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肥九中19~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80分钟 ‎ 一、选择题 ‎1.“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主要指 A. 脱离实际的宣传 B. 混淆是非,迷惑民众 C. 突出个人作用,形成个人崇拜 D. 没有是非,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尺度”,过分强调人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个人极端主义思想出现,故D项正确。智者运动缺陷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宣传。故A项错误。智者运动也不是混淆是非,迷惑民众,故B项错误。突出个人主义,并没有形成个人崇拜,故C项错误。‎ ‎【点睛】智者运动思想影响 ‎(1)“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清楚地认识到人才是社会的主角。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 ‎(2)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 ‎(3)这一主张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 ‎(4)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3.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认识你自己 C.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 真理高于一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反映的研究“心灵问题”“道德问题”“更有价值”,根据教材可以看出应当是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关注美德和人的内在灵魂。苏格拉底还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提出的,排除A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反映出真理高于一切的观点,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4.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道德培养,不是理性思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D项错误。‎ ‎5.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统治阶层应过公社生活;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A. 体现了理性精神 B.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蓝图 C. 否定了民主政体 D.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鼎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而不是抽签选举,体现出理性的精神,故A正确;B是启蒙思想家提出;C中否定民主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文明中同时出现了早期的人文精神。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了属于“轴心时代”人文思想主张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天人合一”‎ ‎③“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①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③正确;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④正确,A选项排除。天人合一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生存年代是汉朝,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②错误,B、D选项排除。‎ ‎7.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材料中诸家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排除;D项,“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的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争霸、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排除。‎ ‎9.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据此可知,王阳明 A.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家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追求功利的风气逐渐盛行,不再知道明德亲民的道理,士人们都以巧文博词掩饰奸诈,因为伪诈相互谋划,因为利益相互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实则如禽兽,还自以为从事着圣贤之学。如果是这样还想挽救恢复‘三代王道之治’,难啊!”从材料可知王阳明对士人们的奸伪欺诈深恶痛绝,为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选A。清末戊戌变法期间才有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的观点,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理学传播导致学风空疏的信息,排除C。D是理学产生背景,与材料无关,排除D.‎ ‎10.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 A. 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B. 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 C. 逐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D. 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从先秦孔子的民本思想到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 ‎【详解】据材料孔子“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知,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A项错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于君主专制的,B 项错误;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D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的是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故C项正确。‎ ‎【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11.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A.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 B. 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 C. “理”是万物的本源 D. 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材料二人均是北宋理学家,“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C正确;A 是朱熹思想主张;B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理学积极影响,材料没有体现。‎ ‎12.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孔子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为正统的是 A. 董仲舒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儒者大多认为孟子是儒家正统,其继承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故A项不符合题意;荀子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者多不认可,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故D项错误。‎ ‎13.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批判孔子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 ‎1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代理学 A. 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 B. 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C. 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D. 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如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身修养,C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错误。‎ ‎15.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 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选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D选项错误,陆九渊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和价值。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17.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君主专制放松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文化政策,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人的地位,故D项排除。‎ ‎1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19.《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其中包含着发展观,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思想学派属于法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错误,C项是指荀子的思想,排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时期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 ‎20.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21.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答案】C ‎【解析】‎ 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 ‎2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与这一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B.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C.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D.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提倡效今不法古,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B项是墨家思想,排除; C项是道家思想,排除; D项是法家思想,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2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没有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故排除A项;儒法并用开始于汉代以后,故排除B项;题意无法体现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故排除D项。根据“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可知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选C。‎ ‎24.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秦时已完成统一,无法说明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西汉时期商品经济没有很大发展,排除C;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发展的客观反映,D项错误。‎ 二、主观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鲜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 ‎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答案】(1)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 因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3)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产生新的角色认同。‎ 作用: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救亡图存,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历史条件:根据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解体;根据材料“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可知,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型士人阶层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根据材料“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可知,新型士人阶层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根据材料“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可知,新兴士人阶层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士人阶层的崛起;根据材料“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儒家士大夫兴起儒学复兴,吸收佛道思想,在宋代理学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3)特征:根据材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可知,近代新知识分子群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根据材料“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可知,新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可知,新知识分子产生新的角色认同。‎ 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新知识分子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兴起的,因此这一群体在经济方面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在政治方面救亡图存,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放。‎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 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国家统一;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3)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4)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第二小问,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2)第一小问,由材料“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可见材料中汉代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学的礼仪规格不断提高,对孔子及儒学越来越重视,表明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和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传播儒学。这些都使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根据材料“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等主要信息可以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借鉴古人;结合教材所学,与西方对比,可以得出没有提出未来的蓝图,存在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等。‎ ‎(4)材料反映的是1912年时祭孔的传统依然保留,但是礼仪规格稍稍降低。这说明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与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这引发了传统风俗习惯的改变。然而祭孔依然保留,仅仅是礼仪规格降低,表明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1: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2:‎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解析】‎ ‎【详解】趋势,材料表格了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例如: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明理学形成、科举考试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