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八中澧县一中2020届高三11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八中澧县一中2020届高三11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衡阳市八中、澧县一中高三11月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它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殷、周相比,明显地表现为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这说明当时 A. 地方势力的增强 B. 冶铜技术的提升 C. 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D. 等级观念趋于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周王室的数量减少而各诸侯国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了当时地方上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在增强,A项符合题意;同一时期两类不同单位的生产数量的增减变化不能说明冶铜技术的提升,不能证明官营手工业的衰落,也与社会等级“观念”的瓦解无关,BCD三项错误。‎ ‎2.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 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3.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A. 颁布“推恩令”‎ B. 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 C. 实行察举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由皇帝亲信组成,协助皇帝掌握决策大权,原有的三公九卿制度是外朝,只负责执行。中外朝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B项;推恩令仅仅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而君主专制制度涉及君臣关系,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地方郡国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4.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B. 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C. 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D. 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用明确“袤”、“幅”的具体数目、奖励告发违规商人等做法,对经营布、缯等纺织品的活动进行明文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注重用立法方式规范市场秩序,C项正确;国家对经营内容和违规的打击,不能说明是在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对商业的规定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商业的规定,不能充分说明商品市场混乱,ABD 三项错误。‎ ‎5.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 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 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北魏中后期之前,工商业地位较低,而在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魏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商人社会地位高低与工商业发展好坏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北魏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的统治基础;D选项错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民族融合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 ‎7.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 ‎8.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 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B. 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C. 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D.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朱熹的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程朱理学推崇的四书被列为禁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南宋时期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C项正确。朱熹等人的道学与儒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其根据当时的需要发展了儒学,并努力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9.明清政府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该措施 A.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 体现了民族歧视思想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推动了“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明清政府强制土司子弟学习儒学等中原文化等,可知这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歧视,B项不对;材料讲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化的主要是中央集权,C项错误;民族之间的文明学习,认同,不等于“改土归流”这一管理模式的变革,D项错误。‎ ‎10.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 A. 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 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A项;政府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说不上繁荣,故排除B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的是对外贸易,不能体现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D项。‎ ‎11.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市场上,棉纺织品始终是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B. 外国棉纺织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C. 洋布倾销遭到传统手工业的抵制 D.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的统计中,显示出洋纱的进口远远超过了洋布,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洋布倾销遭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抵制,C项正确;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远未被“彻底”破坏,外国的棉纺织品还不能“完全”占据中国市场,只有进口统计,不能得出“中国”棉纺织业有较快发展,ABD三项错误。‎ ‎1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B. 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C.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彻底觉醒 D. 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士绅的思想由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放下自大,主张学习西方,实行政治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甲午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B项正确;士绅思想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要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也不是“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仅这一则材料无法说明士绅心态决定了社会心态,ACD三项错误。‎ ‎13.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 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 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C. 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D. 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电力的推广使用,延龄冠记绸厂纷纷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织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与世界丝织业技术的比较,B错误;丝织业属于轻工业,故D说法错误。‎ ‎14.1923年,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部分结果如下 ‎①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②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俄国497票,美国107票。这反映了 A. 国民革命运动使人们思想受到了洗礼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C. 苏联的建设成就使国人对其抱有好感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189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为1923年,由第一个问题的问卷结果可得出列强与军阀在当时是不受欢迎的,B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候是1924—1927年,A项史实错误;中国对俄国的好感超过美国,主要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D项错误。‎ ‎15.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D. 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中共领导并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中国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故A、B、D错误。‎ ‎16.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 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 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 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抗日战争。抗战爆发使“最糟糕的军队”转变为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反映出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四川军民出川抗战,四川不是抗战主战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而非对川军的同情,B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川军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不能说明川军是各战场主力,故D错误。