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及政治多极化趋势 学案
专题十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不同政治文明的演进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1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复兴阶段:文艺复兴时期,重新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号,恢复了人的尊严;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等人冲破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2)成熟阶段: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及德国思想家康德等人宣扬理性,反对神性,认为人之理性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人之理性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线索2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1)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17、18世纪,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71年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线索3 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昙花一现。(3)十月革命一举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变为现实。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点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向一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文艺复兴的背景 1.(2017·高考全国Ⅱ卷)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反映了当时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及其影响力的增强。B错: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在15、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材料体现不出教会权威的提升。D错:新教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产生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启蒙思想 2.(2017·高考全国Ⅲ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C对:法国的国民公会是普选产生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是民主得到发展的体现。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思想。A错:“三权分立”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君主立宪”理念在材料中未能体现。D错:“法律至上”理念在材料中未体现。 [主干提炼] 1.文艺复兴(14~16世纪)——人权VS神权 (1)背景 ①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繁荣。 ②阶级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 ③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④社会现实: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代表: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是英国典型代表。 (5)历程: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 (6)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宗教改革(16~17世纪)——“因信称义”VS“因行称义” (1)背景: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播;“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导火索。 (2)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3)主张:“因信称义”;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4)新兴教派:路德教派、卡(加)尔文教派、清教。 (5)性质: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改革运动( 或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6)意义 ①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追求民主、法制的理性社会 (1)背景 ①经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④政治: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⑤文化: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人物及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康德——人权、自由、平等。 (5)意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蓝图。 [重难拓展] 启蒙运动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渴望建立美好、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 (2)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以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为指导思想。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这种哲学思想,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3)态度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斗争。 1.(视角: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该学者( )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解析:选B 。材料中该学者在文中指出,意大利民族在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等相互矛盾的每一个事物均有强烈的激情及反应,体现了该学者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的观点,故选B。A、D项表述均不全面,故排除;理性主义属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 2.(视角:法国的启蒙运动)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名作《九三年》中曾有过如下描述:“国民公会里有一个向人民敞开的窗户,这就是那些公民旁听席,等到这只窗户不够用的时候,人民就打开大门,街上的人就涌进议会里来了。这种群众走进议会的景象是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景象之一。” 对雨果描述的这种情景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是(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康德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雨果代表作《九三年》及其中所描述的“这种群众走进议会的景象是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景象之一”,体现了法国大革命较为彻底地进行;卢梭的“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为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故选A。B、C、D项思想家观点及其影响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视角:宗教改革)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同时而牺牲了人的行动的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 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 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C.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解析:选D。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加尔文……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的思想主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和路德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主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本质相同,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科学合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视角: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 A.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启蒙运动直接提出了反封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故C 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故D项排除。 考点二 近代西方代议制与社会主义运动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英德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和特点 1.(2016·高考全国Ⅰ卷)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理解德国在19世纪晚期的政治经济形势。1871年初,普鲁士王国完成德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在帝国内延续,使得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故A符合题意。 考向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 3.(2014·高考课标全国Ⅰ卷)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美国共和政体的运行 4.(2017·高考全国Ⅱ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C对: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A错: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B错: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D错,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 考向四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法国代议制的影响 5.(2016·高考全国Ⅲ卷)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1875 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局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 [主干提炼]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4)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确立: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2)发展: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德代议制的确立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4.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十月革命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③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难拓展] 1.英国代议制的六个特点及三个权力转移 (1)六个特点: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并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2) 三个权力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转移到资产阶级民主,并逐渐下移到公民民主。 2.美国共和政体体现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1.