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9/9e70a7861404a693d8e68cc54af4ef41/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9/9e70a7861404a693d8e68cc54af4ef41/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9/9e70a7861404a693d8e68cc54af4ef41/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林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A. 划分田地 B. 因地制宜 C. 精耕细作 D. 优选种子 2.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片反映了 图1 图2 A.铁农具的推广 B.犁耕技术的改进 C.畜牧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形成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4.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5.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7.《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8.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9.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10.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可知( ) 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 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 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 1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12.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13.19世纪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A.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C.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16.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 A.外商企业 B.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7. 中国进口货物数据表 年份 进口总值 棉纺织品 鸦片 其他 1872 6886.9万两 31% 38% 31% 1894 14423.3万两 34% 21% 45%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陷入绝境 B.中国的棉纺织品仍具有竞争实力 C.鸦片的危害使其需求量减少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8.“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这一状况发生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20.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21.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22.“新航路开辟”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B.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3.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 ) 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 () A.联合国 B.欧共体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5.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B.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C.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26.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7.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28.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2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0.“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 )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德国财经网称“雄安新区”是“中国新区3.0”,而对比雄安,深圳与浦东的崛起之路反复被说起。下列有关“深圳和浦东的崛起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浦东新区迈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它们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 C.它们都是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步骤 D.深圳特区是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3.《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 C.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34.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的服务,这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B.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C.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D.只是应对大危机的举措 35.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36.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3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3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多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往往浪迹于各诸侯国,主动或者被动寻找国君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 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君主集权意识的初步产生 39.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40.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说:“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上述观点 A.迎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体现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 C.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 D.完全背离传统的民本思想 41.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42.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43.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需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44.“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45.《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台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该作品最有可能出现在 A.智者运动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46.学者布克哈特曾对某段历史进行评价:“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这表明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尺度” B.希腊罗马文化的真理颠扑不破 C.文艺复兴带有“托古改制”色彩 D.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理念 47.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D.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48.马克壵《世界文明史》:“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欧洲率先冲破“传统束缚”、开启“转变进程”是在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4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奠定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社会契约学说 C.生物进化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 50.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没有体现伏尔泰 A.提倡自然权利说 B.强调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 C.主张人人平等 D.主张思想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51题12分,52题13分,共25分) 51.(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52.(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二 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直接目的。(1分) (2)为满足大多数美国人“付出点什么”的要求,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有何积极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2分) 林州一中2018级高二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0 C B D C D D B C D A 11—20 B B A B B A D C C D 21—30 B C C D B A A D C C 31--40 A C D A B C D C B A 41--50 D B B C B C C B A B 51.(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答对任意3点得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答对任意3点得6分) 52. (1)内容: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公平竞争”、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4分,任意2点得4分)目的: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1分) (2)措施:以工代赈。(2分)作用: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美国的基础建设,为美国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失业者的自尊心和独立的精神,进而提升民众的信心。(4分)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