‎ ‎17.“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 A. 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 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 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走向国际外交舞台的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因此这一会议的初衷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初衷;C选项错误,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的初衷;D选项错误,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是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初衷。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196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 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 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现代经济。1964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立,当时党和国家试办托拉斯的目的是缓解三年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损失,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工业、交通与农村工作无关,排除A项。‎ ‎19. 据“文革”研究专家金大陆统计,“文革”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 A. 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 B. 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 C. 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 D. 离婚是想学“美帝国主义”‎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个凡是”思想是文革结束后,在两年徘徊时期奉行的思想,与题干文革期间的时间要求不符,故A项正确;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比较激烈,BCD项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文革时期的婚姻观念 ‎【详解】‎ ‎20.1984年,我国国务院对国营企业职工奖金进行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并规定对奖金超过两个半月标准工资的部分,实行分档征收奖金税。据此可知,这次奖金改革 A. 开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B. 遏制了企业溢发奖金现象 C. 避免了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D. 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营企业职工奖金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国营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故D正确;材料属于分配方式的改革,无法体现“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排除A;BC项表述太绝,错误。‎ ‎21.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 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B. 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C. 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 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讨论问题的数量和发言人数受限等制约条件说明雅典重大决策不具备严谨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可以看出,当时雅典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材料未涉及轮番而治和辩论等内容,故B、D错误。‎ ‎22.1750年,一位法国总督对他的继任者说:“这个地方的贵族非常贫穷。同他们过去的境遇相比,他们受到莫大的耻辱。”一位法国贵族成员在1755年不禁感叹:“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财富。”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扩展 B. 法国国力的衰落 C. 新航路的开辟 D. 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750年”、“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财富”等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封建贵族衰落,资产阶级兴起,故选C项;此时法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排除A;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是由于法国国力衰落和注重维护公平公正,排除BD。故选C。‎ ‎2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提及:“随着工业发展,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人口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还要快”。但1892年当恩格斯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序言时却说“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工人工资水平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 C. 西方国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更好的维护自身统治,调整了运行机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措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该认识即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故选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工资水平略有提高,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故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是从经济运行机制角度分析的,不是从政治制度的完善的角度分析的,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故C与材料无关,排除C。‎ ‎【点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经历了由尝试到成为现实的伟大转变。1、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但这种美妙的制度设计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群众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由尝试到现实即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开始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24.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 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 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 ‎25.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这表明 A. 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 B. 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 C. 国家权力重心已转移 D. 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体现了首相与内阁成员意见具有一致性,表明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故D正确;材料说明首相与内阁成员保持意见一致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并非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排除A;首相与内阁成员保持意见一致是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并非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排除B;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家权力重心在议会,C错误。‎ ‎26.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源于政府 A.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B.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C. 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 D. 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可知,“艺术家的感慨”在于政府的“援助”行为;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全面推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这与材料中“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物质利益”相符。故答案为A项。B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努力中,民众的关注点不是艺术需求,排除;C项,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的说法与材料中“长久性物质利益”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劳资关系的调整,排除。‎ ‎27.1934年6月12日,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凡是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家降低关税。到1937年,美国已和16个国家达成了降低关税的协定。美国这一举措 A. 表明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 继续坚持原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 造成经济危机向世界范围扩大 D. 试图通过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外贸易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D项;该措施正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B项;国家之间相互降低关税,实现自由贸易,有利于商品市场扩大,从而缓解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 ‎28.