(视角: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1723~1780)也认为英国政治“几乎就是完美无缺,只有其拥有者的愚蠢与过失才可能丢失或摧毁它”。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立宪政治已经完善 B.缺乏社会变革动力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政治倾向日益保守 解析:选D。A项中的“已经完善”、B项中的“缺乏”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中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光荣革命后”,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也认为英国政治‘几乎就是完美无缺……’”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倾向日益保守,故选D。 2.(视角:近代美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 C.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 D.联邦中央完全控制地方 解析:选C。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排除均与此表述不符的A、B两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故D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权”体现了近代美国以法律来规范总统的权力,故选C。 3.(视角: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解析:选B。A项的表述与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普鲁士对德意志帝国政权的操纵,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表明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异常艰难,故选B。 4.(视角: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国史学家瑟诺博斯称:“ 这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经久的宪法;法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 B.共和派无奈地接受了君主制 C.各派以对抗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 D.制宪过程中出现制度性妥协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及最终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与妥协,故选D项。 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共和派无奈地接受了君主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各派之间的对抗而是妥协,故C项错误。 1.西方人文精神不同阶段的内涵及影响 (1)古希腊时期 ①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他们反对迷信,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成为人文主义的源头。 ②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和知识,主张“认识你自己”,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①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②主要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宗教禁锢。 (3)启蒙运动 ①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启蒙思想家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尊重科学;猛烈批判封建的神权、王权和特权;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对点训练1】(2017·河北唐山模拟)“其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位被称为“人民主权捍卫者”的思想家是( ) A.洛克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解析:选D。本题考查卢梭思想。卢梭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且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伏尔泰、洛克、孟德斯鸠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B、C项排除。 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点及各具特色的代议制形式 (1)基本特点 ① 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实行分权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该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各具特色的代议制形式 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冶”,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②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③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议会掌握立法权。 ④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点训练2】(2017·河北石家庄联考)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解析:选C。材料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反映了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方之间的民意诉求,故D项错误。 1.(视角: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销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公民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B.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陪审法庭拥有最高立法权 D.司法监督体系非常混乱 解析:选B。据材料“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撤销违宪新法”等处,可以看出雅典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故选B项。材料“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体现了公民权力的有效行使,故A项错误;最高立法权属于公民大会,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不良新法”“违宪新法”等法律的监督,与司法监督无关,故D项错误。 2.(视角:罗马法的发展) 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解析:选C。根据材料“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可知,罗马法学家没有国家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问题,且成文法有部分内容为习惯法的汇总,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前期”为公民法时期,罗马法学家不断“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推动了境内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万民法的形成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颁布,罗马法才进入完善,与材料“罗马帝国前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视角:人文主义的起源)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这说明西方法律( ) A.注重探讨伦理道德 B.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解析:选B。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故A项错误;其中“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社会习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公平正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4.(视角: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解析:选B。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视角:德国民主政体的特点)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在他任联邦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不过他并不认为在原则上非依赖多数不可,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帝国宰相需对下议院负责 B.帝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皇帝和宰相存在权属关系 D.君主立宪具有实质性内容 解析: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俾斯麦认为真正统治这个国家的“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 ,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处于绝对的核心,享有最高统治权,帝国宰相需对皇帝负责,两者存在权属关系,故排除A项,C项符合题意。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而非最高权力机构,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6.(视角:欧美代议制的作用)1835年,托克维尔指出:“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 A.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 B.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C.美国共和制根基的深厚 D.法国共和与君主政体的并存 解析:选B。材料中的“1835年”可知,法国处于七月王朝时期,依据题干“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可知,反映一个政党要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因其缺乏法律依据而极端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可知,体现了法国王权缺乏立法基础,因而其君主政体只能借助共和制度的立法原则。综上所述,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了立法制度的重要性,而不是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故A错误,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7.(视角: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产阶级所构建的国家模式,不论是君主立宪式还是共和式,往往利用了封建社会原有的国家机器。 ——摘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提取材料观点并进行论述,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条理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所构建的国家模式,不论是君主立宪式还是共和式,往往利用了封建社会原有的国家机器”进行提炼概括,该观点是强调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传承和延续;根据世界近现代所学,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过程中,既有创新(内阁制、政党制),又有传承(君主制、议会制);法国虽然是欧洲典型的君主制国家,但是历尽曲折确立了共和制。如果选择“提取材料观点并进行论述”,就可以按照“是什么”提炼观点,“为什么”给出论据(英国),“怎么样”总结观点三步完成即可。如果选择“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仍然按照“是什么”提炼观点,“为什么”给出论据(法国),“怎么样”总结观点三步完成。 答案:示例一:观点:旧的国家机器在资产阶级进行政权建设中有一定的延续性。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之间相互妥协,在限制君主权力的基础上保留了君主,对内阁与议会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结论:所以,资产阶级所构建的国家模式一定程度利用了封建社会原有的国家机器。 示例二:观点:旧的国家机器在资产阶级进行政权建设中未必具有延续性。 论述:法国在革命前是一个君主专制较为浓厚的国家,法国通过艰难曲折的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以法律保障了共和制度,第三共和国确立以后,政党政治也开始出现。而共和制度、政党政治是法国专制社会中所不具备的。 结论:所以,资产阶级在构建国家模式的过程中不会利用封建社会原有的国家机器。查看更多