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 为政以德 B. 严刑峻法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答案】D ‎【解析】根据“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体现墨家提倡节俭和薄葬的思想,兼爱非攻也是墨家的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B是法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桐棺三寸(薄葬之意)”即可。‎ ‎2.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 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这表明荀子 A. 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 C. 已摈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 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体现了其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法家思想,B项正确。A项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没有开创法家,排除。荀子重视“礼”的教育,体现其重视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排除C。战国时期,儒学仍然不受重视,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等可知道家主张,逐一分析选项可知答案。‎ ‎5.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A.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了法家,主要是因为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了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理论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思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思想迎合统治需要,排除A。B项是法家主张,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除了法家,其他学派也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 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升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齐鲁地区是儒学之乡,儒学之乡的人受重用也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中心转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此题选B。‎ ‎8. 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董仲舒“高明”在 A. 鼓吹“以吏为师”‎ B. 倡导“儒法结合”‎ C. 高举“崇儒更化”‎ D. 抨击“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董仲舒“高明”在用新儒学神化封建君主政体,即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以吏为师”是李斯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并未倡导过“儒法结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并未抨击过“无为而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 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这是西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而不是反映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与材料主旨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而是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 “中兴陆学,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A. 朱熹 B. 李贽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兴陆学”可知是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再结合“知”“能”,可知是王阳明发展了心学,故C项正确。朱熹是理学,不是心学,排除A。李贽和黄宗羲都是明清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宋明理学,不可能对理学有高度评价,排除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抓住材料信息“中兴陆学”“知”“能”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1.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 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 A. 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 B. 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 C. 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 D. 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孝、理等均和理学密切相关,‎ 仁宗、孝宗、理宗成为皇帝的庙号则说明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孝宗,不符合题意,排除;庙号制度并非源于两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思想的认识。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1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 A. 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 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评判标注,主张发挥学校的作用,‎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C项正确。黄宗羲的观点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但不是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信息,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B。D项错在“全面”,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 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心学思想 B. 挽救统治危机 C. 确立私学地位 D. 教化广大民众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是封建士大夫,封建官僚,宣传心学思想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以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故B正确;AC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名师点睛】‎ 主要目的应该从阶级地位上分析,王阳明通过建立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体系,达到封建统治国家的“长治久安”。‎ ‎16.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 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 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顾炎武认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界不关注国计民生,埋首研究“天理”、“人性,故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D项正确。题干恰恰体现顾炎武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排除A。题干强调顾炎武主张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与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顾炎武主张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而没有提到治学的方法,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7. 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A. 政治的迫害 B. 时代的动乱 C. 举的没落 D. 风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代人讲学的时候,沿袭语录式的糟粕,不用六经作为根本,把经书捆起来而在游谈上下功夫,这说明代学者抛弃了《六经》,这是治学学风转变的体现,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政治迫害、时代动乱、科举没落,而是体现治学的学风转变,排除A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8. 梁启超、谭嗣同倡民权共和之说时,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材料意在说明《明夷待访录》‎ A. 倡导民主制 B.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 C. 具有普适性 D. 促进近代民主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还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他们都借鉴黄宗羲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说明《明夷待访录》带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推动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并不倡导民主制,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更没有体现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B。材料不能反映普适性,而是强调黄宗羲思想对后世的作用,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9.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 市场经济的活跃 B. 文化氛围的宽松 C. 社会需求的强大 D. 社会转型的缩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印刷术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B ‎。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颜色的变化和版画发达,是市民阶层壮大,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C项正确。不能通过印刷颜色的变化,推断社会转型,而且当时的社会没有出现转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0. 《全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声如雷震” “热力”和“人与牛皮皆碎”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而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转型做出很大贡献,所以选择D项。火药是中国道家丹药术士发明的,因此A、B项错误。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至宋初,因此C项也错误。‎ 点睛:对古文的理解分析是这道题的关键。‎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 研究注重总结 B. 研究重心南移 C. 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答案】D ‎【解析】曹魏刘徽有总结,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没有总结,故排除A。 仅凭两项成就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中心南移,故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故排除C。 题干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D正确。 故选D。‎ ‎22. 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 B.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 C. 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 D. 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繁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A。