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2.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迁移能力,解题时紧扣“孔子思想精华内容”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①体现了孔子“仁”“德”思想,②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别人,体现了孔子的处事原则,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部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因此均符合题意,而④体现了孔子提倡维护等级的思想,即克己复礼的思想,属于糟粕,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3.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 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 【答案】B 【解析】孔子站在贵族阶层角度提出仁的学说,但是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因此阶级的差别是造成思想差异的根源,故答案为C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排除A项;B项不是根源,排除;二人均是针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状况提出各自的主张,谈论的问题相同,排除D项。 点睛:本小题属于对比型试题,二者的不同点有许多,要注意题干所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4.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到极大发展,处于独尊地位,当时不可能学习法家经典,故①是不可能遇到的状况,排除;②③④是汉代可能遇到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②③④。 【点睛】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5.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D项正确; 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A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的作用解答即可。 6.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7. “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理学学派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正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被称为“阳明心学”。其中,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反对了理学的“知先行后”主张,即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材料“只说不做”,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8.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向近代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尊者、长者、贵者凭借理来批评卑、幼、贱者,这是顺应理的,反之,则是与理悖逆的,人如果因为礼而死的话,谁会可怜你?材料揭示了理学对人的压抑,不管是否有理由,凭借理的都是正确的,故①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刑罚的严苛,故②错误;这些对理学批判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的扩大,是市民阶层的要求,故③正确;思想家对理的批判可以看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预示着中国文化将向近代转型,故④正确;故选C.①③④。 9. 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题中主要体现了古代“国士”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并非仅仅为了“救民”、还有“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故A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道德,没有涉及“批判重利轻义”“固守儒学传统”信息,排除B、C;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正确。 10.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故D正确,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故“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错误,排除C。 11.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 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 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 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 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名师点睛】明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使儒学的忠孝思想在明朝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其统治也江河日下,但在儒学的哺育下,许多知识分子把儒学倡导的忠、孝当成毕生奋斗目标,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忠臣,加强了皇权。 12.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答案】B 【解析】“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思想以及智者学派的异同,解题时注意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所有选项都要突出这一句话,都则被视为无关选项,排除。 13.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不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A项错误,排除;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宗教神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错误,排除;根据“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知,文艺复兴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C项正确;D项表述“摆脱了”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即可。 14.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赎罪券和《圣经》 B.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赎罪券和《圣经》都属于外在的束缚,而后一个“枷锁”强调的是内心的束缚,故A错误;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都对人性、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与材料“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相符,故B正确;根据材料“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人文主义解放了人性,反对了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与“枷锁”不符,故C、D错误。 15.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答案】B 【解析】“‘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16.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 教派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世俗封建主与教会间的争权斗争 C. 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的反封建斗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教改革不是教派内部的派系斗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不是封建主与教会间的争权斗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一个结论——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17.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伏尔泰逝世于1778年,这是法国大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处于封建统治时期,但题干史料“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可以看出不是对旧的传统的肯定,而是对新的制度或者思想(理性主义)的赞美;故排除C和D,选A。 18. 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续文艺复兴,而是发展和提高了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运动 B. 文艺复兴是意大利的,启蒙运动是法国的 C.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深了人文精神 D. 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具有广泛性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使人文主义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拓展了人文精神,所以C项正确;两者虽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但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排除A项;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后来转移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主要集中于英法国家,排除B项;D项中的“更具有广泛性”在题干中无法体现。 19.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 人民主权说 B. 三权分立说 C. 天赋人权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和“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反映了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的思想,故D正确;人民主权主张国家主权归全体人民所有,政府应由人民产生并服从人民意志。三权分立指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天赋人权指人的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和“是在服从自己本人”,联系社会契约的含义即可。 20. 康德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智慧的大门,是因为他 A. 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 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 C. 推动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 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 【答案】B .....................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每题20分) 21.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材料三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儒、法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 (2)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史上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的儒、法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孔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兼爱”、“非攻”。 (2)出现“百家争鸣”。 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阶级上:“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任意三条即可)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孔子的思想核心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回答孟子和墨子有关“和谐社会”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回答为什么春秋战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原因可从土地制度的变迁、分封制的瓦解和新阶层的出现等方面回答。 (3)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儒、法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可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面回答;法家思想的影响结合主张变革对促进历代改革图治、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思考。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答案】(1)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社会决定作用。 (2)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 (3)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定神肯定了人,反映了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4)核心思想: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是理性主义思想。 批判对象: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 政治追求:启蒙运动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1)注意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问题,“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联系所学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总结出答案。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古希腊状况,可分为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方面。 (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根据文艺复兴对思想解放和反封建的意义回答。 (4)注意回答问题的提示语“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与文艺复兴分别比较回答。“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