价服饰。这种质地优良、色彩丰富、廉价实用的服饰深受大众欢迎。 成衣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服饰业在18世纪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在18世纪的精英眼里,没有一个劳动群体比佣人在服饰上更奢侈。当时的小册子、戏剧、讽刺画经常将仆人的服饰作为攻击对象。总体上来看,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色彩也更加多样而艳丽,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成衣业崛起的主要特点以及当时服饰消费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答案】(1)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圆领袍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北方民族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隋唐统治者提倡;儒家文化的包容性。 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成为古代服饰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标识;有利于健全封建国家的服饰礼仪;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得);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方便民众的生活;有利于健全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封建官服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促进了思想解放。 (2)特点:受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近代手工工场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成衣消费大众化(满足各阶层多样化消费需求);物美价廉,时尚多样。 社会变迁: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服饰体现等级身份的功能弱化);英国从农耕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型;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不断革新;中间阶层壮大并成为消费主力;机器生产兴起;人们追求时尚,审美趣味变化。 【解析】 【详解】(1)原因一问,材料“这种窄袖、舍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圆领袍的故乡很可能源自于西亚”可知,圆领袍普及是因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可知圆领袍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可知杨坚和李渊同为北周重臣,同时隋唐统治者极力提倡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儒家思想自身的包容性回答即可。影响一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圆领袍相比汉代以来的传统服饰相比不仅保暖而且便于活动,增强了衣服的实用性也方便了民众的生活;圆领袍是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传入到中原后成为中原地区人民的服饰,这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是中原服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志;中原服饰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军队、海员以及海外殖民定居者、海外殖民地奴隶等服装的订货需求大增”可知受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承包商接受订单,购买布料,依靠手工工场生产”可知近代手工工场批量生产;“手工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则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可知生产成本低;“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可知服饰样式多样化,满足各阶层多样化消费需求等角度结合材料回答。 (3)根据材料“传统的量体裁衣的行会男成衣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依靠手工工场生产”等信息可知英国这时期逐渐从英国从农耕社会向商品社会转型,城乡经济得到了发展,服饰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棉纺织业不断革新;随着服饰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机器生产兴起;“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可知服饰阶级属性趋于弱化,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颜色也变得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可知这时期人们追求时尚,审美趣味剧烈变化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摘自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GDP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 阅读分析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一个历史问题,并结合19世纪中期前的中外历史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条理) 【答案】示例(一)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阐述:基于海洋文明发展的近代欧洲,商业发展繁荣,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深入发展,工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市场、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得到有效整合,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英国发展尤其迅速。而基于大河文明发展的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已明显落后于西方,调整经济结构之路任重道远。 总之,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示例(二)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阐述: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究其原因,14、15世纪,随着欧洲手工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世纪,荷兰依托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商业资本,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18世纪,经过14、15世纪圈地运动和早期殖民扩张,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率先开始近代化,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迅速影响外围国家。而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明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开始社会转型。 总之,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三)历史问题:改革创新是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封闭收缩可以作为此历史问题的正、反论据) 历史问题写:经济政策影响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工业革命)影响中西历史发展轨迹等也同样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体现了730-1850年之间的欧亚人均GDP对比图,图中中国大约1000左右下降,而其他欧洲国家从13-14世纪开始人均GDP不断上升。从材料中考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角度,可以选择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论述时结合当时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比对分析解读;也可以选择改革创新是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角度分析回答。答题时结合中外历史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汉代开始,祭祀先贤就被官员和士大夫们看作是教化黎民的大事。在宋代的州县先贤祭祀中,出生于此地、仕宦于此地、寓居于此地的先贤是混同在一起的。1543年,明朝廷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凡推举乡贤,其程序为先由当地乡约、保正公举呈文,经学校生员讨论、商议,对推举之人才德没有疑问,方由生员作呈文,详述此人行实,申报本县核实,然后上报提学。学官再考其行实,予以认可。能否列入乡贤,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就需要官员及其家族在本地的长期经营,或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乡贤祠成为地方一些并非声名卓著的官员,死后享受地方祭祀的重要场所,其家族因之成为一地望族。 ——魏峰《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从先贤祭祀看宋明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乡贤”祭祀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贤”祭祀制度较前代严格的历史作用。 【答案】(1)明确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区分开来;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强调乡贤的本地人属性;更突出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明清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进一步促进尚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吏治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民间的移风易俗。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可以看出已经区分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再根据材料中的推举乡贤的程序,可以看出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根据材料“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本身强调了乡贤的本地人属性;再根据材料要求乡贤要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这体现了其教化的功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用可以从对当前和后世的角度思考,从对政治、对思想文化、对社会风俗、对后世文化传承等角度回答即可。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桑哥,畏兀儿人,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在职期间,西藏阿里地区的驿站做出了改革措施,打压了驿站出现的一切不良现象。原先支应藏北驿站的人户都是从卫地的几个万户府中征调的,支差的人畜物资都是从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地调配,驿站的人力物力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加以条件艰苦、站户逃亡,驿站交通常常受阻。桑哥把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保障驿站畅通。驿站所在之地奇寒难忍,蒙藏来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乌拉供应,需得自己照料。于是“按照众人的请求,大臣桑哥命令军队留驻藏北,拔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桑哥规定每个人员的任务,尽量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用。一定程度上打压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桑哥规定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乌斯藏地方各个万户,以达果为单位,将马匹、驮畜、乳畜、肉羊、供给驿站的青稞、帐篷、马鞍、坐垫等物品统统交由蒙古人掌管。 ——摘编自肖婧《浅析元朝宰相桑哥之驿站改革》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桑哥驿站制度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桑哥驿站制度改革的历史意文。 【答案】(1)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从军队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明确职责和义务;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 (2)保障了驿站的畅通,促进了蒙藏之间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缓解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桑哥把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哥命令军队留驻藏北,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并且明确了每个人员的任务,尽量做到各司其职”、“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即可归纳措施是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从军队专门拨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明确职责和义务;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 (2)影响:根据材料“保障了驿站的畅通”、“驿站所在之地奇寒难忍,蒙藏来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供应”、“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可归纳出影响是保障了驿站的畅通,促进了蒙藏之间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缓解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