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西方人文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他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而不是中国近代科技形成,排除C。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各选项的意思,二是紧抓设问要求“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 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从书法的角度看,有草书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具有行书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形容的是草书;C选项是楷书的特点;D选项是篆书的特点。‎ ‎2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C。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5. 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 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 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答案】A ‎【解析】《荷花翠鸟图》具有文人画的特点,重写意,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追求意境美,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 故选A;图画无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排除B;该作品不是风俗画,不能表现社会风俗,排除C;D图画无法体现。‎ ‎26. 右下方为宋代李嵩的《货郎图》,画家描绘了货郎的到来使得偏僻乡村像节日般热闹的场景。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宋代 A. 风俗画盛行 B. 市民阶层扩大 C. 社会统一安定 D. 市坊界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货郎图》描绘了货郎的到来使得偏僻乡村像节日般热闹的场景,这是风俗画的艺术风格,故A项正确。《货郎图》体现的是下层人员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而不是体现社会阶层的扩大,排除B。《货郎图》体现的是民间风情,而不是社会统一安定,排除C。《货郎图》反映的是乡村生活气息,而不是城市的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7.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指的是下列哪位词人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词人风格为豪放派,其诗词气势沉雄,豪壮悲愤,既有歌颂祖国河山、渴望国家一统的爱国热情,又难掩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在战场上成就功名有着巨大的向往,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所以选D。柳永和李清照婉约词风,均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材料描述豪放派风格不符,排除AC ‎。苏轼虽然属于豪放派,但是其诗词风格缺少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8.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 ‎29. 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是楚辞,②是唐诗,③是元曲,④是宋词,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 ‎30.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31.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答案】A ‎32.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说明作者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33. ‎ ‎“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他们”指 A. 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者 C. 宗教改革者 D. 启蒙运动者 ‎【答案】A ‎.................................‎ 点睛: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智者学派。‎ ‎34. 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结此评价正确的是 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C.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 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智者学派肯定了人,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项正确。B项错在“主流价值观”,排除。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的是苏格拉底,排除C。智者学派过度注重人的主观感觉,忽视道德建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5.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 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 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 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尊崇,他认为知识可以转化为道德,这样就可以增强个人的理性,防止个人私欲膨胀,这样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故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B项正确。“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C项错在绝对化,苏格拉底不否认人的地位和作用,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6.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 提倡有教无类 B. 推崇“知识即美德”‎ C. 崇尚意志自由 D. 反对狭隘民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不愿充当金钱的奴隶,说明他崇尚意志自由,故C选项正确;听他讲学的人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并不能说明有教无类,而且这不是材料的重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狭隘民主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7.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的发生偶然,只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即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很片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8. 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A. 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 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答案】B ‎【解析】“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正确;A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并非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格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肯定人,将人置于世界中心,阿尔贝蒂(l404~1472)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D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准确理解,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 ‎39.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在主要的思想家看来,人生已不再是来世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这表明 A. 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是大众化的 B. 文艺复兴是反宗教的 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享乐主义 D. 文艺复兴促使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 人生已不再是来世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可知,文艺复兴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人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促使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是大众化的,而是强调文艺复兴促使人们的思想解放,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排除A。文艺复兴没有反宗教,而是反对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排除B。文艺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0. 一位佛罗伦萨诗人的歌咏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有利于 A. 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B. 淡化权力的神学色彩 C. 开辟非宗教的理性时代 D. 自由主义改革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佛罗伦萨的诗人歌颂青春和主张享受现世的时光,表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文艺复兴中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的诗歌并未体现权力和神学的关系,而是强调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排除B。该诗歌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与提倡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精神,并未涉及自由主义改革,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百家争鸣围绕社会变革展开;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整体利益。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 作用: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确立了个人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持续影响西方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失控;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实行城邦公民政治;城邦兴衰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要分开来分别概括即可。‎ ‎(2)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从二者不同的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不同的政治体制等多角度分层次的概括即可。‎ ‎42.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 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即可从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方面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政”“民贵君轻”、“王道”“君舟民水”等内容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本题根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兼采各家、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再据材料二“重论证君臣父子……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君权、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政治影响。‎ ‎(3)本题根据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即可从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等方面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程朱理学为例从融合佛道思想、以理为核心等方面加以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