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第Ⅰ卷 ‎1.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今天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项;A、D与题干无关;分封制主要体现在对诸侯的分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该制度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至今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登。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 宗法制的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 分封制的推行 D. 王位世袭制的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之下的主要国家有齐、鲁、燕、宋、晋等国,C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与宗法制无关,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B选项排除。王位世袭制的表现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分封制之下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国家有齐鲁燕卫晋宋等国家。‎ ‎3.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A. 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 B. 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 C. 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 D. 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体现了周礼的系统完备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周公参酌殷礼”,说明殷礼只是周礼的参考依据,并不是继承关系,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要求,并非现实的礼制社会,C错误。在材料涉及的众多制度中,官制只是其中的一种,D错误。‎ ‎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族血缘关系 B. 中央集权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项错误;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5.下面是关于“安”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以“安”字为原型,并进行了细微的修改。这反映秦朝建立后统一了文字,说明了统一的政治局面影响了文化的整合,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字统一和统一后文字的统一,没有体现文字书写艺术的发展,A错误;据材料秦、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安”的写法,不能说明当时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B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文字的统一无关,D错误。‎ ‎【点睛】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焚书坑儒;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6.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制度特征是 A. 皇位世袭 B. 君权神授 C. 皇权至上 D. 皇帝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和皇位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皇帝独尊指的是皇权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 ‎7.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 A. 主张中央集权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分封制 D. 反对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我听说商周之所以称王千余年,是因为他们将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弟和功臣,来拱卫王室。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是王室子弟却只是平民,就算有田常、六卿这些臣子,但没有人可以帮助陛下统治天下,等到危急时刻谁能来救您呢?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件事不遵守古训而能够长久的。”由此可见该大臣主张遵循古法实行分封制以卫王室,反对郡县制,排除BC,选D。A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8.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全国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这些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加强中央对这些政区的管理,汉武帝创建了 A. 中朝制度 B. 刺史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三司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创建了刺史制度,故B项正确;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三司制度有两种,一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的财政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二是明代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由时间排除CD,由“全国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排除A项。‎ ‎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同时加强皇权,D正确;尚书省管辖六部,A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决策权在皇帝,门下省负责的审核,B错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C错误。‎ ‎【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10.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A. 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 B. 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 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结果实际上造成了选官权力被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由材料中“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材料表明魏晋时代实行九品中正制是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其推行原因主要不是地方骚乱、交通阻梗,排除;BD项,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的表述与材料中“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1.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 A. 节度使 B. 御史大夫 C. 提刑按察使司 D. 刺史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最早设置监察官员是秦始皇,他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边远藩镇的军政长官,C设立于元朝的司法官员,D是西汉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员,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2.“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 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 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 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选C。‎ ‎【点睛】明代的内阁并没有实际权力和决策权,内阁的权势主要是借助和附庸于皇权,所以内阁的权势虽然日盛,但实际上并不会危及到皇权的统治。‎ ‎13.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文明 C. 不列颠文明 D. 阿拉伯文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欧洲眴窄的一隅”,排除B,因为古罗马曾经是地跨欧亚菲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排除D,因为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不属于欧洲;根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指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然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深远,排除C,答案选A。‎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14.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特殊的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A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排除BC;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联系所学梭伦改革的影响分析解答。‎ ‎15.“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说明 A. 部分男性对政治毫无兴趣 B. 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利 C. 全体平民应积极参与政治 D. 反对自私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干脆把他当作废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旨在鼓励成年男性积极参政议政,即男性公民享有参政的权利。伯利克里讽刺了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但不能说明部分男性对政治毫无兴趣,故排除A项;参与政治是公民的权利,而不是全体平民的权利,故排除C项;伯利克里的名言无法反映社会共识,故排除D项。故选B。‎ ‎16.以下不属于罗马成文法的是 A. 公民法 B. 习惯法 C. 万民法 D. 《十二铜表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习惯法依靠的是口耳相传,不是成文法,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公民法是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是成文法,A选项不符合题意;万民法是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也是成文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 A. 损害了贵族的私有财产权 B. 由平民代表参与修订 C. 平民和贵族政治平等 D. 平民维护自身权利有法可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罗马人原来通行习惯法,没有行诸文字。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群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平民维护自身权利有法可依,所以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并未损害贵族的私有财产权;B选项不是《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的主要原因;C 选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是贵族专政的国家,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平民和贵族的政治地位并不平等。