观察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3‎ ‎2‎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B. 1932年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 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数据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由图可知,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都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因此,导致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13年—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是否建立齐全的工业体系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无法得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 ‎29.1948年,为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成立了包含16个西欧国家和德国3个占领区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为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推出了莫洛托夫计划,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上述现象表明 A. 冷战对欧洲经济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B. 美苏争霸加剧了欧洲分裂与对峙 C. 美苏借援助扩展其政治经济制度 D. 欧洲一体化危及到各国独立自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歇尔计划催生欧共体,社会主义市场有经互会促进东欧经济恢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一方面造成全球市场分裂为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另一方面材料信息显示在冷战对抗中加快了对峙双方的内部交流与合作,A项正确。美苏争霸开始于50年代中后期, B选项与材料时间和主旨不符;美苏扩展其政治经济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欧洲一体化危及到各国独立自主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 ‎30.20世纪50年代一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为实现“工业化”,先后选择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实现较快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下列有关亚洲“四小龙”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因分享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而有较好基础 B. 自然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 C. 主要得益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D. 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亚洲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这是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国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的结果,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亚洲“四小龙”没有分享到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独立前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基础不好,排除A项;这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但国内和地区内市场狭小,资源有限,排除B项;工业化早期,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接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移,排除C项。‎ 第Ⅱ卷(主观题 共40分)‎ 二.主观题(本大题有三个小题,其中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 ‎31.经济政策是左右国家发展关键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健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能从欧洲所实行的经济控制中察觉出来。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为建造横穿欧洲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发展。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据估计。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 ‎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霸权在广度、深度上的表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一体化实现的手段。‎ ‎【答案】(1)原因:重视陆上防御、认为海军耗费巨大;孔子学说的的保守性,在外患严重形势下得以泛滥;小农经济和传统文化对和平的需求;达官贵人对军队的厌恶;统治者对商人和私人资本的疑虑(任意4 点)‎ 消极影响: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2)表现:是世界市场的中心,对全球实行“经济控制”;成了“世界的银行”,具有金融中心地位;工业指标领先,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人均收入领先,民富国强;在经济一体化中占主导地位;‎ 实现手段:国际贸易;殖民主义;资本和技术大量的输出;‎ ‎【解析】‎ ‎【详解】(1)根据“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等内容可概括总结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延缓发展步伐、扼杀对外贸易发展和导致中国保守与封闭的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等内容可知欧洲霸权在广度、深度上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是世界市场的中心、对全球实行“经济控制”,成为“世界的银行”,具有金融中心的地位,工业指标领先,成为“世界工场”,人均收入领先,经济一体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等。实现的手段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殖民主义、资本和技术的大量输出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一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船坚炮利:中外联系的加强;内忧外患(或: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2)改变:由谋求与日本合作到联合英美制衡日本;由不抵抗政策到对日政策趋向强硬。‎ 原因:日本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美英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稳固统治的需要: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外交转变的原因主要和外来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统治危机有关。事件方面结合所学进行列举即可,外需和戎方面如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内需变法方面如实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 ‎(2)根据“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由谋求与日本合作到联合英美制衡日本;由不抵抗政策到对日政策趋向强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与日本侵华加剧、英美支持、国民政府稳固统治、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关。‎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2012年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统计(截取)‎ 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生理或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4‎ ‎70‎ ‎95‎ ‎54‎ ‎9‎ ‎322‎ ‎2‎ 英国 ‎24‎ ‎25‎ ‎30‎ ‎7‎ ‎11‎ ‎97‎ ‎3‎ 德国 ‎22‎ ‎28‎ ‎17‎ ‎1‎ ‎8‎ ‎76‎ ‎4‎ 法国 ‎13‎ ‎8‎ ‎10‎ ‎2‎ ‎15‎ ‎48‎ ‎5‎ 瑞典 ‎4‎ ‎5‎ ‎8‎ ‎2‎ ‎8‎ ‎27‎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13‎ ‎6‎ ‎3‎ ‎2‎ ‎24‎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 ‎······‎ ‎42‎ 中国 ‎1‎ ‎1‎ ‎2‎ ‎43‎ 印度 ‎1‎ ‎1‎ ‎44‎ 巴基斯坦 ‎1‎ ‎1‎ 合计 ‎204‎ ‎178‎ ‎205‎ ‎72‎ ‎113‎ ‎772‎ ‎——(以获奖时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以出生地所在国为准)‎ 请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1‎ 从领域来看,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其获奖人数也相对较多。‎ 说明:历史传统。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而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孕育理性精神,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理性精神更是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之一,促进了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理论能够越来越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伴随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为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战争需求的推动。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提高国防军事力量,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另一重要动力。‎ 观点2‎ 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奖的多数由发达国家获得;说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始近代化进程,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基础。‎ 政治上,发达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近代以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殖民统治、战争等冲击,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上,海外殖民扩张及工商业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思想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 ‎【详解】(1)从材料“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可知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原因可以从思想解放运动方面,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可以从历史传统方面,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从战争的需求方面,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等展开叙述。‎ ‎(2)从表格发现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诺贝尔奖占多数,科技优势明显等方面可以归纳观点。原因可以从政治上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展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