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8/1d86d371bdffbe6cd03ea3b448566a2d/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8/1d86d371bdffbe6cd03ea3b448566a2d/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8/1d86d371bdffbe6cd03ea3b448566a2d/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醴陵二中2017年下期高二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计50分。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 B.小农经济的困顿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 C.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D.小农经济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2.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3.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4.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 A.瓷器质量的骤降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技术创新的停滞 D.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5.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6.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背景相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世代友好交往 D.殖民扩张的结果 7.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比例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总人口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A.圈地运动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自由贸易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8.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9.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10.据统计,1872-1894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是53家,资本共4697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9.6%,而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高达463家,资本达90801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4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1.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2.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1984年5月18日,青岛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批准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这一企业的出现表明 A.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 D.改革开放从此开始 14.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 D.辛亥革命的影响 15.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D.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6.以下是1895—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 新增民族工业资本(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470多 13000 75 1625 其中,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条件是 A.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17.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西方对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18.图1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表,数据表明 A.新政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B.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C.新政对美国的经济作用不大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9.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把政府提供的福利看作为自己的“福利权”,分不清楚“权利”和他人“给予的权益”。这种观念 A.增加了社会问题发生率 B.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降低了社会消费总水平 20.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颁布《土地法令》 C.实行粮食税 D.采取义务劳动制 21.“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 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 22.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战后重建。然而二战后推动欧洲经济快速恢复和增长却是马歇尔计划,这说明 A.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 B.战后初期IMF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C.IMF正在忙于发展援助和技术支持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阻挠 23.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 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2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合作国家最多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B.亚太经合组织是合作程度最高、最典型的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差异 D.欧盟成员国之间仅限于经济合作 25.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50分。其中,26题22分,27题18分,28题1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性质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10分) (2)读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6分) 27.古往今来,多数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但其产生的作用却不尽相同。(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敝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山林水泽,矿山益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 ——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 “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的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武,用尽民力。 ——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材料三 二战之后,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收购私有企业,使之“私有化”。国有化部门利润的低下和70年代起的亏损趋势,与国有化部门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很不相称的,特别是如果把国有化部门同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相比,1955年以后,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一直小于国有化部门,而利润率大大高于国有化部门。……国有企业按政府主管部门指示,以低价格向私有大企业出售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运输服务等,同时以高价买进私有大企业的商品和劳务,这种价格差,人为地造成国管企业利润的丢失……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项声明中明确表示:“私人企业在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下,应当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基站,这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的唯一选择。 ——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经济政策。(4分) (2)对比材料二结合所多角度谈对汉武帝约济政策的认识。(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国有化”企业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海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进行论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A D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D C C D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C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8分,第 28 题10分。 26.(22分) (1)积极: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分) 消极: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答出三点即可)(6分) (2)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主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分) (3)特征:网络经济或知识经济(2分);开放.透明.分享。因素: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信息化。(4分任意两点) 27.(18分) (1)政策:经济开放,不过多干预民事和商业;注重减轻农业税(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4分) (2)认识:①政策: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征收重税;盐铁专营,官铸货币,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②原因:连年对匈奴作战损耗较大国库空虚;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③影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国家收入,但违背了经济规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极大地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变革。(8分,两个角度即可得满分)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为汉武帝的征伐提供了经费来源,加强国防和巩固边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违背了经济规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加重人民负 担;是导致西汉中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3)特点:生产效率高而利润率低。(2分) 原因:①西方政府主管部门人为的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制造价格差。②西方国家对抗共产主义的 固有政治思维,认为国有化将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③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实施的财政赤字和高福利措施,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4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28.(10分) 评分标准: 一等(8—10分)①观点明确;②论述充分、全面;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4—7分)①有自己的观点;②论述比较充分、合理;③论据能够说明论点,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0—3分)①观点不明确;②论述不充分;③表述不清楚,逻辑紊乱。 示例: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 (1)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积极进行海上探险,开辟新航路,随后进行殖民扩张并拓展世界市场,并因此获取大量财富,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强国。 (2)17世纪荷兰掌握了巨大的海上优势,通过海外殖民活动建立起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到18世纪中期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4)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落后于世界。到近代,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主动对外开放,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迅速崛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