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l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 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 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 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 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重岁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人类理性出发研究岁马法”“民族法学中复兴岁马法传统”,说明罗马法中的某些原则仍然对今天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AB项夸大了罗马法的作用,题干不能充分体现。D项也不妥,题干中仅提到“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因此无从得知研究罗马法一定都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复兴,是指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的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其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而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这一法律遗产可以满足当时西欧各国一般财产和契约关系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19.“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 发起光荣革命 B. 通过《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内阁制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反映了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逐渐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正确;光荣革命在1688年,没有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故A排除;1721年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专制王权已经被限制,故D错误。‎ ‎20.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17—18世纪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A. 法国共和政体 B. 英国君主立宪制 C. 美国民主共和制 D. 德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较少的……较少的…….较少的……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可知,这个国家的民主之路“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通过责任内阁制的建立,议会的多次改革,在发展中不断推进英国的民主政治,B项与题意相符;法国共和之路曲折艰难,A与题意不符;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的共和制度,后又经过南北战争,不符合“较少的腥风血雨”,故C项排除;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建立在德国统一的基础上,德国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D项与题意不符。‎ ‎21.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 A. 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B.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C. 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D. 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当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作出反应”可以看出国会的立法是受到总统的制约的,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对选民负责;C项说法错误,国会享有立法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材料没有涉及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故D项排除。‎ ‎22.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 清教徒要求进一步进行宗教改革 B. 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 C. 议会反对派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D. 查理一世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在革命的目标、对象和结果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专制王权,选项B体现了这一特征,为正确选项;选项A体现的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排除;选项C不能说明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选项D是表象,不能反映出阶级属性,排除。‎ ‎2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 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开始成为趋势 D.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转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即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英国的影响,无法看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成为趋势,排除C。‎ ‎24.1787年宪法颁布后,就国家结构形式而言,美国成为一个“联合的国家”,即 A. 联邦制国家 B. 邦联制国家 C. 共和制国家 D. 分权制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在1777年11月《邦联条例》通过后到1787年宪法颁布之前美国实行邦联制;C选项错误,共和制是政权组织形式,不是国家结构形式;D选项错误,分权制不是美国实行的国家结构形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II卷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之前的奴隶社会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答案】(1)察举制,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制度:科举制,随(隋唐)‎ 影响:①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察举制,再结合所学先秦选官制度的知识,可得出世官制。‎ ‎(2)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可得出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九品中正制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三反映的是科举制,其产生于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可得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另外,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科举制积极影响还包括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等。‎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哪些类型;并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答案】(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成年男性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2)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3)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民主代议制、议会制共和制。原因: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可知,这里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这里的“民”指的是被统治者。依据材料二“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任何人指的是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 ‎(2)依据材料“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民主”指的是人民主权。依据材料“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可概括得出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等特征。‎ ‎(3)依据材料“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民主代议制、议会制共和制等类型。结合所学从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选民范围日益扩大、扩展到更多国家等方面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27.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宪法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它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取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用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联邦地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宪法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它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的不同模式及共同的理论原则。‎ ‎【答案】(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 ‎(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分配;大州与小州矛盾。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3)代议制模式:英国议会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理论原则:分权与制衡。‎ ‎【解析】‎ ‎【详解】第(1)问,“条件”,依据材料一信息“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概括得出:英国传统习惯、丰富的妥协因素、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标志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得出1688年“光荣革命”。‎ 第(2)问,“问题”,根据材料二信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它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取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用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联邦地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方面回答。“解决”,依据1787年宪法的内容得出: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等。‎ 第(3)问,“代议制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理论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